杨 蕾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物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飞跃发展,移动学习和影视娱乐、购物支付等其他应用一样已成为一种互联网生活方式,各类学习平台的WEB版与APP版共生,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培训,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端的移动学习已成为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应用趋势。虽然移动学习现在已经应用普及到各学科领域,但移动学习质量普遍受到质疑,特别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根基,开放教育环境下,移动学习的质量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开放教育环境下的资源利用率和学习积极性,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本课题以云南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象为例,基于问卷调研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总结了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移动学习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图像识别、信息理解等智能应用和网络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背景下的应用融合,提出开放教育环境下移动学习质量保障的措施和途径。
移动学习是指综合利用现代移动通信和移动网络技术,以移动终端为工具,以信息技术平台为载体,特别是移动端APP为学习环境,让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信息,获得教学支持服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移动学习(该词起源于欧盟委员会支助的名为“泛欧移动学习与开发研究”的一个项目)[1],在国外最早的研究见于WirelessAndrew[2]无线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项目,此研究首次将WI-FI技术引用到校园网络中,目的是让学生在校园网中使用无线因特网,在移动学习中获得支持和帮助,此项目由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始建于1993年[3],是国外最早的有关移动学习范畴的设备应用研究;斯坦福大学于2001年也开展了一些移动设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利用语音通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小测试和在线语音互动等教学服务支持;随着移动WEB技术进步和存储技术的革新,斯坦福大学[4]后期在原来的应用研究基础上,与通讯服务商合作(提供音视频设备及网络连接功能),为其他多所大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移动学习服务,包括移动教学资源的获取、文本及媒体的教学论坛等。另外,英格兰LSDA项目利用移动电话针对年轻人群进行文学、数学和社会技能的技能培训,目的为特定社会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资源服务;日本的ALC项目,是针对移动用户的英语词汇学习网站,拥有十万以上的用户量,旨在为英语爱好者提供移动学习的资源英国伯明翰大学的HandleR研究项目,以终身教育学习为理念,为满足随时随地的凡在学习需求,计划开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人群的移动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移动浏览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使用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PAD)设备进行资料检索阅读、媒体播放以及系统学习的频率越来越高;在过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构建形成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有明确规划目标,在教育改革与移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移动学习应运而生,在各种教育应用领域特别是资源服务和语言学习方面迅速深化发展。
国内移动学习起步于2001年,以教育部高教司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开端,国内移动学习的发展轨迹大概划分为E-learning,M-learning,U-learning,智慧学习,MOOC,微课。2004年,北京大学进行了语义网络平台的研究,制作基于本体的教学媒体、文本、视频等资源;后续有上海电视大学、中国移动与教育部合作的校讯通业务,以及北京三所名校合作的[5]“移动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系统建设服务站和移动教育站点。2012年由于开放教育试点建设,云南开放大学与中国联通合作,基于GSM网络,进行了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和与开放教育同步的资源媒体、系统课程、课程论坛等的技术研发和研究。近5年,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的深度应用与发展,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知名企业,还是高校领域,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其他企业,在移动学习方面同样发展迅猛,例如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学堂在线、洪恩教育、奥鹏教育、学而思、小猿在线辅导等。英语学习的流利说,很好地利用语音识别来进行人机对话和学习监督,在语言的移动学习模式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洪恩教育在学前教育和学龄儿童的汉字认读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利用手写识别加强记忆;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全国上线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丰富,其积分制对于考核评价学习过程有一定借鉴作用,学而思网校在在线授课与互动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场体验,移动学习互动性效果明显。
综上案例调研分析,其移动学习的研究致力于以下几方面:1.无线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支持服务应用;2.移动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支持服务应用;3.无线移动网络在教学领域的教学资源建设与服务支持;4.泛在环境下的移动教学服务和支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在移动学习的情景教学方式、资源建设内容上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教育的深度融合,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质量保障多见于教学理论、教学体系及质量评估范畴上的质量保障,关于移动学习平台本身技术上的教学质量保障研究较少。在远程开放移动的教学环境下,与传统教育不同,没有面授环境下教师面对面实时的引导和监督,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源充分发挥教学作用,引导教学过程有效及时开展,保障移动开放环境下的学习质量,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移动学习平台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教学平台,在不固定时间和不固定场合自发学习教学内容,并定期或不定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过程,学员、专业教师、支持服务人员和教学资源是开放环境下移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要素。传统的教学要素随着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融合已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移动学习的特征与传统教学明显不同,从移动学习的环境以及构成移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素等各方面分析,移动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和表现。
移动学习的多样化表现为用户多样化、学习需求多样化和浏览终端多样化。开放教育环境的受众面广,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非学历在线教育的人群主要是成年人,学员类别及层次多样,有开放教育本科及专科,“一村一”项目、校地合作项目及村干部能力双提升项目学员,涉及党政管理人员、技能类学员、以及各类社区学员,学员知识背景和学历层次不一,学习者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及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学习者(用户)对移动学习的要求和适应性差异非常大,呈现用户多样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由于访问学习资源的移动终端有手机、平板和阅读器等工具,不同的工具具有不同的属性、配置和操作系统,对于移动学习平台来说,浏览终端多样化,这是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必须考虑的基本特性,以最大程度兼容多样化用户的多种设备访问。
移动学习的开放化体现在资源访问开放化和学习环境开放化。开放教育需提供时时处处可学的基本环境,这种开放化环境的要求,必然导致资源的开放化浏览。当前绝大部分移动学习平台对学员身份的管控和认证一般都是通过平台许可的账号登录或第三方(如微信号、QQ号等)授权账号登录来实现,只要具备已部署学习平台的网络环境中便可以访问资源,所以资源具有明显的开放化;另一方面,学员的学习环境自主选择,学员通过一部手机或PAD等移动浏览终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活动,所以学习环境不受教室等传统环境设施限制,学习过程无教师实时监督,完全由学员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来保证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的吸收和效果的实现,学习环境具有开放化特征。
学习的碎片化是由教学环境开放化决定的。学员的学习时间和场所不受限制,只需要网络可达的地方,学员就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学员利用空余时间,可自行安排时间进行集中时间的学习,也可以进行短暂的碎片时间学习。碎片化的学习特征是开放教育环境下,特别是移动学习的一大特征。
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教师与支持服务人员以及学员与支持服务人员之间,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或媒介进行互动讨论,互动评价或进行教学效果反馈、测评等,如论坛、QQ群、微信群、微信小程序、多种班级助手APP(钉钉、腾讯课堂)等。
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角色因课堂形式的翻转发生了转变,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一对多模式,从以往的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或辅导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答疑解难,监督学员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角色由单纯的教学主导作用转化为教学支持和服务作用。
移动学习平台在以学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导向的环境下[7],解决学员所需教学支持服务[8],已经发展变化为几方面:一是业务性的教学支持服务,包括作业收取,课程学习进度监督等业务工作,专业性不强,但必须实施的开放移动教学管理环节;二是学科专业性的教学支持服务,包括论文指导、作业解答、主观试题评价等具体的专业内容答疑、评价互动。三是信息技术类的教学支持服务,如课程资源制作、部署以及用户技术咨询或问答服务等,以上的教学支持服务都必须依赖团队力量来解决。
由于学习用户群的多样化,学员的社会角色多种多样,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习需求种类繁多,学员的信息化应用基础技能水平差异大,相应就会产生各类不同的诸多问题。部分学员主动性差,或不具备简单的信息设备和软件使用技能。
为保证学员主动登录从而有效学习,平台开放应融入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短期激励机制可以利用奖励性措施或目标导向性机制来激励和调动学员积极性,例如学习强国中的学习积分与兑换功能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对学习的时间和效果制定积分规则,通过认可学习成果获得学习积分,利用积分兑换课程,也可兑换其他实利性商品,如学习用品或书籍等,让学员参与学习具有获得感和成就感。长期性激励机制,从开放教育功能角色出发,构建好学分银行与学习积分的兑换规则,实现学历与非学历之间各类证书与学历层次、职业终身教育培训学分之间的转化积累,让学员的每一分付出和学习都能在积累中学以致用并得到学历或职业渠道的积累提升。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的学员,平台应兼顾各级各类学员,加强通用适应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智能答疑系统的建设,根据常见学员问题,梳理问题清单和类别,形成答疑关键字清单,利用信息技术对语言文字的上下文的自动语义理解,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智能答疑系统实时功能,通过智能答疑手段,解决一般化技术答疑问题。
从学员本身来说,惰性是人性,无过程控制的学习平台很可能成为潜在的僵尸平台,无过程控制的学习平台上的学员,很可能会成为沉睡学员。从平台建设角度来说,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化,意味着资源使用时用户访问的不可控。由于资源在网络上通过账号登录就可学习使用,不限制地域和条件,学员只需要一个账号便可登录学习,平台本身只能识别账号信息并不能不识别登录者本身的自然信息,所以存在学员挂机、刷课、跳屏、课程多开、代学等问题,到底是谁在学习,有没有认真听课,机器无法认知。此类问题在开放教育实践中,如原法宣网、中国高校教师培训网、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等公开教育培训类平台均存在上述问题。
此类资源的开放化导致的不良现象,实质上是教学过程控制的技术手段监督不力,技术应用机制未规避人的惰性弱点,从而导致学员的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存在感不足,某些开放教育学习培训中,学员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学员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也导致学习教育的公平性受到破坏、开放教育质量受到怀疑。
针对上述问题,从技术手段方面,可利用人脸识别、网络定位、小程序定位等功能,对用户登录行为、访问行为、视频播放行为等多种学习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判断。也可综合利用微信小程序、移动设备定位功能或网络ID、IP,获取实时登录账号或设备的位置信息,与登录信息对接实时审核检验用户自然身份信息,以审核是否为本人登录学习。现代移动通讯设备在人机交互及智能识别方面无论是存储资源或通讯速度的人机交互实时性,如指纹和人脸等信息识别,为行为监测和环境理解奠定了应用基础,对于代学、刷机等现象,可利用人脸和指纹个体信息,进行学习状态的身份审核,加强学员身份真实性监督和资源访问行为控制;为加强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行为真实性的监督控制,可使用即时生效的随机二维码打卡登录或随机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移动教学资源,包括参考资料和课程媒体,是教学活动中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测试评估、进度计划,学习反馈和平台环境等子要素。从学习资源的设计角度来说,传统的资源多是[6]单项灌输式资源,输入式课程资源媒体互动性较差。应加强资源的交互控制。移动学习应该以独立知识结构为小单元[7],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为宜[8]。从头到尾都是视频录播的单向信息传输类视频资源,不易集中学员注意力,易导致疲惫和盲目视听,加入学中问答,避免资源的线性播放,可加强学员积极主动思考,跟进学习内容的吸收和消化,同时避免学员挂屏刷分,加强学习行为有效性的监控和审核。另外,也可根据专业内容属性的不同,改善输入式媒体资源互动性,例如语言类课程,可利用语音、手写识别加强学习过程互动和监督。
学习的时间碎片化和自主学习,导致学习进度脱离教师这一施教主体的行为监督,学员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一无所知,对学员未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监督反馈,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延续学习热情。移动学习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加强过程控制的监督反馈环节,必须有完整的进度管理和智能提示,在无人员监督的条件下,实现学习行为监督和提醒,反馈到学员及教学支持服务人员。
目前大多数移动学习平台都是属于灌输式媒体资源学习模式,缺乏各教学要素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学员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得不到体现;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积极性,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交流解答,根本问题源于平台各角色间互动性功能设计较弱,不能为教学监督和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应用反馈,教和学在无强制指标管理(如学时长短要求,教辅答疑要求,作业题数、研讨质量等指标要求)的情形下大部分时候处于离线状态,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保障主要依赖于教学活动主体的自觉性,教和学的反馈没有形成回路。教和学的主体都处于被动状态,移动教学各环节之间脱节,单纯依靠资源的吸引力或在线练习等无法保障开放教育环境下教学质量。同时,互动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必须由专业教师参与,参与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就需平台具有实时反馈、通知和统计监督功能,来实现量化考核。
目前,大部分平台通过积分制实现激励、监督和开合反馈,例如发帖数、评论数、研讨活动次数[9][10]。互动讨论的考核评估,因教学要素之间在平台上缺乏技术性的合理监督反馈闭环,学习质量的监督反馈具有片面性,简单的数量考核或积分不能真实反映互动内容是否具有专业质量或切合教学主题,依靠少量的课程教师及服务人员来监督,按照开放教育体系目前的师生配比,是难以实现有效的质量监督及反馈的,多种监督和质量控制方式流于形式化和概念化,不具有系统的质量控制实效,移动开放环境下,学习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存在定量与定性考核脱钩的现象。
移动教学过程互动性效果依赖于量化教学指标的评估[11],实现质量控制需详细考虑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和元素,例如作业、论文、研讨、评论、问答、随堂考等学习质量评价方式,以评估教学资源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及学员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学支持服务的及时性、专业性和准确性影响移动学习中学员主体积极性和移动学习质量的提高。移动学习在开放环境下,时间碎片化,教学支持服务存在滞后性,部分学员提问等得不到及时反馈和解答,教师同时身兼专业教学、技术支持、教学体系评估等数种角色,疲于应付各类问题,导致课程管理和服务粗放简略。如何将繁杂的教务工作交给信息技术来处理,把专业教师资源从繁杂的教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专业教师的精力专注于专业知识领域的答疑、教学设计工作中,就需规范梳理各类移动教学角色的考核机制,以及教学团队及支持服务团队的量化指标,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评价,一方面可提高业务数据分析的高效性,同时也为教学过程中教育环节的管理提供规范科学的管控方式。以移动学习的主体要素为出发点,循序渐进构建影响移动学习质量的要素体系,从支持、教辅和质量评价体系上应用可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支持服务的精细化和量化管理。学员能做到有疑必问,支持服务者做到有问必答,为学员提供实时的反馈、提醒、监督信息响应渠道和方式,从而保障开放教育环境下的移动学习质量。
开放教育环境下移动学习学员以平台提供的环境为中心,而平台的各项功能指标就须以学员为中心。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应用,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的探索是一个以学员为中心,教学支持服务、质量管理评价与资源建设等各领域协同动态发展的长期过程,技术层面的应用还需与实际教学运行实践相结合,进行长期的数据分析和不断探索,以改善质量保障的各种方式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移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