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夕娟
(云南开放大学 文化旅游与国际交流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地理实体标记,一个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地名最重要的基本意义在于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然而,不仅仅如此,“地名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2]地名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它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成果,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符号,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记载了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是浓缩的历史,隐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名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反映”,[4]地域的山川河流、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土壤植被、水文特征等在地名中都有广泛的反应。在云南的地名中,众多地名的命名反映了云南土壤地质特征和水文形态,这些地名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云南地理环境特征,是研究云南历史地理和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料。
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部,面积约39.43万平方公里。省境主体部分属于云贵高原西部,称为滇东高原,西北部则为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称滇西纵谷,这两部分构成云南高原的基本轮廓。从地势上来看,大致呈北高南低倾斜的梯层性高原地貌,在南北跨越了1000公里以上范围内,海拔相差达3000米以上,形成了明显的南北向的热量和水分梯度, 加之地形错综复杂,生态多样,各种土壤类型交错。
“人类定居后,以农业为第一产业,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老百姓对此特别关注,形成了许多反映土壤现状和特点的地名。分析此类地名可以得出先民们对云南土壤的颜色、质地、肥力、水分、出产、生熟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方面都有深入地认识。”[3]云南地名反映的土壤地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赤、橙、黄、绿、青、蓝、紫,加上白、黑、灰是自然界的基本颜色。色彩无处不在。色彩也构成了地理实体丰富绚丽的画面。有着“七彩云南”美誉的云南,仅从这个名称就可知云南色彩的丰富和绚丽。生活在七彩云南的各族人民,常常运用色彩词语来给地名和景观命名,这些颜色地名,既呈现出地理形态的色彩,也使地名鲜亮明丽。
云南地处低纬度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茂盛的植被及特殊的地貌条件,给云南高原上的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地处亚热带、热带,热量丰富、降水丰沛。丰沛的降水不断冲洗着富含铝、铁等金属离子的成土母质,使其中易溶矿物大量分解、流失,湿热的气候加速了土壤中铁的氧化,活动性较差的铁铝氧化物残留了下来,把土壤染成红色”。[5]云南的颜色地名中,最为常见的是以红、黄颜色命名的地名。如东川“红土地”就是云南红土高原土地颜色的典型地名;“黄土坡(昆明),地片名,原为村名,以村东南有黄色土坡得名”。[6]云南数量众多的红山、红岩、红坡、红泥洞、红泥凹、红泥嘴、红石墙、红泥坡、红田、红地头、红沙坡、红沙地、红沙湾、黄泥坡、黄泥堡、黄泥埂、黄泥包、黄泥巴田、黄泥田、黄泥巴地、黄沙等地名,准确地揭示了云南广泛分布的地带性土壤,是亚热带森林植被条件下形成的红壤、黄壤。
除反映云南红土高原基本色彩的红、黄土地色彩外,黑、白色彩在云南地名中也很丰富。如“白沙河”(昆明),因上游河床多为白沙土壤而得名;“黑泥山”(昆明),因此山泥土呈黑色而得名。这类地名中还有白沙冲、白沙箐、白沙坡、白泥塘、白泥山、白泥洞、白土坡、白土村、白坡山、白坡头、白坡陡、白岩头、白岩石、黑山、黑石头、黑箐、黑泥山、黑土凹、黑石头山等等。
云南不仅有红、黄、黑、白等单一颜色命名表土地颜色的地名,还有以复合色彩命名的地名,如“彩色沙林”(曲靖陆良),因其以红、黄、白为主色调,杂以青、蓝、黑、灰色,加上季节、气候、日照及观赏角度的不同,产生绚丽多彩的色调,故名彩色沙林。
无论是单一颜色词命名的地名,还是以复合颜色命名的地名,都反映了云南土地以红黄颜色为基调,兼有其他多种颜色的土壤色彩特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为“七彩云南”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土壤土质的基本成分是泥和土,而在这些基本成分中,因地域内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和天气气候的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其他类型的土壤成分,如石、沙、石灰石等,这在地名的命名中有丰富的体现。
云南地名中,除了以“泥、土”命名的地名,如上面所列的红土地、黄土坡、白泥沟、黑土凹以及土林(元谋)、土桥、土地庙等地名外,由于云南同时也是典型的山地和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区,因而,云南的地名中有大量以“石”命名的地名,如石林、石闸、石关、石鼓、石板河、石宝山、石门、石门关、石门坎、大石桥、石月亮、三石门、石灰窑等;不仅如此,云南由于部分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风沙较大,沙地土质在云南土壤中也较为常见,因而云南地名中有大量以“沙”命名的地名,如沙溪、沙坝、沙沟埂、白沙、白沙河、沙井、沙嘴、沙地、沙地塘等。
在农业领域中,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判断土壤好坏的依据。土壤生产作物的能力,一般称为“地力”。地力表示的不仅是构成土壤的自然条件,而且包括了栽种的作物、栽培的方法等农业条件的综合土壤能力。“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影响,土壤的地力优劣也呈现出差异”。[7]云南土壤地名中有大量的例证反映了这一现象。有的反映土地肥瘦,如昭通的地名中的良田、米团包、万担坪梁子、富家山(人畜兴旺、家庭富裕)、龙富坝、宝山(土地肥沃、出产较好)、盐津瘦坪、巧家瘦坪子、鲁甸瘦老包、瘦大地等地名是反映土地肥瘦状态的;有的反映土地生熟状况,如大关生地湾、鲁甸大荒地、大荒田、永善荒坪子,镇雄荒草坪、荒地上、荒土坪、大皮地等都是因为土地贫瘠而得名。精耕细作的肥田沃土固然使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现实中还有更多薄田荒地需要辛勤开垦、耕耘。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地名,反映了云南土壤地力的状态。
《汉典》对“水文”一词的解释为,所谓“水文,主要指水的变化、运动的各种现象”。表现水文形态的地名,从视觉上可辨其色彩,从触觉上可以感受凉热,对水流水质,还分清浊、深浅、快慢等。云南地名所表现的水文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水是附着在大地土壤之上的。土壤土地有颜色,从地面上流经的江、河、湖、泊、潭、池等难免带上土壤土地的颜色;同时,由于水中所含有的不同矿物成分,也使得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水的颜色,在云南地名中有大量的反映,如 :“红河”,因河流大部分流经热带红土区,水中混有红土颗粒,略呈红色而得名;“大绿水河(小绿水河):河名,在昆明市五华山的东南面,现为地下河,明代是五华山与大德山东、西山脚下的一条河流,以水呈绿色,且与小绿水对应得名。小绿水河在大绿水河之下。”[8]白水台(香格里拉)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太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之后又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白色泉华地,因此得名白水台。此外其他如白水台、黑龙潭、白龙潭、黄龙潭(黄龙塘)、蓝龙潭、蓝月谷、黄泥河等,都是因水的不同颜色得名的。
水质有好有差,也有清有浑,水清的如“澄江,原名澂江,1955年改澄江,简化为音义相近之名。据《中国地名辞源》记载,因南盘江水澄清而得名;另说因境内抚仙湖澄清可鉴,古江与湖、海义相通,故名;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城南有抚仙湖,涵泓清澈,一碧万顷,故名澂江”;[9]寻甸清水海,清如镜,波澜不惊,因遇雨泛涨不淆而得名;丽江玉水寨,因寨内神泉碧绿清澈,清潺透明的水质得名。这类表现水质清澈优良的地名还有清碧溪、清水塘、清水河、清水沟等;水有清就有浊,清水是优质水,是为了区别于浑浊的水质相对较差的水。因此,除了表现水质优良的地名之外,同样也有表现水质浑浊的地名,云南有多处叫“浑水塘”的地名,如昆明就有团结乡浑水塘,沙朗乡浑水塘,大板桥浑水塘,龙泉路浑水塘等,这些地名都是因为水质浑浊或者雨水季节水浑浊而得名。
江河湖泊是附着在地表大地之上的。因为大地土壤土质有泥土、有沙土,江河湖泊之水从地面上流过,就将地面上的泥沙一起带了进来,河流的命名中也带上土壤的成分。如“金沙江因沿河盛产沙金,宋代因为河中出现大量沙金而改称‘金沙江’。诗人阵志岁《金沙江口号》诗曰:‘江人竞说淘工苦,万粒黄沙一粒金。不识官家金铸槛,几多黔首失光阴。’(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10]黄泥河(南盘江北岸主要支流),因河流中含有大量泥沙呈现黄色而得名。其他如沙溪、白沙河、白泥井等,都是因为水中含不同的泥沙成分得名。
食物和饮品的口感味道感主要有酸、甜、苦、辣、涩等各种味道。水是人类生存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我们常说,水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因为水中所含有的矿物成分或含量不同甚至丰水、枯水等季节不同,也会导致水的味道口感的细微差异。水的口感味道口感主要体现为苦、甜乃至酸、涩。如玉溪涩水井,是因水味酸涩而得名。“涩水井位于红塔区大营村北山麓,泉水具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经检测确认,水井含有丰富的天然二氧化碳、碳酸钙及锂、锶、碳酸等20多种人体必备的有益微量元素。在春末初夏的枯水期节,色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增长,矿化性增强,水中的苦涩酸味就特别浓”;[11]另外如建水甜水井,因水口感甘甜而得名。
水流态势有缓有急、有静有动,甚至有怒。云南因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之间,山势险峻,河流落差大。江河在从西向东前进奔流的过程中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态势。云南河流的命名中也体现出水流的态势。如“怒江”,又称潞江。因河流奔腾咆哮,声如怒吼,故名。《读史方舆纪要》:潞江,“本名怒江,以波涛汹涌而名也”;同样,云南不仅有波涛汹涌的江河,也有风平浪静的湖泊。如位于红河州个旧、开远、蒙自三市中心地带的镜湖,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水质干净、清澈,日出时波光粼粼,夕阳西下时,霞光漫天,宁静安详,宛如明镜。“镜湖”这是体现水流的静态态势的地名。
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表水形态的地名主要是以通名方式表现出来的,众多以江、河、湖、泊、海、潭、井为通名的地名是表水液体形态的,如金沙江、红河、翠湖、洱海、黑龙潭等;而以 “雪山”、“冰川”为通名的双音节地名则是表水的固体形态的,如梅里雪山、白茫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天宝雪山、石卡雪山、明永冰川等地名;在各地的地名中,表现水的液体和固体形态的地名十分常见和普遍,而表水的气体形态的地名则较为罕见,在云南表现水的气体形态的地名中,有著名的“气泉”(腾冲火热海),这也是自然界中少有的一种水形态,这也是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的表现。以不同形态水的液体、固体、气体通名命名的地名,分别表现了云南水文和水景观的不同形态。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形态的水“瀑布”,这是一种水的景观形态,从本质上来说,瀑布还是属于水的液体形态,但从表现形态来看,又有着固体水的特征,如大叠水瀑布、九龙瀑布、南恩瀑布、多依河瀑布。因此,在此我们把瀑布列为一种兼有液体和固体的特殊形态的水形态。
如果说以“江、河、湖、海、潭、泊”等通名命名的表水地名反映的是冷水水文特点的话,那么众多以“温泉”为命名的地名则反映了温水水文特点,在此基础上,还有“汤(旧时热水的称呼)、热水塘、地热、沸水、滚锅”等表示不同温度命名或者不同文化习俗称谓的表水温度的地名。如:腾冲“热海大滚锅”是典型的表现沸水水温的地名,其他如安宁温泉(天下第一汤官塘)、汤池、龙氏温泉、阳宗海柏联温泉、澄江关山热水塘、巍山澡塘温泉、元江瓦那热水塘等众多温泉、汤、热水塘都是表现云南水温水文形态的地名。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与文字符号,而地域文化是对于地名的解读与丰富,地名界定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更是通过其勃勃生机的内涵赋予地名以生命力与活力”。[1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体现一方文化特色。从云南地名表现的土壤地质特征的地域文化来看,大量以红、黄、黑、白颜色词命名的地名,反映了云南高原以红土基本颜色为主并兼有黑白等色彩的大地颜色;以沙、石等通名命名的地名,则反映了云南山地、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而表现土地肥瘦、生熟状态的地名,则是对云南土壤地力优劣状态的体现。
从地名所表现的水文形态来看,云南水的颜色、水的清浊、水中所携带的成分、水的口感等,都与云南土地的色彩、土壤地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水的颜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土壤的颜色,水中的成分也体现了土壤的成分;而水流的态势、形态、温度,反映的是云南大地上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雪山巍峨、冰川纵横、温泉遍布特征。
云南地名中对土壤的颜色、质地、地力及水的颜色、成分、口感、态势、温度等的反映,诠释了云南红土高原、七彩云南、山高谷深、立体气候、温泉遍布等高原特征地形地貌,也是云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