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纹样的艺术人类学解析
——以亳州花戏楼为例

2021-12-02 16:03魏国彬
关键词:戏楼砖雕纹样

王 政,魏国彬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2)

砖雕作为人类构筑生活场所和劳动场所的感性物质材料,以其艺术特征、表现形式、艺术价值而闻名。砖雕艺术纹样丰富、造型绚丽,不仅艺术传达效果出众,还体现了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审美趣味和实践导向。花戏楼是我国晋商于清代顺治十二年间在皖北亳州建造的,其雕作画面精美、雕工技艺精湛、艺术意蕴感强。花戏楼作为晋派砖雕集大成之作,它含有人类社会的原始意志,代表了“山陕会馆”时期的文化艺术特征;花戏楼砖雕通过神话故事、吉祥动物、成语典故等纹样题材记录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哲理;作为晋派砖雕杰出的代表作,它又以传承积极向上,生生不息的实践价值而独树一帜。

一、砖雕中“生生不息”精神的探寻

砖雕是人类追求“生生不息”的实用性艺术载体。换言之,砖雕艺术是人类精神思想、民族志式的物质载体,它以传统建筑“青砖”为创作的主要物质材料,加以匠人或艺术家们的审美创作实践,是具有审美性、实用性的建筑艺术形式。人类追求“生生不息”的审美内涵依托于砖雕艺术的故事寓意,通过生动具体的青砖图样,反映与传达“生生不息”的哲理精神。砖雕艺术历经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从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两个层面反映了人类对“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这种潜在的无意识根源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花戏楼砖雕图样的故事寓意和内涵等方面来解析中国工艺美术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砖雕艺术内在的特征和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从史前艺术演化至今,砖雕艺术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状态、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直接相关,从最大的情景上呈现出复杂的现象和观念,表达多维度的功能和价值意味。通过对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符号现有的回顾,发现对于传统砖雕艺术如何与人类社会交互的问题并没有较深地探讨。因此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以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为中介,对社会文化景观进行审视,运用社会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释砖雕艺术符号以及创造这些特殊象征符号的社会精神。探讨“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人类意志,这两种艺术意蕴如何在传统砖雕艺术中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解构外观和美的单一范畴,完成社会性的思想写照。从艺术的社会构建和艺术构思的实践过程深入探讨传统砖雕文化中人类意志与追求“生生不息”的关系,为砖雕文化的价值探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二、砖雕纹样中“生殖崇拜”的解析

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砖雕文化被赋予了特定的艺术特征。寓意性伴随在人们潜意识的原始意志、本能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之中。原始意志表现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无意识”行为,弗洛伊德曾把它比作“海中冰山”,认为意识仅是冰山一角,而无意识则是深藏水中的大部分冰山,并且占据支配地位。就花戏楼砖雕工艺技术方面来讲,人们选取青砖为特定材料,通过雕刻的艺术技法用来装饰和构筑“山陕会馆”,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通过具有趋利性、传承性和生命性的纹样流露出“生生不息”的哲理精神。人类对自身发展和环境发展的期望正是砖雕艺术“生生不息”哲理精神的表现。通过对花戏楼砖雕纹样的艺术人类学解析,可以发现“生生不息”哲理精神的寓意性表达。

(一)喜鹊登梅

就亳州花戏楼而言,不难看出青砖上蕴含着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思想,这种观念也体现了人类原始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趋利性从原始社会的祭祀开始便存在,直到人们将青砖进行雕刻,融入趋利性内涵的艺术意蕴,应用到建筑物中,并作为表现建筑物特征的主要部分,这种实践活动可以说成“图个吉利的好彩头”,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美好愿望。趋利性使得深层次的人类共同意志和独特的物质相结合,产生了素有“秦砖汉瓦,熔古铸今”之称的传统砖雕艺术。从亳州花戏楼正门入,鼓楼的拱门上方西侧雕有“喜鹊登梅”纹样的贴角花板清晰可见、保存完好。从“喜鹊登梅”这一作品可见梅花栩栩如生,“梅”是中国文人笔下高洁典雅的花中四君子之首。纹样中的喜鹊更是出神入化,在我国自古以来喜鹊便被视为吉祥鸟和报喜鸟,古时候人们如果听到喜鹊飞到家门口的树上欢快地鸣叫,就认为这预示这家中喜事将进、天赐吉祥,这种对“喜”的期望本身就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始欲望,表现为社会群体的趋利性。“喜鹊登梅”也被视为“喜上眉梢”,纹样上两只喜鹊中间加着一枚古钱则寓意着“喜在眼前”,这里“前”取自“钱”的谐音。此幅砖雕作品中雕有一对喜鹊落在一株盛放的梅花枝头,梅花恍如暗香浮动,两只喜鹊左鸣右啄,十分有趣。“喜鹊登梅”又称为“灵鹊兆喜”,正是人们将美好的渴望寓于砖雕之中的表现,趋利性中对于未来的展望也是人类社会“生殖崇拜”中的表现,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精神是统一的。

(二)九狮图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过够发展至今,在于其具有传承价值观为主导的延续性,砖雕作为人类行为的结晶,之所以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体现了这一特性。花戏楼正门牌坊西边的小额枋上刻有一幅“九狮图”,这幅作品中共有大小狮子九只,围绕绣球一起嬉戏玩耍,故而又称作“狮子滚绣球”“九狮同居”等,寓意为九代同堂,老人长寿,阖家幸福。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及“家”的观念意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便是生育社群的结构”体现了传统家族观念中的“生殖崇拜”。子嗣繁衍、多子多福正是原始欲望延续性的体现,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亲切而比较容易理解的观念,在“狮子图”中,九狮同玩一球,球的形状如同菊花,人们通过谐音的转换,以及卓越的砖雕工艺将吉祥的寓意镌刻在青砖之中,这才有了“九狮同菊”,即“九世同居”说法。在中国社会中,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几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被视为有福气,子孙的延续正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根本原因。砖雕《九世(狮)同居(菊)》,凝聚了人们对家庭美好和睦的向往。“生殖崇拜”中的家族观念是我国社会大众共有的精神意志,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砖雕艺术中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本能欲望。

(三)万象更新

“生殖崇拜”具有生命性的特点,位于花戏楼正门牌坊西边东侧的贴角花板名为“万象更新”,意指事物或景象焕然一新,大地呈现一派新气象,“新”代表着生命和新生,“更”则指的是自然万物之间有规律的新陈代谢,正是“生殖崇拜”的表现,事物更替有序,欣欣向荣正是“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古代的审美意象中,“象”是吉祥物。据史料记载,南方诸国历代遣使进献驯象者,《魏书》卷十二载,“元象元年(538 年)正月,有巨象自至砀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丁卯,大赦,改元。”[1]另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宫廷之中设有象院。每逢明堂大祀,都有象车游行。北宋时的汴京和南宋时的行都在明堂大祀时“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外郡人市去,为土宜遗送”。在我国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每年开始的第一天,固有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雕刻、年画等图样形式中,“万象更新”的涵意常常以大象背上驮着一盆万年青,或大象的披巾上附有“万”字(有万福和万寿之意)来表达。此幅砖雕刻有一只悠然自得的大象,观察着周围生机盎然的景象。“大象”和“景象”的“象”是同一个字,故“象”寓意着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焕然一新的生命力。《庄子》中讲到了“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里的白,指的是白色的大象,视为吉祥的象征。吉祥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意志,包括了趋利避害、风调雨顺、子嗣延绵、事业兴旺、多福多寿等愿望,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意志。去除潜意识的一面来看,具有传统哲学生命性的花戏楼砖雕艺术是前人有意为之,工匠想尽一切办法在作品中融入这一层次的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小小的青砖上表达无尽的艺术意蕴。不论是从花戏楼砖雕的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识的原始欲望都不难看出砖雕艺术所体现的“生生不息”的哲学精神。

三、砖雕纹样中“祖先崇拜”的解析

在建筑艺术中,砖雕的呈现方式可以说是形象而又直接的,其中蕴含的哲理、记录的故事都有较强的传达效果。它在历史洪流中保存下了祖先的印记,记录了社会推崇什么,人们渴望什么。花戏楼砖雕艺术不仅仅有记录人类社会历史的功能,同时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了“生生不息”的共同意志,通过砖雕“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方式传递着传统的价值取向。一方面,砖雕本身的物质形态能够给人以感官的触动,借助图样的故事情节触发观者对古人的生命崇拜。这种生命崇拜本身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在其艺术生产过程中就已应运而生。另外,砖雕作为一种“魅惑的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武器”,它对神话故事或历史典故予以戏剧化处理,使得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所表现的场面具有一定的戏剧景深和绵延画外的故事性延续。从这点不难看出,创作这一艺术形式时,人们对前辈或祖先的美化就体现在这些戏剧化故事之中。从“生生不息”的角度来看,这种“祖先崇拜”正是后生对先人的继承与延续。亳州花戏楼以其独特而又普遍的艺术感染力使观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在使其成为故事的朗读者和戏剧的欣赏者的同时也成为人类社会逻辑结构的接受者和原始祖先的崇拜信徒。

(一)松鹤延年

砖雕艺术的创作者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其创作活动不仅代表着个人行为,而是普遍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砖雕艺术作品也并非孤立的个体,“工艺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生产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2]。砖雕艺术是作为意识的物化形式而存的,“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潜在的意识产物,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位于钟楼牌坊上层花板上的“松鹤延年”通俗意义上就是希望长辈像松与鹤一样长寿。“寿”象征着生命,长寿的愿望早在秦朝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时就已然产生,这种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对生命延续追求的表现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原始欲望之一,在花戏楼砖雕中不难看出“祖先崇拜的缩影,期望前辈能够长生。在人类深层意识中松与鹤并不单指植物和动物,在传统观念中他们具有各自的象征性。据《神境记》载,松树,因树龄长四季常青,被称之为“百木长”。在我国古代道教修行之人有“栖松而修”的传统,据传他们常以松针、松根、茯苓煎服,可寿过千年,飞升成仙。所谓“百羽之宗”指的就是鹤。古时道家视鹤为方外之物,是超凡脱俗的代表,且认为其是不老的仙物故又名为仙鹤。受此影响在我国询问老人年龄时,为表达尊重,多用“鹤龄”。从生命不息的角度解读亳州花戏楼这幅“松鹤延年”的砖雕图样,正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也侧面反映出了人类原始欲望的“祖先崇拜”。

(二)蟠桃孝母

“蟠桃孝母”位于花戏楼钟楼匾额西侧的兜肚上。“蟠桃孝母”的纹样是从文学性的神话当中符号化而来的,是有关“孝”这一传统社会精神的戏剧性故事。相传孙膑少时前去云蒙山拜鬼谷子学艺,这一去便是十余载。一日孙膑想起母亲80 大寿将至,便请去为母贺寿,献上云蒙山蟠桃,母亲吃完仙桃,竟白发变青丝,这就有了献桃祝寿传统习俗。“蟠桃孝母”纹样下方一只白猿手捧仙桃,举步过桥,上方刻有孙膑一家。相传白猿的母亲久病不愈,需要仙桃续命,奈何它寻不到仙桃,听闻孙膑家有棵蟠桃树,遂去孙膑家盗取,不料被抓个正着。白猿跪泣,道出缘由,孙膑感其孝悌,遂赐仙桃救其母。后世常用这一典故形容有孝心的人或者尽孝的行为。这幅砖雕作品正是对“孝”这一传统社会精神的继承,“祖先崇拜”的习俗,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固化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3]。“祖先崇拜”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才从原始冲动演化成“礼”,而“孝”恰恰是传统“礼”的具体化表现之一。民俗学中,一定意义上“孝”也指血亲中的尊长辞世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是对先人的缅怀,可以说就是祖先崇拜的表现。尽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从“生生不息”精神的角度来看,孝道的传承正是“祖先崇拜”中的一环,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这一原始意志的实践载体。

(三)全家福之郭子仪上寿

“松鹤延年”和“蟠桃孝母”两纹样分别从单一的生命观和孝悌观阐释了砖雕艺术中“祖先崇拜”的原始意志和“生生不息”传统精神的渊源,而“全家幅之郭子仪上寿”则是从家族观、孝悌观和生命观三个层面综合解析砖雕艺术是如何继承这一传统哲理的。“全家福之郭子仪上寿”的砖雕纹样位于正门牌坊明间的小额枋上,该图样描绘了汾阳王郭子仪60 大寿的场面。郭子仪举子出身至太守,因其有为,安定一方,官拜中书令,后封汾阳王,为其家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幅砖雕图样中郭子仪坐镇中堂,后方刻有“寿”字,面前百官云集,七子八婿共祝天齐,热闹非凡,喜庆的祝寿场面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因郭子仪有七子八婿,多子、长寿且家业兴盛,符合我国传统意义的人生理想,所以郭子仪上寿图也常常代表着家族兴旺、儿孙满堂、长寿多福的寓意。花戏楼原是“山陕会馆”,是明清晋商创业有成而建造的。“全家福之郭子仪上寿”砖雕作品位于正门牌坊上,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祖先辛苦创业的功劳;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孝悌观念,凝聚血缘族亲之间的家族信念感;最后,象征着生命性的气运,期望家族兴盛不散、延续不衰。从朴素的家族观、孝悌观、生命观三个层面阐述了砖雕艺术中的“祖先崇拜”是“生生不息”传统精神中的一部分。

四、“生生不息”的意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晋商群体财富日趋雄厚、社会地位日趋上升,享受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带来的“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倡的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于山陕会馆本身就是山陕商人为“敬关公、崇宗义、通商情、叙乡谊”而建立的场所。所以说花戏楼是山陕商人的精神归属地,它融汇了人类的原始意志,蕴含着当时渗入商人内心“生生不息”的家族理念,折射出清代儒商的意识形态。在花戏楼砖雕的选题和设计上,处处体现出那一时期晋商的这种精神诉求。

花戏楼砖雕艺术不仅表现经世流传的传统美德,还有借古喻今的历史人物故事和富含智慧的历史典故;不仅有充满道家艺术生命性的《四爱图》,还有表达中华民族美好愿望的纹饰或小品等。整体上看来,砖雕艺术纹样的内容极其丰富,表达委婉含蓄,文化意蕴深远。

中华文化源泉之所以千年不断,其源头在于中国儒家哲学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即“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充忧。”[4]作人应该发愤向上,乐观地对待生活。国古代哲学有一个优良传统,即不追求来世幸福,不将道德建立在灵魂不灭的信仰之上[5]。人活在当今,其道德价值、生命追求都应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要努力地奋斗,过好当下,“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要考虑死后的事情,不消极悲观地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自汉朝起,中华民族就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为精神动力。“健”是生命的本性。《周易·系辞传》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意思是生生不息,流传不止。“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应当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6]这是一种积极健康、催人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亳州花戏楼砖雕所传达的,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猜你喜欢
戏楼砖雕纹样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