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12-02 16:38陶忠元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张庄小学甘肃武威733007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分层小学生

陶忠元(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张庄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7)

一、引言

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通常会受到性格、年龄、生活环境以及认知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且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数学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时,想要更好地符合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就须注重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依据学生自身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实现全方位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剖析

第一,师生比例不够均衡,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太平衡、师资力量薄弱.在当前各个小学来说,虽然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但学校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一位教师面对班级中几十名名学生,致使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师生比例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时,通常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而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实际判断,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案、规划教学进度等.如此,在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小学生受到自身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制约,难以跟上数学教师的教学步伐.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因为长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另外,在大班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数学教师自身精力和时间有限,难以对每一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关注等,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二,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调查中发现,先天学习能力、后天培养条件、学习积极性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小学生具有独特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非常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有的学生则相对比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才能更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调查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未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进度和学习指导等,所以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难以调整教学进度.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还要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要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先思考“教学内容应控制多少?教学进度应控制在什么层次?教学方法应选择什么?”等,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依然尚未找到这一平衡点,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分层教学内涵及其理论概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教育理念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化课堂教学方法相比,分层教学更多是将小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基础知识等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使其成为几个层次,然后,依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价,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以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再得到强调,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依据分层教学,数学教师可立足于小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融入学习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在教育公平的观念下,每一名学生都具备接受教育的权力,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还要关注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时的公平.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必需的教学资源,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同等的学习待遇,最终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的.(3)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方面,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并未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有效结合.这种状况下的教学模式既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通过分层教学的开展,教师制定出多种具有层次化的教学方案,通常能更好地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使学生自身的探究欲得以提高的同时,实现高效化学习[1].

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分层教学模式实践路径分析

(一)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根据教学对象,对其实施合理、科学分层,通常是分层教学开展的基础与关键,这对于分层教学的开展效果是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之前,应提前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关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数学测验、平时作业情况、上课观察等,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以此作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应坚持“隐性分层”的原则,不要将分层的标准告知学生,以免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同时,现有的学生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还必须结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分层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学生划分为A、B、C 三层次,其中,A 层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B 层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一般、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态度较好等;C层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弱、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差,并且数学学习态度不佳,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等[2].

(二)依据学生需求,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方向,通常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数学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须注重分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并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大纲进行全方位分析,并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教学目标,即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其中,基础目标与C 层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实现其初步运用;中层目标则与B 层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旨在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发展目标则与A 层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旨在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能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满足班级全部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切实提高.例如,在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讲解时,数学教师可依据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C 层的低层次学习目标:对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进行了解,并运用具体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B 层学生的中层次学习目标:借助具体的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A 层学生的高层次学习目标: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还要对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掌握,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结合学生学习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下,最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实施分层.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状况不同,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即:有的数学知识点针对某些小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点则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是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之前,应事先对教学大纲、数学核心素养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分层情况,明确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一般而言,C 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属于低层次阶段,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容,便于C 层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学习自信;B 层的学生,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教师结合中层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得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A 层学生来说,结合高层次教学目标,以及A 层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应在B 层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融入一定的开放性内容,促使学生在深度探究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分层教学满足了所有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最终实现稳步提升的效果.

(四)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时,要注重统一化教学标准的转变,结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过程,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以“三角形”教学为例,对于C 层学生来说,基于其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比较弱的现状,教师应采用多讲解、少练习的模式,通过高效化讲解,促使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并与课后练习题相结合进行练习;对于B 层学生而言,其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通常较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坚持“讲授、练习”两手都要抓的原则,向学生讲解三角形基础知识,同时配合一定的练习题目,使得这一层次的学生逐渐向A 层学生靠拢;对于A 层学生来说,教师应坚持少讲授、多练习的方式,通过简单的讲解,引导学生依据探究性的数学题,自主探究,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3].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具体状况相结合,制订针对性教学问题,指导学生依据教师所提出的层次性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于C 层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基础性问题,鼓励C 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鼓励,逐渐帮助C 层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B层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可稍微增加些问题难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相关数学问题,对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理解和掌握;对于A 层学生来说,基于其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强的现状,教师可设置具有探究价值、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让小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实现自身知识的拓展,从而促进小学生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分层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后练习巩固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课后练习还是培养以及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的传统化教学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后练习、课后作业的时候,常常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进行.这种课后作业设计模式难以达到既定的练习要求.在分层教学开展下,教师要想使课后练习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就必须使课后练习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结合,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具体状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通常情况下,教师可将课后作业设计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练习,主要是直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相关题目进行解决,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第二个层次为变式练习、综合性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处理,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升知识转化技能.通常,这一层次的练习题目要求B 层和A 层学生完成.第三层次的练习题目为思考性、创造性的探索题目,要求A 层学生完成.由此可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数学练习题,可更好地适应每名学生的自身学习需求,从而使每名学生都实现良好发展[4].

(六)依据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以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形式已无法适应于学生当前的需求,鉴于此,数学教师就需要依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一方面,教师在制订教学评价标准的时候,对A 层学生的评价标准必须明显高于B、C 层的学生,确保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在具体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针对A 层的学生教师则以批评式评价模式为主,引导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客观的学习态度,并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对于B 层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应以激励为主,增强学生自身的成就感,强化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自信心;而对于C 层学生而言,教师在开展评价时,应坚持鼓励的原则,不断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要想达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理念,并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需要依据小学生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对象、目标、作业与评价等都进行合理分层,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每一个阶层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分层小学生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是小学生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