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中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逻辑及实践理路

2021-12-02 14:07杨许月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苏 晔,杨许月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崭新的数字时代,当前信息的接收与表达方式、传递的速度与传播的效果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和拒绝的新环境。面对信息膨胀下极具个性化倾向的教育对象,有效区分受众群体,实施分众化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数字环境的必然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将分众化、差异化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强调通过分众化的传播方式,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反推教育者的供给,提升教育精准度和实效性,是应对数字环境提出的时代诉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目前,已有学者从精准传播角度研究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如冯培提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度”[2],胡树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分众传播方式的运用面临的难题和措施[3]。然而,现有研究较少结合数字环境分析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待深入探索。

1 数字环境中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逻辑

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主体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思想状况、精神需求等区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有针对性地选择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载体与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分众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缩短信息传递时间,精准发力,使个体的特征和需求获得更好的理解与显现,对受教育者的思维、品德、认知产生有效影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字环境中的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清晰的产生逻辑,既是教育对象需求多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大数据技术发展催生的时代产物。

首先,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对象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在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思想内容、意识形态主张、价值观念信仰等海量多元的数字化信息在网络空间中持续涌现,各种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刺激产生了教育对象多元化的需求。因职业、年龄、兴趣、地域、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组别群体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需求层次高低、主动性强弱不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单一、有限的数据源,“往往着眼于对‘森林’的总体分析”[4],对“树木”的个性特征分析较少,这些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应对数字环境下人们的多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对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关照,向精准化教育转型,采用分众化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其次,大数据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成为可能。人们的消费情况、地理位置、浏览网页等信息记录于互联网端,教育者广泛收集教育对象的信息,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找到重要的信息资源便可实现精准施教。大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广泛搜集全样本的总体信息,还能够分层分类呈现数据,从中梳理群体差异,精准描绘用户画像,使得群体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的差异化描述成为可能,从而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层传播、分类教育。强大的算法功能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学生画像”系统,利用数据内容量化学生在努力程度、学习技能、经济状况、社交关系等多维特性,准确分析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不同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建设“寻找校园孤独者”大数据分析系统描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为及时发现和引导性格孤僻的学生提供支持。

2 数字环境中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向数字时代引起的深刻变革,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序付诸实践,实现教育提质增效,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挑战。

其一,教育理念偏差成为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挑战。一方面,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跃度不强,对于数字环境的认识不足,对于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实际应用存在理解误区和局限,加之统一化教学理念的实施存在“惯性”,长期依赖课堂讲解和单一管理等传统方式方法,对于数字时代分众化、差异化理念认识不深,个性化引导不主动。另一方面,教育者重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征,意识到实施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摒弃了原则和限度,甚至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难以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高地。这两种教育理念偏差会阻碍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全面落实,亟需纠正改进。

其二,教育者的信息处理技能不足制约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与数字环境有机融合面临技术挑战,分众对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强大的数据搜集、定量分析和处理技能,把握不同个体的思想发展动态,精细化处理数据,个性化制作信息传播内容和精准推送教育内容。目前来看,大部分教育者尚未掌握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知识,而一般的数据采集人员通常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这影响了教育者对受众需求的识别效果,提供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够精准有效,难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其三,教育平台、队伍与制度建设欠缺,延缓了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一是现有的教育平台、教育载体建设相对落后,缺少专门的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各组织机构之间缺乏协同合作,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还没有实现,大数据资源库更新慢、建设迟缓,教育对象的信息存在壁垒,信息呈现碎片化,不够系统。二是现有能够从事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尚未建立,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缺少既通晓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掌握数据信息技术与传播学的跨学科人才队伍。三是我国当前关于数据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数字时代,数据权利边界不明,教育对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数据能否被记录、被分析,在什么限度内可以被分析,这些都有待界定。在分析研判过程中,是否会泄露大学生个人隐私数据或被不法分子盗取、非法使用,数据是否被片面解读、人为修改等系列问题都有待考量,需要相关制度进一步做出界定和规范。上述因素都增加了数字环境下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难度。

3 数字环境中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

数字时代,分众化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向和内在要求。为满足教育对象需求和实现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我们必须以新型策略来进行分众、分层与分需的实践。

首先,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正确理念引领,又要树立数字思维。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主流价值引导,要始终注意警惕主流意识形态的分众偏离现象,避免落入信息陷阱,守好底线,筑牢底板。一方面,正确认识大众与分众的关系,“大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分众”则是手段策略,应通过分众化传播策略,使全体受众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殊途同归”,杜绝一味迎合受众的趣味,忘记教育使命,由分众走向分散。另一方面,注意合理看待分众之间的关系,“分众不分家”“分众不分离”,都要时时刻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保证话语的专业性,及时严肃处理错误思潮的干扰行为,避免以分众之名、行主流价值观分化之实的危害行为和分众化群体间教育信息相悖的不良现象。同时,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树立大数据思维。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数字环境催生的产物,因此,也离不开数字环境提供的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数字素养,具备较高的数字技能。以当前火爆的抖音APP为例,“人民日报”的关注人数超过1.2亿,点赞量超过61亿;“共青团中央”的关注人数超过659万,点赞量超过1.6亿。这些主流媒体的陆续加入和成功实践充分表明,“算法推送”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方式赢得广泛受众。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数据意识,准确把握数据的内涵,辩证看待数据的价值,主动接受数字治理模式,积极学习数据分析技术,熟练地运用各种新兴渠道和数字化技术开展教育工作。

其次,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准地识别受众需求,这是切实开展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环节。互联互通的格局下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来源多元化,因此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有层次的、可改变的。长期以来教育主体主导、教育客体单向度接受的传统模式,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新时期凝聚社会共识,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传播模式,换位思考,根据不同受众特点进行传播。细分受众类型,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特点和差异是首要环节。基于不同的地域、性别、年级、年龄、学历、专业、兴趣、政治面貌、主要需求、心理成熟度、媒体接受习惯等差异区分受众的类型,分成若干群体。按照不同标准将传播受众区分开来,不断进行网络细分化,提高其精准传播能力,以确保分众与这些需求始终保持较高的契合度。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选择图文音频的教育素材,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其常用的社交平台呈现关于时政新闻等说理严谨的时评,针对政治面貌为党员的群体重点推送关于先进党员事迹和从严治党素材,针对政治面貌为团员的群体侧重推送引领其向党组织靠拢的教育资源,如此等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进一步精准识别需求。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有效回应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和真实偏好,找准目标靶向。建立健全需求表达、反馈、识别体系,掌握差异化需求的数据识别技术,善于综合、深入、准确分析数据,发掘实时性、动态性的数据,寻找关联性规律[5],获取有效信息,精准辨别需求,迅速定位受教育者的偏好需求,实现供需匹配。

再次,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悦纳度,化解信任困境。确保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传播内容科学精准首要是严格数据筛选。新时代信息消费的时效加速,想要留住、吸引受教育者,一定要提供精简的教育内容。在建立一体化的在线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广泛采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面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要进一步培养教育者的数据识别与筛选能力,能够利用算法和软件对海量数据进行取舍,甄别数据真假,选择“有趣”“有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面对呈现差异化的教育群体,实现供给精准发力。根据教育目标、具体对象选择具体的方式方法,实现“差异化操作”。在资源推荐上,面向需求和现实问题,推行个性化智能推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手段,打造模块化、系列化、信息化的教育资源,科学合理、精心制作教育信息和内容,做到因人施策、因人供给,推出“菜单式”“订单式”的教育方案。在话语体系上,针对不同群体特征采用差异化的话语内容,选取不同的话语方式,贴近受众群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如及时识别大学生的网络流行语,了解其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体开展教育。在教育手段上,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平台提供微视频点播、慕课等课程资源,基于移动技术的社交媒体互动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推送社会时政评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移动思政APP、数字阅读、新媒体信息推送等数字化领域,维持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持续优化和更新,提供个性化教育引导与精品服务。例如,《人民日报》曾刊载,上海市与遵义市的两位中学老师综合运用图片、音视频、全息投影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呈现一堂备受欢迎的党史课,这就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最后,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组织机构、人才队伍、规章制度保障体系。只有将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全面的保障体系之中,促进形成有利于差异化、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现创新。一是组织机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深化协同供给合作,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横向协同,组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库、研究平台和教育中心,构建包括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在内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减少信息碎片化、重复化等现象,实现数据融合共享;纵向协同,打造涵盖数据采集、管理、分析、评估、预测等各个运行环节的协同联动机制,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建不同的项目组,推行协同化作战。二是强化师资培训,组建跨学科人才队伍。加快构建多支既通晓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掌握数据信息技术与传播学的跨学科人才队伍,负责数据平台建设工作,通过自然环境下实时动态收集与记录教育对象的言行数据,对客体关注的网络舆情进行捕捉、分析和预测,掌握和推断其思想“痕迹”,通过不同算法、公式获取问题或舆论热点。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视数字时代,敢于迎接数字时代的挑战,立足数据信息发展的前沿和实践,提升自身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三是完善全方位制度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推行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驾护航,强化保障势在必行。要强化数据支持制度建设,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以外包方式寻找技术支持,构建智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大数据收集、加工、处理过程中,还要强化数据监管制度建设。数字时代,安全及伦理问题依然存在,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大数据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以法律法规严格界定相关部门的权限,增强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监督数据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