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阜阳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就淮河流域民间美术来说,虽然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其传承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1-2]。淮河流域民间美术起源于淮河流域,跨越范围较大[3-4]。由于流域面积的影响,其处于多种文化的交界处,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为经济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这里人口密集,政治力量交互,具有文化面貌层次丰富的特点,在艺术上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中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发展中流传几千年的艺术活动,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淮河流域美术流传极广且种类繁多,诸如民间绘画、民间年画、民间刺绣[5]。淮河流域民间艺术品独具地方特色,凝聚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本文将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进行解析,以此为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建议,设定出更符合当地艺术特色的保护方式。
自宋代以来,纸张大量出现在普通的百姓家庭,同时木板印刷技术的提升,使淮河流域的民间美术得到良好发展。同期,对宗教的推崇使得佛、儒、道和民间传说的多种崇拜之风盛行,为民间美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乃至明朝,民间美术进入黄金时代,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文学的发展对美术作品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民间美术的感染力,文献《朱仙镇集》描绘出从事民间美术的商民四万余户,人口二十余万,可见当时盛景[6-8]。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中体现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美术作品以人物肖像画为主,秦汉以后厚葬之风大盛,墓室壁画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一批专业画家及其相关的美术作品。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使得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创作更倾向于山水画的创作。北宋开国后,宫廷画开始在民间盛行。在北宋后期,宗教的盛行加速了纸马铺的发展,提升了民间美术的兴起速度。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淮河流域的民间美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宋室的南迁,促使元、明、清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令淮河流域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社会动荡不安,淮河流域的民间美术事业逐渐衰落,并陷入低谷,但是淮河流域的文化和美术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停滞,且在近现代又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受到了相应的冲击。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受到其他文化与地区美术作品的威胁与冲击。同时,淮河流域的美术经济发展较差,且继承与发展情况较差,多数绘画匠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已经力不从心,后继无人,淮河流域的民间美术陷入了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
农耕文化为民间美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在民间艺术选题上也多体现百姓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淮河流域的民间美术多以故事画、神像、花鸟鱼虫等生活题材为主[9-10]。由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连续体,民间文化的观念是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统一,所以民间美术受农民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大,其题材与绘画内容多以农民生活为主,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以及强烈的民俗特色。
通过文献研究可知,“祖先信仰”是民间美术的重要体现之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祖先信仰一直是人们崇拜与祭祀的中心[1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民俗已经逐渐被忽视或弱化,但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因此,至今大部分的民族美术作品中依然以此为绘画内容。“万物有灵”也是民间美术的主要绘画内容之一[12]。民间美术作品是民间信仰的直接体现。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没有定义与仪规。淮河流域处于中国东部,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在此处留下了诸多的遗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此地民风淳朴,信仰文化较为发达,因此涉及到信仰的绘画作品较为丰富,具有信仰意义的绘画作品大致可分为4个类别,分别为独像、群像、灶君以及门神[13]。其主要功能用于祭祀、祈福迎祥。除上述介绍的部分,大部分的绘画作品以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绘画内容多为小说唱本中的人物与故事,画面生动形象。此外,还存在一部分山水花鸟作品,此类作品数量不多,但流传时间较长,主要刻画了风光、农民民俗生活以及生产的场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耕文化与小农经济对于淮河地区的民间绘画作品具有直接的影响。民间绘画作品主要体现了当地的宗教信仰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当地的特色与农耕文化的独特性。
在民间绘画作品中,线条是体现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更加需要线的辅助。通过对吴道子的大量美术作品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淮河流域民间绘画作品的人物线条较为粗犷、厚重且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装饰性较强。在人物的刻画中,线条的使用体现了人物的性别与性格。绘画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线条较为纤细,老年形象的线条较为柔和,而神像使用的线条较为刚劲。人物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线条的使用上。绘画作品中强烈的线条对比,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淮河流域两岸人们性格的朴实、踏实的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民间绘画作品的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常用色一共有九种,通常为黑色、红色、绿色、黄色等颜色,此部分颜色来源于绘画者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纯天然原料[14-15]。使用以上颜色绘制的作品画面颜色较为艳丽,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不易出现脱色的情况,提升了绘画作品的实用性。此外,民间美术绘画作品颜色与造型都极具特色,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淮河流域民间绘画作品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地区审美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首先,在绘画风格方面,尤其是人物画的纹理较为突出,可明显地欣赏到人物的肌理之美,在人物造型方面多以勇猛、威严、正义、质朴为主。人物绘画形式很多采用脸谱式绘画方式,人物线条对比较为明确,塑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给人整体性的审美感受,具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其次,在绘画颜色分布方面,比例有所不同。在五官的刻画中较为夸张,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更加传神。在色彩应用中,多使用暖色调与冷色调对比的形式,实现画面的和谐统一,同时,使作品在不褪色的前提下,拥有强烈对比的色彩效果。
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多应用于装饰,因此其在造型、用线、色彩、构图等方面具有戏剧性、夸张性以及比例异常等特点[16-17]。淮河流域民间绘画作品多强调其内在附加价值,即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包括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等,而非对其写实价值。山水画在画面上使用往复来回得到形状,产生动态的美感,且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人物绘画中,多采用花鸟对其进行填充,体现出作品的秩序美。同时,通过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地区的绘画作品多采用平铺直叙的绘画方式,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都会按照一定的布景分布在画面中,景物的大小基本按照由大到小的原则排布。这种绘画原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淮河流域的民间绘画作品还具有画面散落且不重透视的特点,即具有散点透视的特征。画面构图不重视空间,只关注平面效果,使用线条与色彩,形成较为浓厚的装饰效果。
在绘画的过程中,重视作品对人的影响。通过特定的绘画风格形成独特的民俗崇尚特征,反映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由此可知,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为此,在此次研究中,将其艺术价值划分为3部分进行解析,具体如下。
研究发现,淮河流域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从淮河北岸地区的美术作品分布可以来看,山东地区是拥有绘画作品最多的地区,主要体现为长清孝堂山石祠、安丘董家画像石墓等;江苏省拥有大量的画像石块;河南省南阳汉化馆藏品已有2000块[1,18]。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为当地经济、文化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托,当地现代美术作品多以传统的民间美术绘画作品作为参照,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灵感。同时,民间美术作品饱含乡土气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民间美术作品体现了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乐观的思想反映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作品因此具有一定的民俗意蕴。
除民俗文化价值外,此部分美术作品还存在相应的历史文化价值。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历经岁月沧桑后流传下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历史文化传统与民间文化传统的见证。美术作品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道德习俗,美术作品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可以说,民间美术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作品大部分属于工艺美术范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因此实用性也就成为了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要特征。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具有构图之美、造型之美、线条之美,它让人们领略到以往岁月之美与祥和之美,既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征,又体现了注重意境表达的特征。此外,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还具有多维空间视角特征,这种特征不仅体现在二维或是三维的造型,还包括其创作思维,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多维的空间基础之上,所创作的作品极具空间想象力,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剪纸、年画以及农民绘画等类型的民间美术作品中。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的被认知度曾经覆盖了中原地区,在今天依旧受到多方艺术家的追捧,目前民间美术作品的审美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创作能力在不同时代中均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作品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作品中都凝聚着人们的真情实感。通过研究民间美术作品可有效地提升对于民俗、信仰以及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度,并以此分析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加全面地分析当时人们的艺术创作喜好。
美术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交流工具,也是民间社会生活中公共文化行为[19]。在美术作品中审视作者的艺术观念,在物质中体现作者的情怀。将民间美术作品应用于现代美术专业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赏析优秀作品,体悟到作品的意境以及掌握优秀作品的创作手法,并通过开展手工课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在课堂教育中将历史文化知识与美术知识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美术史,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导学生贴近传统民间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的意义,领悟到民间美术作品的发光点与珍贵性,并将民俗形式与审美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形式较为丰富,作品内容生动形象,在当地文化政治的基础上,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其他地区民间美术作品不同的是,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作品既有层次分明、细致儒雅之韵,又有雄浑大气的特色,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兼容性与多样性,具有中国美术多元一体的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地域性的艺术性格研究,同时对现代绘画教育具有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