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晓玉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就中国而言,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设备的数量大幅增加,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机械替代劳动成为可能。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有助于通过土壤改良、品质优化以及科学化、机械化种植,提高亩产、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通过统一种植管理,实现了农业机械设备利用最大化,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增强了小农户与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使得农户利用机械实现对于劳动的有效替代成为可能[1],并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成为可能,进而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这不仅激发出了农业生产者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乃至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农机装备由于技术进步而面临无形磨损问题,如果应对和处置不当,这种农机装备的无形磨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困扰。本研究拟从农机装备无形磨损现象出发,针对农机装备无形磨损的技术环境展开讨论,并就农机装备无形磨损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给出研究结论,分别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农业生产者层面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有形磨损也称为物理磨损,是指机器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所发生的实体磨损或损失[2]。以农业机械为例,由于其经常在地里劳作,工作环境恶劣,很容易出现损坏,经济寿命通常只有3-5年。无形磨损又称经济磨损、精神磨损,它可以被区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指由于设备制造工艺的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生产同样结构同样性能的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导致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价格的下降所引起的生产设备绝对贬值[3]。这种无形磨损不改变设备本身的结构性能,因此设备的使用价值没有降低,无需更新设备[4]。与第一种磨损相比,第二种则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不断研发出结构更加完善、性能更加先进、效率更高、耗费原材料和能源更少的新型设备,从而使得原有设备变得相对陈旧落后,其经济效益相对降低而发生贬值。需要指出的是,第二种磨损尽管不会改变原有设备的特征及功能,但由于性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设备已经出现,使得原有设备在技术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果继续使用,就有可能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或者产品质量的相对下降。比如数控机床的系统升级,新的节能技术的应用等,都会使原有设备显得效率低或耗能高,无形中设备贬值。
1.2.1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农机装备无形磨损
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相关资本品磨损基本上不存在精神磨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指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5]以中国为例,尽管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及其推广也曾在一定时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技术进步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在技术进步停滞状态下,农业资本品投入只存在机械磨损,不存在无形磨损问题。
就中国传统农业而言,自1368年以来,中国农业曾有很大发展,到上世纪中期,在基本仍使用传统农业技术的条件下,中国以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5%的人口[6]。这充分显示了六百年来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所达到的高度。中国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于现代农业技术[6]。历史学家黄宗智将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称之为“内卷化”或者“过密化”[7-8]。
反之,对于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而言,尽管需要投入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等价格昂贵的农机装备,但在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农机装备性能和生产工艺均相对成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相对较为稳定,购买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问题主要体现为有形磨损,无形磨损问题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1.2.2转型农业与农机装备无形磨损
新型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资本对于劳动的大规模替代,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性能更为优越的新型农机装备出现并得到推广使用,使得具有同样用途的原有农机装备相对贬值,其性能也处于劣势。如果设备持有者这时用新设备取代旧设备,那么不仅会导致旧设备的闲置,而且购置新设备又需要大量财物投入,势必会大大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投入成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的确立,拖拉机、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集体化色彩比较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当下,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极大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2000-2014年,中国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农机总动力翻番,从5.26亿千瓦增至10.80亿千瓦。同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服役的农业机械中,大中型拖拉机占比30%左右,在用小型拖拉机超出其总数的一半,机械使用年限均超过十年。农机“老龄化”严重[9]。为此,《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鼓励各省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具。
在农民工大规模外出,农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规模经营主体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更需要通过农机装备的大量使用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对于农机装备需求量更大。比如,农药使用方面,由于采用智能操控,操作手通过地面遥控器及GPS定位对其实施控制,大大提高了农药喷洒的安全性。还能通过搭载视频器件,对农业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控。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改进,将会出现功能更为强大的无人机,同等规格的无人机价格大幅度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对于已经购买无人机的经营主体而言,无形磨损是其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不仅是无人机,随着农业技术快速进步,其他农机装备无形磨损也同样是规模经营主体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于作业需要而购置一批现代化农机装备有其必要性。在已有设备尚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因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新型农机装备被研发出来并在生产中得到推广使用,使得原有设备在工艺水平、效率、性能等方面滞后于新型设备,进而产生相对贬值。一些家庭农场主反映:农机装备更新过快,2013年购买的玉米收割机只能掰棒子,2014年的就能扒皮了,2015年的都能脱粒了[10]。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经营者继续使用原有的农机装备不仅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能会导致作业效率低、油耗和维修成本增加、能源浪费等现实问题,进而制约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现实中农机装备的低效率使用使得其更容易受到无形磨损的困扰。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技术手段有所改进,但由于生产经营理念滞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抱有“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理念,为确保农业生产中相关作业需要而购置多种农机装备,但由于其规模有限,农机装备利用效率极其低下。安徽宿州市某个以蔬菜生产著称的村,户均一台拖拉机,这些拖拉机除了农忙时使用外,其余时间均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极低。皖北一些家庭农场盲目购买无人机,致使农业经营成本上升。现实中很多农业机械利用率在50%左右就面临着淘汰,这些均增加了农业投入成本。在农机装备利用效率低下的前提下,更容易受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困扰,进而导致无谓经济损失。
对于农业经营者而言,购买农机装备意味着资本的投入。对于购买了原有设备的农业经营者而言,也就意味着其在资本投入上的净损失。这些均会给那些购买了农机装备的新型农业经营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遇到无形磨损的情况下,购买农机后很难通过变卖农机而回收原有投入,因而属于沉没成本。从经济学意义上来思考这一问题,沉没成本不应影响到当前决策。但考虑到新型农机装备使用效率,当且仅当新型农机装备得到高效实用的状况下,这一决策才是理性的。而在农机装备存在无谓闲置,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新设备取代旧设备就很难说是理性选择。这时如果用自有资金购买新设备,就会带来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如果是通过借贷来的资金购买新设备,则可能会因为无形磨损而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事实上,即使国家提供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减轻了农业经营者的经济负担,但其余部分仍需农业经营者来承担。
对于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而言,其必须加快农机装备的研制与开发,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先进农机装备的需求。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研制开发农机装备不仅需要技术投入,也需要原材料、人才与资金的持续性投入。而当竞争对手研发的生产效率更高,性能更为优越的新型农机装备问世并投入市场时,事实上也就意味着一些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成为沉没成本,并成为其负担,个别生产企业甚至会因此被市场所淘汰。不仅如此,新型农机装备问世并投入市场,也就意味着市场上已经存在的生产效率低、性能差、耗能较高的农机装备必须面对无形磨损的客观现实。对于那些农机装备的生产企业而言,必须对产品决策和市场策略做出调整,以免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大部分地区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4月30日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为11652万人,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11]。另据安徽省统计局和安徽省调查总队发布的2019年安徽省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末全省农民工数量1977.4万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有1399.2万人,省外就业的高达920.6万人[12]。与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相比,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较大,管理较为科学合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较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了一批价格昂贵的农机装备,并通过资本对于劳动的替代获得了较高回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机装备的新需求迫使农业设备研发企业和生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性能更加优越的农业机械设备。而农机装备的无形磨损又迫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淘汰那些性能较差,生产效率低下的农业机械设备,并以性能更好的装备取而代之。这种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不仅促进了农业领域内的技术进步,还有助于提高农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了农业部门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舒尔茨认为“引进新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杂交种子、机械这些物的要素,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同时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5]。农机装备无形磨损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新的现代化农机装备被不断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以前面提到的无人机使用为例,就要求相关劳动者具备无人机操作和维修技能。为了能熟练掌握并发挥出新装备的优异性能,农业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包括农机装备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掌握相关操作、使用和维护技能,这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如果农业劳动者不主动学习新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势必在农业经营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会被市场淘汰!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机装备的无形磨损也促进了农业劳动者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提升了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也加速了农民的现代化。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农机装备无形磨损迫使新型经营主体必须打破自给自足,以尽可能降低无形磨损给其带来的可能损失。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事实上,中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存在改变了农户面临的要素禀赋特征,使农户以农机作业服务替代劳动力投入成为理性选择[13]。
农机装备的无形磨损还促进了农地托管这一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一些不具有农业经营能力或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经营的小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支付托管费用的方式,将自己承包经营或流转过来的土地,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代为经营管理并取得土地经营收益[14]。在这一经营方式下,受托方可以通过购置现代化农机装备,或通过与其他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合作,不仅提高了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并通过种子、农药、化肥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和收益。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在土地小规模经营的背景下,仍然可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实现农业机械化[15]。例如宿州磊博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耕种、集约经营,小麦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增产收益再加上生产成本减少的150元,每亩净收益比农民自种可增加370元左右。截至2019年10月底,安徽省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达4.1万个,主要农作物托管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全省开展托管服务的合作社超过 2.5万个,开展托管服务的龙头企业已超过 3500个[16]。
综上所述,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无形磨损已经成为农业经营者、农机装备生产企业乃至农业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农业机械设备无形磨损既有消极作用,也有其积极作用,一方面,农机装备的无形磨损导致了农机装备的浪费闲置,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并给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带来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农机装备的无形磨损也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者人力资本的提升,并且有助于新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出现与传播。
基于这一结论,对策建议如下:
首先,从国家视角出发,应处理好农业技术研发、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机补贴的关系。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推进,加之全球农机装备向大型复式、节能高效、智能精准的方向加速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国家应实施科技创新政策,设立新装备研发基金,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国情、性能更优良、效率更高的新装备,这本身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应根据绿箱政策和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报废政策,有序推进农业技术装备技术水平提升。既不能过于追求农业机械化水平,导致农业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也不能无视农机装备无形磨损这一现实,以至于迟滞农业现代化。还可以优化农机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满足经营主体对于不同类型农机的需求。健全农机培训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模式的发展,比如设立农机示范区、农机共同体。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有机户与无机户的沟通桥梁,更加有效率地利用农机设备。对于那些尽管由于无形磨损已经贬值,但物理性能良好的农机装备,也可以考虑低价回购后赠送给那些技术水平落后,急需农机装备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因为无形磨损而带来的损失,也可以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为推进农业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其次,从行业视角出发,应做好农机装备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工作,有序推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鉴于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且农机装备无形磨损关系到行业内的每个农机装备生产企业,相关农机装备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通过产业内企业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和相关设备研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如此,行业内相关企业也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农机作业队伍人员培训和科学使用方法培训,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的同时,也有助于新型农机装备市场的开拓与推广。实力较强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机装备使用状况,推出设备改造升级或者折价回收回购业务,以此推进农机装备不断升级换代。要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优势,建立二手农机市场、农机合作社、外包服务等等,促进农机资源在区域之间合理有效的流动。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农机装备尽管在我国因无形磨损而贬值,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行业协会也应组织我国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农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从农业生产者视角出发,无论是小农户,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机装备使用者,均应根据现实需要和自身条件,做出科学决策。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机装备使用者应克服“万事不求人”的落后理念,结合自身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农机使用效率和财务能力,科学合理地做出农机装备购置或更新决策。在自身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跨区作业、相互换工、订单农业或者农地托管模式,运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地装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本有机构成,不仅可以使农机装备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使用,也有助于尽可能规避农机装备无形磨损所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