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学院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2021-12-02 14:07余义兵张烨琳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余义兵,张烨琳

(池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孔子学院项目是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工程。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要在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将汉语打造成强势语言,孔子学院肩负的历史使命非常艰巨,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很多挑战[1]。当今已经进入“大传播”时代,传播的渠道多样化、便捷化,传播的内容也多样化、实时化,西方国家强势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及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2]。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示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的形象,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要课题。

就传统文化传承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影响广布,当下正加快步伐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世贸组织的加入,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为我国赢来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机遇,也为我国文化传播和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文化传播是建设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应遵循的方针原则[3]。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交流,这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需要。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话语权越来越多,但文化话语权却远远不够[4]。文化交流中的弱势使得国外对中国不够了解,甚至误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如今全世界的传媒产品的流通,处于不平衡状态,在全世界跨国流动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文化传播的背后包含很多西方的价值观,对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是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其规模和影响力都令人瞩目。孔子学院利用自身的优势,成功地把握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交流渴望和世界人民了解中华的意愿这双重契机。通过编写教材,设立研修项目、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挖掘、整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做相应的调整,增加对外传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孔子学院以语言教学为切入点,展示了中华文化内涵以及和平崛起的大国自信。

1 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意义

1.1 提升影响力,树立大国自信

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基于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需要。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孔子学院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教育机构,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平台。据统计,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世界上把汉语当作外语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1亿,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传播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大成就[5]。

1.2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搭建了良好平台,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给汉语学习者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作为文化“走出去”的符号,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6]。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营造了良好外围环境。孔子学院通过传播中国文化,践行公共外交理念,成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思路开阔、视野宏伟、多方参与、内容多元的策划,借助传统节日庆典、特色文化活动、经典赛事以及交流项目等来打造品牌,只有注重品牌建设,只有形成持续性的文化活动,创造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品牌,才可扩大和巩固孔子学院的知名度。只有自信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才会打破容易带来冲突的“歧义”“歧视”“误会”,实现文化的融合、裂痕的弥合和冲突的和解,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1.3 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提倡的“德、仁、和”被视作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突出和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传播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传播 “和为贵”“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7]。此外,孔子学院在教学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使汉语和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同时也增强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孔子学院“走出去”必将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构建产生积极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行动纲领。孔子学院的设立一方面是将中国文化带给世界,另一方面对国内文化传承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形势下,孔子学院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内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新的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血液。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多元的,以孔子学院为纽带,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外来文化也会传入中国,为当代中国文化增添新的内容,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和特色。

2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及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2004年始,中国在全球建设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 “孔子学院”,到目前为止,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其中,亚洲39国(地区),孔子学院135所,孔子课堂115个;非洲46国,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8个;欧洲43国(地区),孔子学院187所,孔子课堂346个;美洲27国,孔子学院138所,孔子课堂560个;大洋洲7国,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101个[8]。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华文学校等相关组织机构举办的各项活动成为外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多国国民教育体系,随着世界各国中小学汉语教学需求的快速增长,许多国家或地区开始把汉语课程列入教学大纲,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汉语教学,在欧洲国家表现较为明显。孔子学院开设的课程不仅有汉语类主干课程,也有中华文化类课程,同时还有与汉语能力水平考级和职业相关的培训课程。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数量稳中有增,来华留学教育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生源国也呈稳中有增的趋势。孔子学院办学规模日益增大,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同时,一些与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如2015年1月财政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和提高资助标准的通知》,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发的若干意见》,7月教育部颁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9]。

2.2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2.2.1“官方身份”的误解

孔子学院发展初具规模,国际汉语推广基地数量稳中有增。孔子学院作为当地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一个符号,饱受争议与偏见,对孔子学院“官方身份”的质疑、排斥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孔子学院发展阻力。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孔子学院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将会遭遇到西方文化霸权的挑战,尤其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严重“入超”的情况下。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被误读误解,甚至被固有的思维来审视,这是对中国文化传播典型的“刻板印象”。与大多数国家存在国体和政体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和隔阂,无疑会给文化传播带来困难。因此,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的实效就应该消除对孔子学院的“误读”“歪曲”,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体系。

2.2.2传播内容上的“模糊性”和“表面化”,“三教”问题急需解决

“重语言、轻文化”的状态没有彻底改变,对文化传播没有很好地切入,没能充分发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学生在参与文化传播项目过程中,还是停留在物质理解层面上,深层内涵认识不足,文化传播活动未能形成影响他国的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三教”问题(教材、教师、教法)是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海外汉语学习者日渐增多,汉语学习者群体不再单一,既有大中小学生,也有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员工以及佛学院僧人等。孔子学院在教学内容上有待丰富,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片面语言化,其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中文的”而非“中国的”,文化深度不足。教师选用教材缺乏系统长远的、统一的规范,而且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调整和适应。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孔子学院师资流动性较大,外语能力仅达到基本沟通交流的水平,从发展的角度看,孔子学院教师应既能进行高水平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教学,又要熟悉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保证。高质量且稳定的汉语教师队伍严重匮乏,在师资建设方面仍需完善。

2.2.3文化产品开发和使用不足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批量出口,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文化产品开发和使用不足直接影响孔子学院中华文化的传播。这与中国的经济实体不相匹配,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在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近几年,中国的影视作品、书籍、网络作品尽管形成了一定的国际传播力,但出口主要方向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数量上仍不够多。在国际市场讲中国故事的时候,大多带有宣传的感觉,使用的不是生活化的表达。

3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传播战略反思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可以维护文化自身的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还可以加强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这种跨文化传播仍然受很多问题制约,影响传播的进程和效果。我国对外宣传的话语方式也不利于受众接受,外界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和现状。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造成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适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传播方式,增进世界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可。

3.1 抓住大传播机遇,促进跨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在传播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有些方面还领先于世界。近年来,影视文化传播、书刊交流、国际赛事交流等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形成了良好的开放态势,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我国文化已经进入世界文化交流平台,与世界各国文化方面的交流已经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在文化全球化和大传播的背景下,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有着众多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的挑战。

跨文化传播比同质文化传播困难且阻碍更多,缺乏对外来文化全面了解时,就会产生成见或刻板印象,容易造成负面情绪,要摆脱和克服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就需要文化间平等、全面、深入交流。不友善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其文化交流的功效,而文化传播在消除不同文化之间误解和隔阂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从孔子学院章程来看,孔子学院不仅仅是对外进行汉语教学和推广的教育机构,而且是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它所包含的文化符号、文化信息以及文化意蕴对我们如何开展对外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作用[10]。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努力寻找文化共同点和价值普适性,进一步扩大意义的共享空间,任何文化上的“唯我独尊”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但任何文明社会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因此,那种简单以我为主、缺少受众思维是行不通的。要以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受众思维的习惯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不是灌输,要以开放的姿态满足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把自己优秀文化传播给他人,同时欣赏和学习他国文化先进之处。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并完善本国文化传播方略,争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信息交流和沟通,其目的就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如何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中国未来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语言、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各有差异和特点,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必须要针对这些特点和差异,跨文化的传播才能走得远、走得深。

3.2 提高战略认识,加强传播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立足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其不断创新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高度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也是实现中国梦要弘扬的时代价值[11]。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长盛不衰,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为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本质,优秀品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中国故事愈加深入人心。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尤其要考虑到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对传播的内容需求也要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有针对性的传播有利于增加外国受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孔子学院要在创新实践中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整合海内外汉学研究资源,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编纂,搭建文化研究的平台,构建兼容并包的学术话语体系,用具有中国品格和世界气派的思想和世界对话。在具体实践中不能不分轻重缓急、零敲碎打,要系统规划,增强针对性、有效性,突出特色,形成文化走出去的优势和合力。要利用名家名团名品和国际赛事,促进文化“扬帆出海”“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结合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为题的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走进去”深化、融合、升级,从而有力提升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里的地位。

3.3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对外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比较低,文化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极不相称。近年来,一系列文化“走出去”相关政策出台,如《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加强了顶层设计,有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播是一项细水长流的系统工作,要协调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舆论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威胁论”的散布,他国人民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一直缺乏真实的了解,又错误地对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归因,简单地把中国的发展当作“威胁”。因此,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处理好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的关系,加大对现实中国、历史中国的传播,这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主旋律。要把传统文化和中国今日生活对接,改变外国人对中国旧有的印象,使世界各地能够充分地了解和认可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要与时俱进,传播内容的选取要与时代、受众心理、所在国文化对接,不仅要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同时,要加强跨文化传播和文化外交人才的培养,把文化资源纳入一个整体,形成国内国外联动机制,增强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12]。

4 结论

中国文化是东亚文化的代表,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孔子学院以中国汉语为依托传播中国文化,国外受众通过学习汉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这既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使得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有效的文化沟通,消除中国与他国的文化壁垒。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品牌,孔子学院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与沿袭的重要使命。孔子学院走向世界意味着汉语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璀璨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