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1-12-02 14:07:32杨兴宇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杨兴宇

(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党校,安徽 宿州 234000)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这句话提醒我们,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寻求国家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探索阶段。一是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20世纪50年代初期,淮河三年两次泛滥,严重损害了沿淮地区民众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毛泽东同志为治理淮河水患作过四次批示,下达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兴修了初具规模的淮河水利工程。毛泽东同志三次巡视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治理难度相对较低的海河,毛泽东同志做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水患”的批示。二是治理沙漠化。针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因过度放牧、滥砍滥伐造成的土壤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毛泽东同志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他指出:“要在路边、江河两岸、房前屋后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上植树造林,让国家绿起来。”[2]毛泽东同志“绿化祖国”的倡议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比如在塞罕坝国营林场,大批林学专业的大学生扎根在那里,植树造林,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奋斗有了今天的百万亩林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生态环境治理的稳步发展阶段。在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色革命。中国共产党也在努力探索国内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路径,中央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机构相继成立,一系列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步骤清晰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地启动。针对环保法律不健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走上法治轨道,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得以稳步发展。”[3]在1980年,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全国范围内各大重点院校相继开设环境保护学科,我国的生态建设从过去的被动补救阶段发展到了主动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了基本国策的范畴,并放到社会经济总体规划中去。

十五大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十五大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和整体规划,十五大报告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是要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节约优先,重视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4]。为协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滥砍滥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江泽民同志发出了“绿化山川、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林”的号召,并领导实施了生态防护林工程,这项工程覆盖到全国所有县区,覆盖面之大,范围之广都居世界首位。针对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生态保护立法之路。十五大之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逐渐完备,环境法律的宣传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

十六大之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阶段。胡锦涛同志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二是把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做出持续的努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政策和新举措不断出台,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循环经济获得大力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奋斗目标。

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阶段。2012年12月,生态文明作为单独的一个章节呈现在十八大报告中。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部署了生态文明在制度建设方面、环境保护方面、资源节约方面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方面的重要内容。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具体路径,即“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监管体制、推进绿色发展和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5]。新时期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两山理论”等内涵丰富的理念也逐渐被国内外接受认可。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中央颁布实施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不断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持续加强对各类项目建设的环评监管,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探索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第二,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央一方面颁布实施了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水净、天蓝和地绿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法治之力,建设国家公园等举措,加快生态系统的修复。第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得到重新修订,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第四,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投入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去。一是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坚决履行《巴黎协定》,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二是共建全球绿色发展之路:“出资200亿人民币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将绿色发展合作计划纳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去,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行动支持。”[6]

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逐步积累了五个方面的经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民为中心,走绿色发展道路,秉持系统思维方式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

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的本质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他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其生存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7]。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详细分析了自然与人类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只有在真正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之后,人类才能从自然中获得自由。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的浪费现象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危害,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考虑到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而且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进入新世纪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胡锦涛同志认为,如果人类不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那么人类将会面临没有新鲜空气和清澈水源的生存环境,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2017年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严格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2.2 以人民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生态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和生态惠民。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提出不仅要发展生产,而且要厉行节约。改革开放后,针对经济粗放式发展引起的污染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完善环境立法,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述举措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而真正明确提出这一理念且贯彻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则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针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他们以治理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为发力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加强监管,倾听百姓的呼声,增加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度,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

2.3 走绿色发展道路

在全球范围出现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要摒弃过去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绿色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生态建设实践,从绿化祖国、协调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调研时论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辩证关系,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进一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时进一步强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从此,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世界所认知。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态势也持续向好,这便是“两山理论”最为生动的实践证明。

2.4 秉持系统思维方式

世界是由人类和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的方式。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曾提出,要农业、林业、牧业齐头并进,做到农林牧副渔系统发展;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平衡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9]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反映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自然和人类之间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所遵循的系统思维方式的传承。

2.5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参与,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融入世界生态环境治理的大舞台中,每一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和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充分说明,我们要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以大国的责任担当积极投入到全球环境治理中去。近年来我国主动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施以援手,为全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在国际生态领域的话语权。

3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今后化解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益启迪。

3.1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根本要求便是要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美丽中国实践中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崭新篇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面对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情况区域差距大的国情,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妥善解决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2 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环境保护”首次写入宪法,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再到“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逐渐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从而为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基石。

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仍然需要及时修订新标准、制定新规则,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不断提高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

3.3 着力解决生态领域中的突出问题

“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为此要着力化解好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大气污染的问题。雾霾、沙尘暴、有害气体排放等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新时期要持续加大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力度,还老百姓以洁净的空气。

二是水体污染的问题。水污染的治理是一项耗时长久的工作,目前地表水的治理成效明显,但地下水的治理周期较长。新时期要严格控制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大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还老百姓清澈的水源。

三是土壤污染的问题。土壤污染的特点是污染反应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要掌握土壤受污染的准确面积需要耗费大量工时。新时期要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首先就要摸清全国范围内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对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进行分类施策,然后把土壤污染防治与水污染防治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结合起来,解决好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问题,还老百姓肥沃的土壤。

4 结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不同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对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渐成熟。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逐渐掌握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压力仍然存在,“美丽中国”的建设道路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需要民众、社会组织和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合力。目前环境保护法律执行不严的问题,雾霾、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的状况并未完全改善等问题,都说明生态文明建设还需打攻坚战。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因素在“人”,但是公众仍旧存在生态保护意识淡漠、环境保护参与度低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着力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获得的启示,对于今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