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21-12-02 13:0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梁 乘

(华东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0237)

一、引言

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全面铺开并快速发展,在汇聚全球人才、传播中国文化、深化人文交流、助力大国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9年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万名国际学生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1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生源结构不断优化[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对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其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该学科的新领域,高校需要从其本源和内涵入手,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3]。本文在对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义和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对策建议。

二、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帮助、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知识传授、文化传播等方式,对国际学生的思想观点、精神状态产生一定影响,使国际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制度等,成为中外友好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4]。高校应充分吸收中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经验,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按照不同阶段、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和主题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安全法治教育

加强安全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际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高校应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题系列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治安管理、签证办理、就业实习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并做好校纪校规宣传教育,使国际学生能够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另外,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际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同时配备一套完整的执行体系,以促进国际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5]。

(二)中国国情教育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以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实际情况为主要内容,结合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形式,引导和加强国际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为国际学生解读我国各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和发展动态,使国际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国际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可以培养其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和态度,促使其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团结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外友好沟通交流的桥梁[6]。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发展和沉淀中孕育出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高校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弘扬“讲仁爱、守诚信”等核心思想观念,促进国际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弘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促进国际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国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和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引导国际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国际学生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来华留学生活中。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培养国际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世界大家庭的友好观念,逐步消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优越感等观念。在爱华教育方面,通过培养国际学生对汉语的热爱,进而培养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在敬业教育方面,主要培养国际学生对于学业的热爱和钻研;在诚信教育方面,主要向国际学生弘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在友善教育方面,让国际学生感受和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际学生的中国情感和文化认同,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五)心理健康教育

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后,一般都会经历一定的心理变化,对环境的不适应性会造成学生内心的孤独、恐慌和压抑等负面情绪,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7]。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国际学生心理问题库来记录国际学生日常的心理性问题,了解国际学生的个体情况;通过建立朋辈辅导和帮扶机制,让国际学生更快地适应在华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加强个体学生心理辅导,增强国际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国际学生的健康发展[8]。

三、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国家层面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我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提出了“中国威胁论”“锐实力”“中国地缘战略工具”等负面概念,在威胁、野蛮、忧惧的复杂语境下,个别国家的人民和群众开始偏执地看待和质疑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学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直接见证者,他们来自世界各国,对于本国人民的思想状态、思维模式、语言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十分熟悉,能够用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为本国人民客观、真实地展示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现象。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我国培养“国际朋友圈”。国际学生对于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营造我国稳定发展的社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毕业归国后,有的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要职,甚至成为了总统、总理。比如,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恩于1976—1991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泰国公主诗琳通于1991年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她回国后在母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并著书立说,积极地向泰国人民介绍中国;刚果(金)首位民选总统约瑟夫·卡比拉于199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高级指挥班;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于1983—198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越南前总理阮晋勇曾在广西师范大学求学;哈萨克斯坦前总理马西莫夫于1988—1989年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汉语言,学习汉语言之后在武汉大学接受学历教育,攻读法学相关专业。还有的学成归国后,在商界、学界等不同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国际学生是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和国家间人民的相互理解起到了积极正向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层面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高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规模、层次和水平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同时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的高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也是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不可低估。

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从安全法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职业发展、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对国际学生进行具有目标性、计划性的教育实践。

(三)高校层面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在中国高校进修或进行学历教育,他们已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重视国际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动态、心理素质、生活和学习情况等方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均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下各个高校对于国际学生管理仍未形成统一模式,方法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探索有利于积累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国际学生管理模式,提高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高校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方式方法,推动高校国际学生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加强国际学生对于我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学习和了解,全面提升国际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四)学生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国际学生增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当前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国际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际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知识、政治经济制度、外交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国际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成为“中国通”。

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国际学生的身心发展。国际学生在来华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气候与环境、文化氛围、管理制度、专业学习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将影响国际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高校通过开展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国际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全的品格人格,规范个人的思想行为,激发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四、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政策法规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相对落后[9],当前国家颁布了一些关于国际学生招收和管理的文件规定(见表1),为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依据,但文件数量和内容上仍有不足[10]。另外,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性文件,当前已颁布的文件规定虽然提及了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但并未在其岗位界定、工作职责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内容和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无相应的说明和阐述,导致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和标准作为参考依据。

(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的来华留学工作重心仍停留在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国际学生数量等方面,以完成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指标作为主要目标,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相关工作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具体来看,少部分高校尚未对国际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管理工作仅浮于表面,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和举措,导致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体验感不佳,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较差。部分高校对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懵懂和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仅注重于国际学生的安全稳定、日常事务、文体活动等初级阶段的工作内容,尚未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对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应该有的高度。

(三)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碎片化的特点,系统性不足。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语言交流、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文化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对其留学过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内容上来看,高校对于国际学生通常是围绕安全法治、学习科研、课外活动等常规工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国国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和思考能力锻炼等方面有所欠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政策和意见,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和相关标准,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更无法贯穿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整个阶段,导致高校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于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学生的重要作用。

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足,忽视了国际学生不同国家、不同年级等群体性特征,以及国际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难以满足国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数是从整体覆盖的角度对国际学生开展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四)专职辅导员队伍薄弱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师生配备比例未达到要求,虽然在国家已颁布的政策文件中涉及到了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配备比例的相关要求,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完全落实和执行;二是缺乏组织保障,由于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特性均与中国学生专职辅导员存在一定的差别,高校并未将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纳入到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之中,导致这一新生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不甚明确,严重缺乏职业归属感;三是缺乏系统的专业性培训,比如外事礼仪、跨文化适应、英语、心理咨询、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等方面,往往会导致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出现外事礼仪不够规范、跨文化交流障碍、语言沟通不顺畅、突发事件处理应对不够妥当等问题。

(五)学术研究滞后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于国际学生的招生和管理工作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然而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国际学生的汉语教学、日常管理、招生宣传、校友工作等方面。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检索2005—2020年收录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的论文,一共有114篇文章,相关的研究和理论成果不够丰富,该领域学术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

五、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应组建负责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管理机构,通过组建国际学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统筹协调全校国际学生的管理工作,充分做好国际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这有助于解决各部门之间对于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协调不顺畅的问题;其次,高校应以学生工作部(处)和国际学生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加强专职和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高校应变革管理模式,在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柔性管理思想,根据国际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计划;最后,高校应丰富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领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的情感认同。

(二)加强系统性和针对性

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高校应在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整个阶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加强系统性和延续性,并将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一是加强安全法治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国际学生的规则意识;二是加强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国际学生在生动的课堂和社会实践中认知中国真实的经济与社会情况,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加强价值观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专业学习、价值观念、文化适应、心理素质、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国际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全方位提升国际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是应根据新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内容上、方法上进行及时调整,保证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二是应充分考虑国际学生国家、文化、专业、年级的群体性特征及其个体特征,开展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把中国国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法治教育等主题教育贯穿始终,并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在来华留学初期,以安全法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这有助于国际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快速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来华留学中期,以社会实践教育、中国国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来华留学后期,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主,帮助国际学生规划职业发展目标,增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把来华留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三)创新教育形式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建设。高校应积极开设中国文化概况、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等课程,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宣传片和纪录片等,向国际学生开展安全法治教育、中国国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高校在设置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应将宏观问题与微观社会经济现象相结合,将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内涵客观、真实、深入地展示给国际学生,使国际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教育。高校通过组织校园文体活动、勤工助学、文化体验、企业参观、公司实习等活动,引导国际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校园和社会的多元文化,同时也能在活动中拓宽社交范围,增进中外学生的友好互动交流。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工具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覆盖面广、及时高效、方便快捷的优势,积极建设双语、多语网站,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为国际学生提供全球最新的时事资讯,以及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和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通知要求,掌握校内外最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发挥国际学生朋辈的重要作用。国际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求学目标和相似的求学经历,更容易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通过挖掘国际学生干部和代表,组织建立国际学生会、兴趣社团、志愿者队伍、楼层长队伍等自治组织和团体,引导和推动国际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四)完善相关制度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关的系统规划和政策规定,导致高校对于这项工作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标准、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均有一定的差异。国家相关部门应从战略布局和总体统筹的高度,充分考虑到国际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文件,使高校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国际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性文件,并结合本校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使工作更加规范和有条理性。

(五)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作用,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重视招聘工作,在选拔过程中注重其专业背景、学生工作经历、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确保能够胜任该项工作;二是足额配比,为国际学生配备专职辅导员的比例不低于中国学生专职辅导员的比例;三是提供组织保障,把选拔、考核、晋升等组织建设内容归入到学校学生工作系统当中,使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与中国学生专职辅导员享有同等待遇;四是组织专业性培训,从外事礼仪、跨文化适应、英语、心理咨询、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指导,定期组织校内外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活动,从理论功底、业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学生专职辅导员的整体水平。

六、结语

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意义重大。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效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从完善培养体系、加强系统性和针对性、创新教育形式、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推进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广大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共领使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教育对外开放的认识,努力办好和发展与实际相称的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努力开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汇聚全球人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