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困境、进路: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研究

2021-12-02 13:04刘泽峰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价值

刘泽峰,刘 铭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崭新要求,高校迫切需要提升对青年学生的思政教学质量。新时代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新载体、新内容、新方法。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2],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政教学工作质量提升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实践中,却面临着很多亟待突破的困境。为此,本文从价值维度、实践维度、未来发展维度对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找到可行进路。

一、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作为两个并不重合的研究范畴,二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各有侧重。要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实现二者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相互促进及融合发展,首先要深入考察并科学回答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问题,这是将这一重要工作做实做好的基本前提。本文从二者的内在关联、现实客观要求以及未来发展需要三个层面加以系统考察和分析。

(一)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存在高度内在关联

1.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在目标导向和价值功用上存在一致性

对于高校思政教学而言,其系列教学工作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本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在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而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优秀的建设者和忠诚可靠的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年学生中不断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三是加强青年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提升基本道德素质;四是加强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意识形态教育贯穿始终,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升“四个自信”。而红色资源作为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中锻造、凝结、升华并不断传承的重要财富,其不仅始终贯穿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这一价值灵魂,更有着丰富的可感、可见、可触的精神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近现代中国最为辉煌、最为动人的历史实践,由此而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最为全面、深刻的彰显。传承红色精神、开发红色资源,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遵循与思政教学目标实现路径相似的前进脉络,实现教育人、影响人、发展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的目标。形式多元的红色资源,可以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有效资源依托[3]。由此可见,二者在目标导向和价值功用上存在一致性,推动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具有现实可行性。

2.红色资源是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对青年学生开展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与之相对应,在党领导广大人民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征程中凝结形成的红色资源,与当前思政教学的系列内容有诸多共通与契合之处。首先,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实质及价值载体,是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历程的生动写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直接彰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教学的鲜活教材。其次,丰富的红色资源承载并彰显着革命先辈不渝的信仰追求、执着的精神信念、顽强的革命斗志、忘我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的有效依托。此外,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最为鲜活生动的中国近代历史标本,以其多元化的记录与传承形式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革命史,是体悟历史、鉴古知今最为直接的载体。最后,丰富的红色资源还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方针的正确性、路线的先进性、宗旨的崇高性和方法的科学性。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有利于加深青年学生对于近代以来党的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拥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辨析正误的本领,继而推动青年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

(二)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

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各种新型文化、外来文化及思潮在此汇聚。一些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以不同的形式和状态影响着青年学生,给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自媒体等的快速发展,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极大地增加了青年学生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一些负面的、虚假的信息很容易对思维价值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新问题与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确保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面对当代青年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多元的身心特点、张扬的性格特性,思政教学的开展如果仍然只是遵循基础理论宣讲和口头灌输的思路,对其存在的思想价值问题还是仅仅通过一味追堵的形式进行,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被动。因此,对于更加符合新时代思政教学规律、更加符合青年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政教学内容、载体、形式的开发与应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色资源以及由之承载的红色文化,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体现和诠释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文化方向,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红色资源具有内容生动、载体多元、形式具体的特性,与常规思政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红色资源既不是简单的文字教条,也不是一味的理论总结,其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贯穿始终的“人、物、事、魂”的有机凝结。“人”是青年学生价值榜样树立的最佳主体,“物”是青年学生可观可感的直接教学资源,“事”是青年学生学思践悟的鲜活历史资料,“魂”是青年学生强基固魂的重要源头动力。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用红色文化感召青年学生“学马”“信马”,用红色精神推动青年学生坚定自信,用红色氛围净化校园生态,用红色旗帜指引青年学生前进。通过这种“人、物、事、魂”共同作用的发挥,在教学相长、潜移默化中实现新时代思政教学目标,提升思政教学质量,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占领主阵地、引领主航向[4]。

(三)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是推动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价值发挥。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对先进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中树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锻造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通过先进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此来塑造更广泛的先进文化传承创新主体,延续中华民族精神根脉、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实现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其中,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殊革命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6]的有机统一,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革命文化得以集中体现并不断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丰富的红色资源。

因此,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征程中,红色资源以其承载的优秀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内涵表达的立体性,可以成为青年学生对话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有效依托。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历史,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优秀的革命文化,进而在内心情感的真实触动和思想基因的互动交融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不断转化为文化自觉,进而成长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实力量。

二、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

红色资源以其独特的价值,对于立德树人、社会发展、未来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很多高校立足思政教学工作现实要求,对于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进行了多元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受到传统理念、现实条件等限制,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传统理念影响下的学生认知困境

如前文所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既不是简单的文字教条,也不是一味的理论总结,而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贯穿始终的“人、物、事、魂”的有机凝结,因而具有更加直接、更加鲜活、更加有效的思政教学价值和功用。但是,在当前的思政教学开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单一、自上而下、以理论宣讲和知识灌输为主要开展形式的教学理念的限制,再加上其它现实客观条件等的制约,使得许多思政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在对于红色资源的应用上仅仅局限于其理论观感,而忽略了其深层价值,造成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困境。

就其具体表现而言,由于红色资源所凝结的“人、物、事”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空间和历史条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这种特定的环境、空间、条件与当今青年学生所处的环境、空间、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是本质上的不同。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认知能力局限性的影响,使得许多青年学生在初次闻知这些“人、物、事”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尤其是在仅仅通过文字叙述或理论表达与之发生认知接触时,受到个体情感戒备以及外在环境复杂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不但很难与之产生情感共通与精神共鸣,还极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质疑与反感。加上现代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部分青年学生甚至认为一些英雄人物并非真实的存在,认为一些英雄事迹也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错误地主观否定甚至抹黑。面对这些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最为有效的批驳方式和应对方法就是通过客观真实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历史遗物等丰富红色资源的有效融入,推动青年学生在客观感知、对话和触碰中去自觉认识历史的真实状况,自觉强化情感认同。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红色资源的这种独特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许多学校的思政教学仍然局限在单一的课堂空间之内,停留在单一的理论维度之上,导致说理不透、辨析不明、批驳不力等问题突出存在,加剧了青年学生的认知难度。

(二)使命担当缺位下的价值引领困境

思政教学时刻都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否则一旦偏离主流价值方向,就可能对立德树人造成深层的负面影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正确的价值引领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教师要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讲好马克思主义[7]。既要采取正面教育方式,理直气壮地讲思政课,同时又要敢于面对、勇于面对、讲清楚、讲明白、科学回应、全面回应现实重大问题和外在挑战[8]。不断帮助青年学生修正价值航向,保证青年学生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方向前进。这是新时代赋予思政教师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思政教师应有的历史担当。

但是,在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两个表征截然相反,但是本质上同样背离思政教师初心使命的现象。第一,在应用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学、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强调其正向激励价值、一味进行空洞理论歌颂、一味进行语言形象烘托,但是对于这些红色资源和相关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却避而不谈。导致青年学生既不能通过思政教学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当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无法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心中一些现实负面问题的疑惑不能做出有效地解答,对于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也不能做到认真地倾听。这不仅会导致青年学生对于红色资源及相关内容失去兴趣,还会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政教学的价值产生直接怀疑。造成许多青年学生意识中产生形势一片大好、思政教学的价值已经过时的错觉,最终对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第二,部分思政教师在应用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等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使命担当不到位、学理研究不深入等突出问题。在青年学生面前肆意表达自己的主观错误言论和错误思想,或者将自身的个人情绪等带入到思政课堂之中。对于相关革命事件、革命人物加以错误地批驳和否定,对于红色典型、红色榜样加以主观质疑和诋毁。造成青年学生产生错误历史认知,影响青年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导致思政教学偏离正确的价值方向,影响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主客体认知差异下的角色分工困境

在传统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思政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育理论将受教育者视为同自然客体一样,只是被动等待对象化的纯粹客体,因此基本遵循着教师主体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客体参与作用的角色分工模式。但是,面对新时代思政教学的多元特点和崭新要求,面对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产生的教学空间、教学方式等的变化,应该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工,这是决定当前思政教学质量的主要前提。

在当前关于思政教学主客体重新定义过程中,由于对受教育者人性回归的重视,“双主体说”“学生单一主体说”“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理论观念开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可。这对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实现个体价值平等、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等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以上新型理念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究竟以何种方式对思政教学进行主客体定位和角色分工,成为当前困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以及思政教学手段创新的新的困境。

一方面,受到学生自身认识水平、思维观念、价值导向等差异的影响,其无法真正实现统一价值引领和观念指导下的自我教育与改造,从思政教学的根本目的来讲,青年学生“并不居主导的地位,不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9]所以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的主导价值而忽略思政教师的核心价值与功用,极容易造成教学秩序自由散漫、放任自流甚至无序发展、难以掌控的局面。

另一方面,对于思政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是依靠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还要求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科学方法的应用,实现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加强和自觉性激发,真正做到理解、认同、应用思政教学内容,以此推动思政教学价值的最终实现。因此,从对于思政教学内容的认知层面而言,学生又居于“认识主体”的地位。由此可见,人作为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将其对于思政教学内容的“认知主体”地位与思政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等同,也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自然界物质客体[10],否则就极易对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造成困惑,影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的进路选择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彰显了二者融合发展的迫切性。现实问题与困境的客观存在,指明了二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立足未来发展的维度,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以及新时代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价值引领、主客体区分、内容载体开发、手段方法创新等方面探寻科学进路,从而真正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坚实保障。

(一)以科学理论确立核心价值导向

思政教学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抓手,要想永远不变质、不变色,实现根本价值和目标,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其提供核心价值导向。

一方面,从思政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体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渝坚守与宣传教育,内在规定了其必须“姓马”“姓共”,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政教学应当始终坚守的价值底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明晰和捍卫思政教学的政治底线,保障其前进方向不动摇。其次,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必须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这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历史底色,也是思政教学的必然要求。思政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书本之上,而是要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发展要求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基础之上,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尤其是对于红色资源的应用,要深刻认识到其独特优势和价值功用,深入社会现实、深入人民群众,在真实的感知与现实的考察中找准红色资源与现实问题、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在做好历史与现实关照、回应重大现实和理论关切、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另一方面,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又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思践悟,既要加强对红色资源背后蕴含的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与解读,又要做好对红色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作风的传承与实践。要在学理剖析、深入经典、实地考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要义精髓,考察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增强革命文化自信,为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提供根本保障。与此同时,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敢于直面和批驳各类现实错误思潮和思想道德问题,敢于引领学生深入剖析并探索解决问题,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共鸣与共情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科学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以认知完善强化教学主客互动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由此推动的新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既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尽力避免过度强调“学生为主体”而造成的思政教学秩序混乱的状态,也不能忽略学生身心特点规律以及在思政教学内容认知和认可中的“认识主体”价值,要通过思政教学主客体的有机互动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

一方面,思政教师不能因为红色资源的融入尤其是异地教学、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的使用,而忽视了自身作为新时代思政教学使命主要承担者的根本责任。思政教师要在做好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活动组织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方向与教学目标,灵活选择红色资源的应用内容和应用形式。对于红色资源的选择与应用,要以深刻了解和把握学生真实思想状态以及自身具备对相关红色资源的深刻认知与了解为基础。无论是以单一维度的红色资源应用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以多元维度的红色资源应用为主的现场教学形式,对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教学方法、教学秩序的主导权要始终掌握在思政教师的手中。

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及其成长规律。要根据新时代青年学生思维模式、认知方式的变化,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要善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对于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帮助青年学生真正意识到红色资源并不是过时无用之物,也不是虚假空幻之谈,而是与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宝贵精神给养,进而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关注红色资源、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

此外,思政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在互动交融中促进学生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互动探索、合作探讨、模拟体验、实地考察、人物对话、实物观览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善于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既要让青年学生感受到思政教师内心的真情实感,也要让青年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悟、自主思考、自我总结,以此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内心认同感。

(三)以科学开发建构多元教学载体

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发展离不开教学载体和教学平台的创新与开发。

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创造的便利化条件,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单一维度教学载体的束缚与局限。例如:通过网络互动、数据共享平台等实现学校和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精神传承人之间的实时连接和互动沟通,将丰富的红色资源真正转变思政教学开展的动态“资源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立足历史事实还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革命斗争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直观感触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挖掘各类声音、影像资料,并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加以整理和修复,为未来思政教学提供直接鲜活的资料。

要加强对于思政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环境的红色文化氛围营造,真正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升思想政治水平。例如:立足重大革命事件或者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纪念日、诞辰等关键时间节点,通过专题纪念活动、理论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多元形式,广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展开对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等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通过红色歌曲大赛、红色文化题材舞蹈比赛、红色题材短视频创作和纪录片拍摄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推动学生更加直接真实地接触红色资源、感悟红色文化、接受思想熏陶;结合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和不同教学内容的开展情况,通过开设红色文化研究专业课程、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或典型人物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相互促进的效果;通过在学校团委领导或主管下创设红色社团的形式,为学生自发开展理论和时事政治的学习、宣传、培训和竞赛提供载体依托;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主题体验空间、红色文化长廊,在学校建立专题红色资源网站、在学校相关官方媒体平台开辟红色专栏等形式,形成多维、立体、深入、广泛的红色文化氛围,打造坚实有效的思政教学“第二课堂”。

(四)以红色实践拓展思政教学空间

红色资源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需要建构完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融合的教学体系,除前文所述的实地教学和校园活动以外,还要结合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红色资源分布状况,探索建立常态化红色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思政教学空间。

通过校地联合办学、人才定向培养、建立红色实践基地等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实习期等有利契机,广泛发动并组织学生前往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区和单位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紧紧依托不同学生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不同学生自身特长,制定不同的实践主题和服务方向,并在政策支持、奖励激励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真正将寻找红色遗迹、考察红色资源、体悟红色文化、收集红色资料、讲述红色故事与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地方人才引进、学生未来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加深对于红色文化的切身感触、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真正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本领,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自觉,通过红色资源实践育人效能的发挥,真正实现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价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