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蓉,陈辉清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中医科,福州 350005)
小儿感冒是指小儿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肝常有余,心神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痰喘、饮食减少、呕吐、泄泻、惊厥等症状。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言:“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惊疳痫之类,不过数种。”[1]因此,在治疗小儿感冒时,应重视其兼证。
陈辉清主任医师为福建省名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治疗小儿感冒经验丰富,认为小儿感冒在风邪外袭的同时,因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常常夹痰、夹滞、夹惊,根据兼证不同分别佐以化痰、消积、镇惊之品,“有是证,用是药”,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随陈主任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主任治疗小儿感冒兼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1 感冒夹痰 感冒病位主要在肺,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小儿外感风邪客于皮毛,入则伤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肃失常,则无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津液失布,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因此感冒常伴有咳嗽、咳痰量多,或喉中痰,甚者伴喘等兼痰之症。陈主任认为痰是人体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形质多稠,也是一种继发性病因,“痰为百病之源”,痰形成之后,随气流行,人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主要停伏于肺和胃,即所谓的狭义之痰,特指肺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可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的黏液,有形质可见。痰阻肺道,气机不利,宣肃失常,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因此临床上此类患儿常缠绵难愈,易于反复。陈主任根据痰之形色、质地不同,性质之异,选用之药也是灵活多变,痰黄白兼有者,二陈汤加青黛、海蛤壳必用;顽痰胶着者,胆南星、天竺黄、竹沥有效;痰少、黏、难咳需清润者,麦冬、枇杷叶、紫菀、款冬花常用。寒痰,白芥子、白前、细辛、干姜温之;痰热,天竺黄、川贝母、浙贝母、竹沥苦寒清热;湿痰,苍术、佩兰、陈皮燥之;燥痰,知母、川贝母润之。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易聚湿生痰,上阻于肺。所谓“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因此,陈主任治痰常从其生成本源脾胃着手,实脾土,燥脾湿,使脾胃健运而痰无所生,常用治痰之方有二陈三拗汤、温胆汤、三子篓红汤。
1.2 感冒夹滞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功能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运化能力不足,加之食不能自节,饥饱不能自调,日久滞碍脾胃,运化无力,饮食内积,因此小儿感冒常常夹滞。治疗上如单纯治其表,里邪多易郁闭于内,虽可使热退,但降后复升,单纯清里则表邪不解,亦难奏效。因此,以表里双解法使内外两邪俱除,故临床常用疏表宣肺、消食导滞之法[2]。陈主任本着“活幼全婴,燮脾为先,动和相济,寒热勿偏”的原则,根据兼夹食滞的轻重及有无化热情况,常选择不同的方药,常用苏朴夏苓汤加荷曲散(自拟方),或注意疏肝气,加用温胆汤,对喜呕恶心者,加用竹茹、莱菔子,有消食化痰降浊的效果。对食滞较轻者,在感冒方中常佐以焦山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消积化滞之品;对于食滞较重,伴不思饮食、腹痛恶心、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是泄泻,常在感冒方中加用茯苓、半夏、炒莱菔子等健脾和胃之品;化热则加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连翘等通腑泄热之品。在内服汤药的同时常常配合自制的陈氏罨散敷脐,陈氏罨脐散组成:葱青6 g,淡豆豉 9 g,玄明粉 15 g,车前草 15 g,砂仁 3 g,田螺3枚,羊矢3枚,冰片0.6 g,此方有良好的调气宣郁、清热利水之功,常用于腹胀、腹痛、泄泻等胃肠疾患,内外合治,收效甚捷。陈主任认为,“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节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勿令太饱太暖,对小儿感冒夹滞的调护至关重要。对于感冒夹滞的患儿,陈主任常告诚家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使其过饱,勿令小儿恣食肥甘、煎炸、辛辣刺激之品,或投其所好而养成偏食习惯,或是饥饱失常,否则更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脾、肺气机不畅,外邪留恋不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化生精微,要合理地控制小儿饮食,保证脾胃功能健旺。
1.3 感冒夹惊 小儿肝常有余,神气怯弱,筋脉未盛,因此感邪之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风火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燔灼津液,筋脉失养。所以,临床上小儿外感极易引动内风,因此感冒常兼惊证,多见壮热、抽搐、昏迷,甚至角弓反张等实热有余之症。治疗上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佐以镇惊息风之品,陈主任常钩藤、蝉蜕合用,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效,常用于治疗肝经有热。蝉蜕甘、寒,归肝、肺经,有疏散风热,息风止痉之功。小儿肝常有余,加之外感风热或肝经风热,多有惊哭、睡眠不宁。钩藤与蝉蜕两药药性相近成药对,治疗小儿肝经热袭,起协同增效作用,用药轻灵,不逆肝之升发之气。陈主任认为感冒夹惊,与患儿体质及体温关系密切,应注意体温的变化,尤其是既住有过惊厥史的患儿,发热时应立即予以退热处理,否则变化迅速容易再发抽搐、角弓反张等险症,甚至危及生命,且患儿高热惊厥以后,应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止惊厥反复发作,影响其记忆、学习,甚至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
2.1 感冒夹痰 患儿男性,7岁,2017年12月2日初诊。患儿4 d以来,恶寒发热,体温:38℃,咳声重浊,咳痰较剧,痰白稀,量多,咽痛,清涕,前额头痛连及两侧太阳穴,纳减,自服感冒清片、复方酚咖伪麻胶囊等,罔效来诊。查体:神清,咽部充血,扁桃体Ⅱ°红肿,脓栓,舌质红,苔薄白杂淡黄,脉略数,双肺听诊正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证属外感风邪,上壅咽喉,入侵于肺,系风热感冒,拟祛风解表,清肺退热,化痰止咳。具体处方:防风9 g,金银花9 g,连翘 9 g,葛根 9 g,淡豆豉(后下)9 g,龙舌草 15 g,马勃 6 g,重楼 3 g,牛蒡子 9 g,白芷 9 g,浙贝母 9 g,前胡9 g,法半夏6 g。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诊(2017年12月6日):服药后热退,无咳,嘱患儿清淡饮食。
按语:此例感冒乃因外感风邪,上壅咽喉,入侵于肺。风邪外袭,腠理闭塞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入伤肺系,上壅咽喉,热盛肉腐则咽痛,查体见咽部充血,扁桃体Ⅱ°红肿,脓栓。肺气失宣,清肃失职,则咳嗽。肺气通调失常,津液失布,聚而为痰,痰壅气道,则咳声重浊,咳嗽较剧,痰白稀,量多。肺开窍于鼻,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则鼻塞,流清涕。予银翘散拟祛风解表,清肺退热,佐以浙贝母、前胡、法半夏化痰止咳,疗效显著。对于此类患者,陈主任常嘱咐家长勿让患儿进食甘甜油腻、肥厚多脂及生冷寒凉等容易生痰损脾之物,咳嗽时可轻轻拍背以促使痰液排出。
2.2 感冒夹滞 患儿男性,4岁3个月,2018年6月1日初诊。患儿母亲感冒愈后2 d,患儿发热,体温39℃,微汗,咳嗽连作,夜甚,痰未略出,涕清少许,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一半,大便略溏,矢气频作,小便正常。查体:舌苔薄白滑,脉缓,中脘微胀气,无压痛。证系外感风邪,内积化热,表里合病,以杏苏散为主方,佐以健脾消积之品。处方:紫苏叶6 g,荆芥 4 g,厚朴6 g,茯苓 12 g,半夏 6 g,前胡 6 g,毛柴胡6 g,苦杏仁6 g,枳壳6 g,范志神曲15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诊(2018年6月4日):服药后,热退、咳止、纳增,余无不适。嘱患儿控制饮食。
按语:此例感冒系外感风邪,内积化热。风邪外袭,肺宣肃失常,气机不利则咳嗽连作,水道通调失常,津液失布则涕少许。子病及母,肺脾同病,气机失调,脾失健运,饮食内积则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一半,大便略溏,矢气频作,中脘微胀气。证系外感风邪,内积化热,表里合病,以杏苏散为主方,佐范志神曲、茯苓健脾消食,厚朴、枳壳行气通腑,使表邪解,积滞消,疗效凸显。
2.3 感冒夹惊 患儿男性,4岁,2019年3月3日初诊。患儿突发高热,体温39.0~39.5℃,汗多,气粗,频咳不已,痰涕均黄,口渴饮引,溲赤便坚,偶有惊跳之举,查体:舌红唇干苔黄,脉浮滑稍数,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既在史:1个月前发生高热惊厥1次。证属风热外袭,内扰心肝,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以银翘散合凉膈散为主方,佐以镇惊息风之品。清热于上,泄热于下,使邪热上清下泄,便解热退,“以下为清”,高热顿挫,惊无内生。药物组成:金银花9 g,连翘9 g,牛蒡子9 g,薄荷(后下)6 g,栀子 6 g,大黄(后下)3 g,甘草 3 g,钩藤6 g,蝉蜕6 g,小春花6 g。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诊(2019年3月 7日):服药4剂,热退,惊止,余症皆减。嘱患儿平素可以钩藤6 g,蝉蜕6 g,小春花6 g煎汤代茶饮。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此例感冒系外感风热,内扰心肝。风热外袭,腠理开阖失常,正邪相争,故见高热。热邪逼津外泄则汗多,灼津炼液成痰,痰涕均黄,津液受损则口渴饮引,邪热内扰心肝,引动肝风,扰乱心神,则偶有惊跳之举。证属风热外袭,内扰心肝,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以银翘散合凉膈散为主方,佐钩藤、蝉蜕、小春花平肝息风,疗效确切。后以钩藤6 g,蝉蜕6 g,小春花6 g煎汤代茶饮以清热平肝而惊无所生。
感冒西医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谓之“伤风”,是一种因六淫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以风寒风热居多,一般预后较好,但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卫外不固,易于受邪。加之寒暖、饮食不知自调,感冒多出现兼证[3],年龄越小,兼证越多,可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等,使病情迁延或加重,或是迅速传变,而使辨证难度增加,这已成为儿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治疗不当,失治误治,将可能危及患儿生命。临床上,陈主任根据夹痰、夹滞、夹惊之别,精准辨证,灵活选方用药,分别佐以化痰、消积、化滞、镇惊之品,使小儿感冒得以早期诊断,正确治疗,邪从表解,不致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