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改革
——基于终身成长理念

2021-12-02 08:13叶一舵
关键词:成长型模块心理健康

刘 慧,叶一舵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社科体育部,浙江 台州 318020;2.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强调,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1]。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科学规范教学内容[2]。然而,纵观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编排多以教学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内容较少;教材内容注重大学生当下可能遇到问题的剖析,却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挖掘和对未来的探索等[3-5]。基于此,笔者以终身成长理念作为教材改革的理念,将其理念核心成长型思维与教材项目划分、心理实训和信息化技术等相结合,提出项目化教材中模块内容的设计方案和基本框架,构建成长型项目化模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当下并面向未来,形成成长型思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改革的提出

成长型思维由卡罗尔·德伟克于2018年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她认为思维模式对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持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在自我认知、学习与成功、关系处理和问题应对等多方面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导向。她认为尽管人的先天才能、资质和性格等各异,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经历来改变,以学习为目标,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不断打破固定型思维,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6]。大学阶段是个体思维模式形成的关键期,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7]。项目化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是教师根据教材任务策划课堂内容,通过项目的形式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整,将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以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为根本所进行的一种课程学习模式[8-9]。笔者本着终身成长的理念,结合“互联网+”、同伴教育 、“SMART”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的改革[10-13]。

二、立足终身成长理念,构建成长型项目化课程体系

(一)大项目划分——拓展成长型教材主题内容

依据《基本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含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意识、情绪等10个专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更加多样,他们对自身性格、意识和情绪等认知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处理,面临着快速发展的网络等外物的影响。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依据大学生面临的现状,结合《基本要求》和《指导纲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改革包括新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和异常心理调节、深入意识发现自我、健全人格发展、学会学习激发潜能、驾驭情绪理性生活、心灵桥路和谐人际、做好准备邂逅爱情、调整心态战胜挫折、珍爱自我珍惜生命和善用网络筑梦未来等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健康主题等12个项目。

(二)项目整合——以成长型思维促进三重关系的链式反应

链式理论指出,当一个分子被活化后会引起许多分子连续不断地进行化学反应,反应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各主题看似相互独立,实则互相关联。12个项目涉及一个引子、三重关系和一条路径,彼此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新生入学适应的情况引出了学生与物、他人和自己的关系。梁漱溟先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广义上讲就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15]。

大学新生初入大学校园,三重关系处理的情况将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改革从大学生的三重关系进行整合。大学生与物的关系包括网络使用、游戏成瘾等主题,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等主题;与自己的关系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人格、情绪、挫折、生命和自助等主题。而学习则是大学生从三重关系中不断提升的一条路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向他人学习、与物的交互中学习。学生自我意识不清楚、情绪调节不好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自我伤害;而自我否定、自卑,与自己无法和解则可能引发人际敏感、恋爱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相反,大学生处理好与他人、外物的关系,有助于提升自信,实现自我和谐,引起正向的链式反应。

立足于终身成长理念的成长型课程体系强调关系的处理,从了解与自己的关系到与他人的关系,乃至与外物的关系,都是大学生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外化,三重关系相互联系,互为因果[16-17]。在与自己关系的几大项目里,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心理评估模块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态度评估自己现有的水平,通过心理实训模块帮助学生体会努力与能力提升间的关系、学会面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并将这些认知融入与他人的关系项目里。在与物的关系上,教材中善用网络项目是大学生与自然界中物的关系的一种,是个体内心需求的外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通过自评测试模块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网络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如何更好的运用网络,提升自信和学习能力。

成长型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打通三重关系,以学习为路径促进与他方面的正向链式反应,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和持续发展[14],通过努力学习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和不断发展自我,成为成长型思维的自我。

(三)教学模块划分——紧贴项目主题设计教学模块、丰富教材结构,向成长型思维迈进

《基本要求》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运用情境表演、体验感悟等教学方法[1]。终身成长理念指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6]。因此,为了保证项目化教材能够更加贴合《基本要求》和《指导纲要》,提高以项目化教材为基础的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质量,每个项目主题应划分为理论知识内容和心理实践内容,结合自主学习、向同伴学习和向物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细分教学模块。

理论知识内容是大学生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专业理论、关键知识点等模块。关键知识点模块采用任务式标题,预设学习任务,突出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如项目3“心理困惑和异常心理与调节”中设置“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学会应对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2个任务,学生看到任务便可知学习目标和重点,以此不断强化学习的目标意识。心理实践部分针对项目内容涉及的相关能力要求,设计出同伴教育、团体活动、心理测验、拓展阅读和为遇见未知的自己而读等模块[18]。教师通过多种模块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材结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主学习、向同伴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向成长型思维迈进。

三、创建立体化、成长型教学模块表达模型

(一)教学模块与“互联网+”相结合,搭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教学的结合更加密切。《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学质量[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项目中部分教学模块内容视频化、在线化,提升教学模块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和师生的交互性,实现教材教学模块的立体化,进一步推进项目化教学。如心理理论模块,教师结合案例将理论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简洁美观的教学视频,并在教材相应位置设置视频二维码,学生扫码学习,教师可对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心理测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有助于学生评估自己、了解自我。如90项症状清单、抑郁自评量表等测试教学模块在教材中以二维码方式的应用,使教师能够根据课程进度指导学生课上或课后扫码测试,从而提升测试的真实性和效率。课堂参与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通过“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完成在线签到、线上抢答、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课堂活跃度,形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

(二)教学模块与同伴教育及“SMART”原则相结合,促进终身成长

同伴教育的理念源自澳大利亚,发展于美国,指同学、同伴就某些专题一起分享信息,交流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10]。“SMART”原则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SMART是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和 Timebased 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分别表示质量管理目标的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12]。与“SMART”原则相结合,同伴教育教学模块分为两难选择类、体验感悟类、发散类等主题。

1.两难选择类。该主题主要针对大学阶段大学生常遇到的两难选择,无论哪种选择,都有利有弊,学生在两难情景中对所学内容建构意义。例如,是否见网友、是否发生性行为等两难选择,可采用人生AB剧或情景剧形式,根据“SMART”原则,给予同学任务,讨论每种选择的原因及可能的结果,学生在选择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与培养健康长久关系的能力,养成成长型思维。

2.体验感悟类。《基本要求》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通过体验感悟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例如,如何拒绝对方的表白或性要求,多位学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或情境表演,每位参与者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现实情境。台下观众以开放的态度评价演员,通过手机投票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剧本奖等,从而调动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体验感。

3.发散类。此主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如宿舍人际关系、生命意义等主题,课上主持人采用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等方式,结合“SMART”原则规定每个学习小组定时完成任务,通过抢答获得发言机会,回答可行、无害,即得分。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打破了害怕冒险的固定型思维,勇敢地迎接挑战,趋向成长型思维。

(三)教学模块与“大头脑”思维相结合,深化立体化、成长型教学模块

“大头脑”思维认为,一个人的头脑是有限的,而群体的智慧可以弥补个人的欠缺,如果你与优秀的人组成一个“大头脑”,就能够获得远超个体思考的效果[19]。大学生头脑灵活、想法新奇,大学阶段是形成“大头脑”思维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大头脑”思维,通过同伴教育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开拓思维、丰富头脑。同时,教材设置了“为遇见未知的自己而读”模块,内容包括心理效应与优秀作品等。心理效应部分,如鸟笼效应、棉花糖实验等,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有趣的心理效应,拓展心理视野,了解未知的自己。优秀作品部分涉及不同的人生主题,如关注心理创伤的《身体从未忘记》、关注人际的《他人的力量》、关注学习的《终身成长》和关注未来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等,大学生通过听读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优秀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尝试自我探索和关注未来。该模块在丰富学生“大头脑”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进一步深化了立体化、成长型教学模块表达模型,促进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四、结 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改革以终身成长为教材改革的理念,将项目进行教学模块的分解,并结合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同伴教育等手段,通过2年的教材改革与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程》。课题组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使用该教程的学生、任课教师和教学督导等对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均给予较高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材改革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帮助任课教师更加轻松活泼地实施教学过程,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延伸价值,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成长型模块心理健康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