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策略研究

2021-12-02 08:13金恒宇
关键词:中医药一带一路文化

金恒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当前,我国全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的过程,既有交流合作,也会有冲突对抗。推动民心相通是消除分歧、达致融合的重要途径。

民心相通,重点在于文化交流。文化交流,需选择有效载体。调查报告显示,中医药仅次于中餐,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排名第二[1]。2020年防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增强了中医药在海外的接受度。

作为人类抗击疫情的重要武器,作为最易被海外认同的文化元素之一,中医药是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好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中医药是我们的国宝,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2]。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策略,讲好新时代的中医故事,将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作出重要贡献,亦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和重大主题。

一、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传播概述

(一)传播历史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就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3],是中华民族赖以认识生命、保护健康、治疗疾病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中医药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也是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代表,这是中医故事的重要内涵所在。

1.很多中药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本草纲目》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带回的药物共计12种,包括葡萄、苜蓿、胡桃和番红花等[4]。唐宋时期中外交流更频繁,传入了印度的蓝(青黛),波斯的安息香,大秦的犀角、象牙和玳瑁等。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引入大量海外药用生物资源,如犀角、羚羊角、丁香、乳香和没药等[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药用生物资源的引进,推动了我国对有关药物中医药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完备、疗效更为显著。

2.中医药是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重要的商贸通道,其中交易的重要标的就是中草药。从唐宋开始,造船业飞速发展,贸易活动更为频繁,海外药物进口贸易比例不断扩大。《全球通史》一书就提及丝绸之路上10%的贸易额来自肉桂、大黄等中药[6]。

3.中医是许多国家传统医学的源头。三国时期,福建名医董奉从会稽东冶(福州)出海到越南北部,给交州刺史士燮看病。之后多种医学著作传入越南,融合形成“东医”。公元562年,吴人(今天江苏苏州人)知聪携带医籍164卷到日本,此后日本在理论、临床以及行政管理等医疗各环节全面接受中医药,在此基础上形成汉方医学。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医逐渐传入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并逐渐与当地传统医学融合。如700多年前泰国素可泰王朝时期,中医药就随华人华侨传入。据《古代的暹罗华侨》记载,当时的阿瑜陀城中,不仅出售中药材的是华人,有名望的医生是华人,甚至国王的医生也是华人[7]。

(二)传播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中医药扶持力度加大,中医在世界范围加快传播,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和著作影响日益扩大。中医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特别是青蒿素的发现获诺贝尔奖、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中医药光芒日盛。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8]。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同世卫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情况;把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与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分享;通过远程视频与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和新加坡等多国分享中医药救治经验。这些都有力提升了中医药在当地的接受度。

(三)传播可行性

1.中医药走向世界是现实需要。生存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病有所医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追求更好疗效及更低医疗成本是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慢性病等方面的疗效和作用,以及治未病、保健养生等理念,日益得到国际认可。此外,世界各国,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深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困扰,中医药及针灸等治疗方式因获取容易、费用低廉,有助于降低政府医疗负担,也易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认同感。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所言:“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时代需求,不是我们强行向海外推广中医药,而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9]

2.中医药走向世界有民意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使用中医药或传统医药的历史,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较好。自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以来,中国在沿线国家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了4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10]。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3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1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国家接受中医药作为治疗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药作为“健康使者”,具备较为深厚的民意基础。

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困难与挑战

一种文化要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可,采用国际主流语言、叙事方式和思维模式阐释非常有必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这方面面临许多短板,这也是难以讲好中医故事、提升传播效果的症结所在。

1.政策壁垒。大部分国家医学系统建立在现代西方医学基础上,对中医药的准入形成了事实上的技术、贸易壁垒和限制。如中药在东南亚可以药品正式注册进入,在澳大利亚可以天然药物注册进入,而在美国等地则只能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的形式进入。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对中药药理、药性的精确度和可信度要求很高,如欧盟要求对中药进行重金属测试、遗传毒性试验、标记物或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和稳定性试验项检测,提交药学试验报告[12]。

2.人才紧缺。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药文化、会外语,还要掌握跨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相关知识,更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近年来,不少中医院校开设对外中医方向,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高素质人才成长需时间淬炼,人才紧缺和不适应现象将长期存在。

3.传播失真。西医要求明确有效成分、疗效机理、药理和毒理实验结果等,而中医药理论和知识全部都建立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上。一些重要概念如经络、三焦和“虚实寒热”等难以匹配西方相应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原理。同时,沿线国家语言的多样性导致中医药的对外交流难度大为提高。如电影《刮痧》即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于中医的阴阳、经络概念认知上的困难甚至误解。

(二)原因分析

1.西方医学冲击。在现代科学与实验方法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西医,无论是诊治方式、医药体系等,都对中医形成了某种形式的降维打击。中医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虽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弱势地位,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研究尚待丰富和提高。目前,中医药标准还没有形成体系化,未被国际认可,难以打破国外政策壁垒。

2.产业发展滞后。我国大多数中药生产企业仍存在着小型分散、工艺落后、产品重复和单打独斗等问题,竞争压力逐步增大,向外发展动力不足[13]。近年来不断出现中医药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毒中药以及中药的有害残留物等问题,使中医药产业难以被国际市场接受。产业滞后导致中医药行业整体上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缺乏具有对外传播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3.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中医药文化还存在自信不足,甚至自我贬低的情况。长期以来“中医不科学”“中药只是安慰剂”的声音不时出现,导致中医学始终处于被质疑与挑剔的境地。这迫使中医界不得不采取与西医相似的评价体系来研究论证中医,比如中医药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多参照西医药政策和文件。中医药话语权被边缘化,实际上反映出的正是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

三、讲好中医故事,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对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在国际传统医疗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无论是驼铃相闻,还是舟楫相望,人民之间绵远悠长的友好交往故事都是增进民心相通的基础。一个好的中医故事,不仅凝聚着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自新能力,更积蓄着创新性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必须理清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思路,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运用易于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语言、方式和手段讲述中医故事,研究相应传播策略,创新传播形式,把中医故事讲深、讲透、讲活。

(一)制定标准,把握主动性

标准化是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缺乏统一的中医药、传统医药相关国际标准及规范。我们要通过标准化提高中医药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积极应对世界对中医药的新期待,制定相关标准,掌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动性,推动蕴含其中的哲学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走向世界。可喜的是,2019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国际主流医学分类标准体系。多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出台了31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药国际范围的规范化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培养人才,增进情感共鸣

加强中医药对外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开始,在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以普及中医药文化、培养潜在人才和夯实人才基础。其次,要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中医药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尤其是培养既懂得中医药知识,又具有较强对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再次,积极借助诸如孔子学院等文化传播载体,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机构与沿线大学合作,并面向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进修,增进沿线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共鸣。

(三)设置议程,提升话语权

1972年,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正式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14]。中医药文化作为相对弱势的医学文化系统,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当地的理解和认同。这需要通过议程设置,选择中医药文化中体现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思维的内容、具有共通的价值与情感的方面讲述故事、开展对话,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中医故事要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还必须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话题的选择和舆情的掌控非常重要。比如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是非常好的传播话题,可由于国内对其获奖的争议分散了人们的关注度,也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要吸取经验教训,慎重选择话题,同时通过负责任的舆论引导,放大传播效果,提升话语权。

(四)精准传播,增强有效性

讲好中医药故事,既要注重挖掘好的故事,重视讲述故事的方法,也要关注传播对象,研究传播对象的心理。为此,首先要区分对象。如对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等,因其传统医学体系与中医有关,应着重于交流合作;对于欧美国家,由于和中国文化差异大,应着重于求同存异;对于非洲国家,因为对于中医的大量需求,应着重于互惠互利,实现精准传播。其次,要深层次细分受众群体。或以文化为媒,以承载中医药文化元素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为核心,多形式、多途径讲述中医故事;或围绕日常生活,在饮食厨艺、民俗节日、传统音乐中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或通过健康服务,针对不同群体,推进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深度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业态,增强传播有效性。

(五)创新形式,提高影响力

好的中医药故事如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人接受,涉及创新传播形式及采取更多更有效的传播渠道问题。讲好中医药文化中国故事必须采用国际主流传播形式,方能提高传播效率和影响力。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善用新媒体,构建起立体多样、融合发展和联通世界的现代化对外传播体系。如可借力“互联网+”,在微博、微信、Twitter、Youtube和TikTok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通过整合媒体、影视、网络和教育等跨行业资源,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动漫和游戏等文化产品,让中医药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一带一路文化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