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写作量:每学期一万字
——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为例

2021-12-02 01:00朱碧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雪莲花读后感群文

朱碧陶

(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广东惠州516100)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紧密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阅读一篇美文、一本好书,能让读者体验一段美妙的旅程,书写读后感受,是将文本与现实紧密结合,是情感的输出,是思想的表达,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只读不写,阅读的途径将被堵塞,如果只写不读,写作无从下笔。所以,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提升语文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阅读平台,2005年以来,我校在钟舜斌老师的带领下,最开始以剪刀加浆糊的方式每周为学生提供6—7篇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慢慢引导学生阅读,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后引导学生写作,鼓励学生表达,逐步形成了集读、写、说、听、议于一体的“阅读说话课”。在“以读导写、以读达写、以写达说”的“阅读说话课”理念的指导下,我校每位学生每学期完成将近100万字的课外阅读,每学期能写不少于10000字的读后感受。

完成不少于10000字的读后感受是刚踏入高中校门特别是初中阶段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甚至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如何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与写作?将学生认为的不可能变成愿意去完成、乐意去实现的任务?这需要教师的适时激励、有效引导、长期坚持。我校于2005年开展的“阅读说话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书写读后感受。在将近15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现已基本成熟,“每位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的读后感受”这一学习任务已基本完成。

一、方法点拨,鼓励学生愿意写

“万事开头难”。在书写读后感受之初,“写什么”“怎么写”是每位学生咬着笔头面临的心灵拷问。为帮助学生尽快入门,帮助学生找到书写读后感受的方法,我校给出了具体的建议:[1]

(一)要求精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中1~2篇。在上课前写出读后感受(不少于300字,甚至500字、600字,鼓励800字以上;每次使用两个以上的成语以及一种手法,如排比、反问、对比等等),要上交给老师(可以在说话课前或说话课后)。

(二)可以针对文章的任何方面来写读后感受。1.可就文章整体,如思想内容、故事情节、情感态度、写作手法等等。2.可就文章局部,如段落、句子、词语、字等。3.其他,如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4.可以赞,即可赞美文章写得好;句子有文采,有哲理;词语用得生动等。5.可以弹,即可批评文章观点不对,表达一般,文字功夫一般等。6.可以提出问题,向老师同学求解,也可以质疑。总之,文章是任你评说的,你要有观点,也一定要言之成理。你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以笑,可以哭;可以赞美,可以批评。

“先让学生愿意写,继而鼓励学生喜欢写,最后自然就能写得好了”。书写读后感受,阅读材料是基础,但又不囿于阅读材料,学生可以立足文本,然后跳出文本,抒发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

(1)读后感受的内容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让每位用心观察生活的学生都能轻松动笔。如有的同学书写《名家在讲台上》的读后感受时,以《博中老师在讲台上》为题,幽默风趣,将可亲可敬的老师书写得温暖而有趣。[2]这篇读后感受从文本《名家在讲台上》导入,写《博中老师在讲台上》,既体现了“阅读文本”,又抒写了“读后感受”,同时,将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完美呈现,真正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学生在书写读后感受时,能抓住身边最熟悉的人物来写,是生活素材的有效积累,也是语文能力的最佳体现。

(2)读后感受的内容也可以是国内外最新动态,让每位学生学会思考,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李景雍同学读《俾斯麦的敬礼》[3]这篇读后感受,以《俾斯麦的敬礼》文章开头导入,言简意赅地概括文本内容,然后联系当今时事,书写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连续以八个反问句逼问美国,可谓气势如虹。再以三个铿锵有力的感叹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可谓酣畅淋漓。

书写读后感受不应该给学生设置障碍,更不能设置模版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高考作文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一种公平、高效的考核方式,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以写作为普遍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自我、抒发情感。[4]书写读后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抒内心最浓烈的情,这就是高考作文教学的最有效补充。

二、教师示范,提升学生群文阅读能力

作文指导课如果以教师的下水作文作为范文,相对同学的习作而言,对学生的触动应该是加倍的,因为学生更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老师的作品。在“阅读说话课”的分享环节,教师或示范分享读后感受或点评学生的读后感受,都必须做足功课,提前写好自己的读后感受。教师不一定站在高于学生的层面,但应该是对学生有所启发的。受现行教材各单元设专题的启发,笔者尝试引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者是这样定义的: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主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5]《悦读·语文》所选择的文章并没有特意安排一个相同的主题,但作为示范,教师可以将每周的文章进行总结,找到一个相同的主题,并以此展开阅读分享。

如《悦读·语文》(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九周所选的六篇文章分别是:马德的《有用崇拜》、李兴濂的《二千年前,有这么一所大学》、李晓的《失明的不是眼睛》、高炯森的《石缝长出一棵苗》、孙道荣的《手持竹签好乘船》和叶文玲的《迟送一朵雪莲花》,在熟读文章后,笔者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将读后感受分享如下:

雪莲花是高原最圣洁的花,是高原的骄傲!但生活中的“雪莲花”不仅开在高原,还开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学校小操场上的那颗小苗是一朵倔强的雪莲花,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出让人叹服的精彩;老杨是一朵明亮的雪莲花,他用自己澄净的心灵,明亮了自己,明亮了他人,明亮了世界;老陆是一朵温暖的雪莲花,散发敬业与真诚,让朋友永远怀念;飞云渡的他们是最朴实的雪莲花,空灵而清澈,让我们明白,圣洁是发自内心的诚信;而二千年前的洛阳太学是国之雪莲,每一片花瓣都绽放异彩。愿我们都能成为一朵善良的“雪莲花”,摒弃功利,远离伤害,成为温暖世界的圣洁之花。

群文阅读不同于以往的讲读和自读,而是一种诸方面能力训练、提升的阅读。我们“阅读说话课”每周所选择的文章,作者的身份、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国家也不尽相同,内容、体裁等也不一致,是否也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书写读后感受呢?笔者的有效尝试让学生叹为观止:原来,书写读后感受,可以这样抽丝剥茧;原来,看似完全不相关的文章与文章之间,也可以用这样或者那样的纽带联系起来。这样的示范,这样的分享,是能真正触动学生深入思考的,这就是有效的示范。

读后感受还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调剂品。在第十二周的阅读分享上,笔者作为班主任,结合刚刚过去的班级事件和六篇文章(钟芳的《曾国藩的敬畏观》、苇岸的《人必须忠于自己》、陆勇强的《无人倾听》、从维熙的《并非虚构的奇闻》、大卫·米德所谓《树叶》和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受:

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就要立志成为那样的自己!前几天的空调罢工事件,你是如何面对的?大吵大闹抑或气定神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追梦的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诱惑,但立志于远大理想的孩子们,你们既要享受得了“清凉”,也要扛得住“严寒”“酷暑”!空调罢工,只不过是追梦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哪里能算得上是一桩奇闻?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连体温计都不会用,是奇闻吗?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专家,鼓励自己想买一双旱冰鞋的孩子在路边摆一只小木箱,坐在地上为路人擦皮鞋,是奇闻吗?“磨砺出青峰”,我们都拒绝成为那经不起风雪的温室花草!勇于面对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正如张爱玲,她是公认的天才,但她自己却说:“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生命本是一袭华美的袍,我们不能让她爬满虱子。所以,我们要忠于自己的选择,要常怀敬畏之心,要以信仰鞭策自己不断向前。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不断地轮回,我们不知道属于自己的那片“树叶”什么时候就会落地,但我们可以让这片“树叶”在落地之前尽情地展示她全部的美丽!

本是一节严肃的政治思想课,用文学的力量解决了,这股力量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开始在阅读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明白阅读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生的指明灯,并能在读后感受中传播正能量,这是值得鼓励的读后感受。

笔者相信,鼓励学生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写读后感受,让学生跳开独立成篇的文本的僵化模式,多角度触发,在独立的文本中找寻文本之间的相关点,学生会有更多的话可说、有更丰富的情感可表达。

三、同读一本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自然就有不同的读后感受。郑州大学法学院沈开举教授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鼓励孩子从小勇于怀疑、审视,让每一个人都能很自信地将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达出来。可见,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鼓励学生表达,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受,这是“阅读说话课”提倡的。

比如,同读林采宜的《所有权有时是个童话》,[6]黎海燕同学的读后感受是“学会享受才能学会拥有”,认为“我们拥有了这一切以后,却不懂得去使用,那我们曾为之付出的一切显然都是不值得的了,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拥有,学会享受才是真正的拥有!”但邓彤同学的读后感受却是“唯有精神上的追求,才是人生中的财富”,并发出拷问:“如果每个人都像作者希望的那样,放弃精益求精,放弃不断攀登的机会,选择停滞不前,安心地享用幸福安逸,这个社会还会前进吗?”再如同读《我不同意你,但和你做一辈子的朋友》一文,陈紫露同学认为“我不同意你,最多和你做点头之交,真正的朋友是不可能的”。[7]但同班同学张志梅同学却说:“正是道不同,世界才草长莺飞,光辉绚烂!”[8]

不管是赞成文章观点,还是批判文章观点,只要有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这就不失为优秀的读后感受。而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同的声音在同读一篇文章后在课室的各个角落响起,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是学生读后感受最有效的展示。开展“同读一篇文章”的阅读说话课和“同读一本书”的阅读沙龙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精准点评,引导学生好好写

读后感受也需要点评吗?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辛辛苦苦写完一篇文章,往往都有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心理欲望,而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在作文中用他们的双眼发现的美,对于他们向老师吐露了某种真挚的心思和情感却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如此,学生感到问道于盲,大失所望,这不只抑制了学生的观察力,更挫伤了学生的进取心,对他们来说,作文不再是一种为人生的自觉历练,却成了为了敷衍教师而不得不应付的苦差”。[9]一篇篇读后感受,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思考,也应该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学生书写的读后感受,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学生写作的进步,还可以窥探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指引方向。所以,三言两语的精准点评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让学生沉心静气地投入阅读与写作,更能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让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笔者习惯每周在学生独立完成读后感受后,为每篇读后感受用心写上评语,或长或短,有的放矢。对不断哀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高一新生,笔者会抓住其读后感受的论点,引导学生引古论今,活用素材,将文章不断地“发展壮大”,达到300字,超过500字,直逼800字;对轻轻松松就能完成800字读后感受的学生,笔者会抓住其读后感受的亮点,引导学生将亮点不断放大,让已经达到字数要求的读后感受成为一篇篇高品质的作品;对读得深、想得远,在读后感受中书写各种困惑的学生,笔者会耐心地给予情感的疏导,让学生度过一个个情感的漩涡……

所以,每位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的读后感受,是学生一天天积累起来的进步,也是教师极力“吹捧”的结果;从愿意写到好好写,从不断咬笔头的300字到洋洋洒洒的800字,学生的写作自信与写作能力在不断攀升;从思想的模棱两可、摇摆不定到自信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表现。

五、发表作品,激励学生抢着写

“钟舜斌阅读说话课”是一个为了激励学生书写读后感受、发表学生读后感受的公众号平台。自2018年11月27日成立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已拥有3200多用户,已发表学生读后感受上千篇;发表作品的学生覆盖面越来越广,囊括全县各所高中,并延伸到县外其他兄弟学校。作品阅读量越来越高,其中最高阅读量达到七千多。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以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书写读后感受,经过与小组成员、老师的交流、探讨后重新整合读后感受,将最佳的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给了学生书写读后感受莫大的动力。发表作品,不仅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写作风气,也让“阅读说话课”这一理念朝着更广、更远的方向传播。

“阅读说话课”是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最好例证,“读写结合聚焦了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这一理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将使学生的表达得到健康的发展”。[10]书写读后感受是高中语文“阅读说话课”的重要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并能“以读导写、以读达写、以写达说”,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每位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的读后感受”是一项值得坚持、必须坚持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雪莲花读后感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我问雪莲花(混声合唱)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雪莲花
雪莲花的哭泣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