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一量名”无定NP主语句研究

2021-12-01 02:05:39崔鑫茹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句主语语境

崔鑫茹

(山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言

英语中明确的语法标记有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它们都比较容易区分有定性与无定性,汉语中则没有类似的语法标记,也缺少专门表示有定和无定的语法手段。赵元任(1979)[1]、朱德熙(1982)[2]、刘月华(1983)[3]等学者在讨论汉语主语与宾语的语法意义时,指出汉语的主语是有定的,宾语是无定的,“主语有定,宾语无定”已广为研究者接受。比如经典名句“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口语交际中,主语位置上的“客人”是定指成分,宾语位置上的为无定成分,本身是不定指形式的“客人”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则表示有定,体现了汉语主语有定性的特征。

但同时汉语中也存在大量无定名词性成分做主语的情况,“一+量词+名词”结构就属于其中的一种,也是无定名词性主语主要的编码方式。无定NP主语句由范继淹(1985)[4]提出,是指无定名词短语做主语的句子,可用于多种句式,且所指的数量也不限,他注意到汉语中无定NP做主语的句子并不少见,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句子。陈平(1987)[5]明确指出汉语中可以充当无定成分的主要有“一量名”结构,“一”有虚化数词和“数量名”两种格式。曹秀玲(2005)[6]则以数据表明“一量名”无定名词短语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出现频率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

以无定NP主语句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量名”结构为研究对象,由于它是叙述语体里的特有现象,我们从CCL语料库中主要选取了故事性比较强的语料作为例句,分析无定NP主语句存在的允准条件、指称属性、主要语用功能特征,以及与作为话题标记的“有”字句的区别。“一量名”无定NP主语句与“有”字句有相似的功能表达,无定NP主语句前大多数可以加“有”,但“一量名”主语句会受到篇章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它与“有”字句的差异与联系。

二、指称意义

对于有明确的语法标记的语言来说,区分有定和无定的指称属性比较容易,与本身所具有的语法标记之间存在联系,语义和形式之间比较统一,能比较容易地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但对于像汉语这种缺少专门的有定和无定语法标记的语言,对名词性短语的指称属性进行分类和区分是比较复杂和模糊的。

陈平(1987)[7]对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进行了区分和说明,指出定指与不定指的分类区别在于说话人预料受话者是否能将名词性成分的实际所指对象与语境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为名词性成分的指别属性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魏红、储泽祥(2007)[8]对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的有定和无定做了区分,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者是否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而决定听话者能否识别名词性成分所指的对象。

汉语中表示指称意义时,有定和无定也被称为定指和不定指,它们是指称中有定性和无定性的下位概念,其中不定指有特指和非特指两种成分。当指称的对象第一次被引入会话时,发话者预料受话者无法将NP成分所指的对象与会话语境中的其他成分区分开,发话者会采用不定指的形式。发话者对指称对象的表达具有自己的语用意图,在表示指称意义时希望受话者所得的信息多或者少、具体或者模糊,选择使用哪种指称形式,这些信息的判断都是发话者对使用对象的识别能力。当说话人自己可以辨识所引入的某人或某物,但不希望听话人能够比较清晰地辨识时,会使用不定指的形式进行指称。

特指又称为实指,指的是发话者可以辨识,但是受话者无法辨识的成分。非特指则是类指,表示的是发话者和受话者都无法辨别的对象,通常表示一个类别的整体指称。定指成分都是实指,不定指成分既有特指又有类指形式。汉语无定NP主语句中表示指称意义主要有特指和类指两种情况,特指要区分特定的某一个对象或事件,类指表示通常的一种状态,两者在复句和语篇中体现得更明显。曹秀玲(2005)[9]将两者称为事件型主语句和事态型主语句。

特指主语句表示说话者首次将所指的对象引入话语,没有指向一个明确的对象,在会话中引入一个新事物,听话者也无法确定说话者所指的对象,这时的指称属性为不定指。例如:

① 一位姓侯的退休老工人是个“风筝迷”,他看到今年放风筝的人格外多,也做了几只大风筝来卖。他的风筝全是用防雨绸做的展翅欲飞的雄鹰,一只足有3米多宽,可拆可叠,很是讲究。一位年轻人带着孩子走过来,花200元钱买走一只。(1996年人民日报)

上例中的“一位年轻人”是特指的无定NP主语,是篇章中新引入的指称对象,带来了一个新的信息,具有不确指性。

虽然汉语中没有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an”这样表示类指的语法标记,但是“一量名”结构也具有表示类指的功能和属性。类指“一量名”主语句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类别整体指称,并不指称语境中的某个对象,在本质上是由一个不确定的个体来表示整个类别,它的分布与句子的情态和表达功能密切相关。整个句子表示的是说话者对所引入对象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意向表达,句中的“一量名”主语在语义上类似于光杆名词主语。例如:

② 过去十几年来,中国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他说,“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国家稳定。一个国家只有稳定了,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改善。”(1994年人民日报)

上例中的“一个”可以省略,只保留光杆名词形式,居首无定名词有类指倾向,“一个NP”常常可以理解为“任何一个NP”。

三、允准条件

汉语主语具有强烈的有定倾向,当语句在一定的条件下时,可以允许使用不定指的名词性主语。“无定名词性主语句存在的允准条件是句子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描写性成分,以及句子各成分的语义要求要与主语的不定指义相符。”[10]在无定名词性主语句中,主语部分增加一些限定性成分和修饰语,可以为篇章提供更多的信息,能够提高句子的允准程度。修饰成分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无定主语指别程度的强弱。通常情况下,汉语主语的修饰成分和限定成分越多,句子的可接受性就越强,修饰和限定成分可以为整个句子提供更加全面详细的信息,增加句子的场景性描写,但是修饰语描写得比较详细具体后,可能会转换为有定性主语。

无定NP主语句的主要特征是提供背景信息的场景特征,对于谓语来说状态动词比动作动词允准度要更高。王灿龙(2003)[11]举例“一个人在等他”比“一个人打他了”更符合无定主语句,后句是动作完成式的表达,前句是对当时行为状态的描写,更容易被接受。此外,与单句相比,无定主语句在复句中允准度要更高,可以作为背景信息引入主要情节。名词性主语句的有定性和无定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完全一刀切分,有时两者所处的语境、修饰成分等会发生变化,实现由无定到有定的转变。

四、主要功能特征

(一)背景信息

汉语主语倾向于听话人已知的旧信息,宾语倾向于未知的新信息,主语是整个语句的话题,宾语为话题增添新的信息内容。而在无定主语句中,主语不是话题,但却属于新信息,是话语的焦点,与后面的谓语和宾语一起构成了事件发生的场景。无定NP成分为整句的话题和发生的事件提供背景信息,并非叙述事件的过程,需要相关的辅助成分共同实现完整的语义表达。

无定NP主语句作为提供背景信息的小句,多表示事件过程以外的因素,如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时间、伴随状态等。不少学者发现“数量名”无定主语句多作为一个前景句出现,它后面一般都紧跟着后续句,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范畴,不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或事件时,人们总是期待紧接着就是对这一对象或事件的种种解释说明。

无定NP主语的小句表示条件和原因时多为状语性小句,表示事件发生的前提和原因,会与表示条件的关联词语搭配。例如:

③ 黄昏,我换好衣服走在退潮后镜子般光亮结实的沙滩上。夕阳停在市区上空,将血红的投影掠过层层叠叠的楼房,纵贯海面,射在我脚下。一家电视台的人扛着摄像机在拍海滩夕照,喝令我走开,我理也不理他们。一个人跑上来好言相告,我才让开。(王朔《浮出海面》)

如果删掉表达条件关系的副词“才”,会改变原来“一量名”主语句的条件句地位,语境不能成立。

(二)评价功能

“一量名”无定主语句除了表现背景信息外,还具有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类指“一量名”主语句中。方梅(2018)[12]指出,长篇叙述语篇中,“一量名”主语句的出现意味着故事讲述这种叙事行为的终止,是评价行为的表现方式。类指“一量名”主语句把对象当成一个类别整体指称,不指向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在语篇中出现在故事叙述结束后,说话者对整个事件或故事进行评价和总结的位置,是对一个类别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和评价。小句不再是对事件的描写和叙述,而是说话者个人评论和看法的发表。例如:

④ 老王说,“你说出来更显得你自己幼稚。他们说你已经五十九岁了,从外表看去,你大约有六十岁的样子,而你自己自称五十二,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总在混日子,搞些不着边际的事,比如刚才照手电这种行为。一个人到了这种年纪,应该懂得诚实是怎么回事了。”(《残雪自选集》)

上例中篇章话题是受话者,在篇章中主要用人称代词“你”指称,最后一句老王用“一个人”类指所有的人,是老王对所述对象的主观评价,其后的小句不再是对象的叙述,而是说话者自己对事件的评价。

五、与“有+NP+VP”无定句的不同

从形式上看,“有+NP+VP”句法格式只比无定NP主语句多了“有”字,两者在意义表达上具有共同特征,孤立地看,单句“一量名”名词性主语句可以在前面加上“有”,但在实际语境中,两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语用功能不同,“有”字无主句多用于话题陈述,无定NP主语句多用于情景的描述。

(一)描写性

汉语的无定名词性主语句在表达上具有现场性和目击性,它会以描写一个场景或叙述一个事实出现。虽然它既可以用于陈述事件,又能描写事件,但更倾向于对语境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反映说话者的话语意图,在篇章中起到信息结构的作用,提供背景性信息是描写性关系小句的核心功能。“一量名”短语充当主语时,在句法上整个句子是焦点成分,焦点自身不能完整地表达语义,需要相关的辅助成分,因此通常“一量名”主语句在语境中不能单独成句,要借助后续成分才能成立。无定NP主语句还经常用于图片场景说明中,如对新闻图片特定的人或物进行说明,因为无定名词主语句的场景性特征,对新闻图片的描写会比较形象生动。而“有”字句是对事物的存在性和事件外的叙述表达,而非现场性解读,当“一量名”无定NP主语句的描写性比较强或者所属的范围和性状已经确定时,它的前面不宜加“有”变成“有”字句。例如:

⑤ 卡拉蒙摇摇头,试着将睡意赶跑;他爬下床,手中拿着剑,摄手蹑脚地走到门边,直到他能听见门外的吵杂声为止。一个穿着盔甲的男人鬼鬼祟祟地走在房门外的走廊上。(《龙枪编年史》02)

上例中“一个”前面不能加“有”,“鬼鬼祟祟”这个描写性词语的出现已经将人物的性状描写清楚。有时,用不用“有”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用“有”侧重于话题的陈述和确认事物的存在性,不用则侧重于事件的描写性。

(二)话题性

张新华(2007)[13]认为“有+NP+VP”无主句中,“有”已经从存现句中的完全动词语法弱化为一个语法标记,它的功能是加在无定的形式前面,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具备产生话题的功能作用。话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有定倾向,在出现无定形式做话题时,需要通过某些手段增加句子的有定性,而在“有”字无主句中,“有”这个语法标记的加入,使整个主语获得了比较高的有定倾向,在语用功能上使名词性成分具备了话题资格。

虽然无定NP主语句在句法位置上处在主语位置,有引进话题的作用,能够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但它本质上不是话题。无定名词性成分对听话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信息,通过“有”的引入,听话人知道了有这样一个对象存在,并且说话人会将它作为一个话题进行叙述。在使用范围上“有”字句要比无定NP主语句广,多数无定NP主语句可以变换成“有”字句。“有”字句具有引入主题的功能,“后向求伴性”倾向要更强。因此,在一些语境中只能使用“有”字句。例如:

⑥ 有一个外国集团公司的总裁,在内地签订了投资协议之后,经朋友介绍,在返国途中顺便到珠海考察,殊不知在珠海兜了一圈后,他竟像磁铁吸针似的被吸引着。经过测算,他认定珠海的投资环境在中国是一流的,比原先签定的还更有利可图。(1995年人民日报)

上例中,“有”字句后面的“一量名”名词性短语是第一次被引入篇章中,具有引进话题的功能,且在后文中被反复回指。

篇章中话题具有延续性特征,一个话题统领着多个小句,各个小句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话题进行阐述,“有”字无主句也会形成话题链。“一量名”主语句有时可以通过有标记的句法形式截断篇章中话题的延续性,如果叙述的事件以时间顺序展开,无定主语句甚至会使相关的叙述跳出个体事件的时间结构。例如:

⑦ 安娜的个性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如果安娜和其他妇女一样打到外语系去;如果安娜也跑到娘家哭诉,不顾形象;如果安娜也当着王贵的面对小芳极尽羞辱之能事,叫王贵心疼情人;如果安娜也整天跟孩子灌输“你爸不要你们了,他给狐狸精勾跑了”,让王贵脸面全无,王贵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带着安娜逼他下的决心,带着小芳走人。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一个人活着,如果连脸都没有了,他还怕什么?王贵很感谢安娜给他留下了一张脸,也给他留了跨进家门的缝。(六六《王贵与安娜》)

上例中,“一量名”主语句前面的语境已经讲述了很多关于安娜挽救王贵的事,这是一个很强的话题,后续句可以用有定的主语继续前面的话题,但是这里通过用“一个人”主语句终结这个话题,在篇章中无定NP主语句起到对整个语境进行评价和中断话题延续性的作用。

六、结语

汉语的语序遵循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信息结构安排原则,主语更倾向于已知的旧信息,但是无定NP主语句是一种特殊又复杂的结构,其中的“一量名”主语除了可以表达数量意义外,还可以表达特指和类指意义,特指是指某个不定指的对象首次引入对话中,类指是把不确定的事件或对象当作一个类别整体对待,主要对讲述的故事或事件进行评价,表达一种主观态度情感。无定NP主语句存在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描绘事件发生的场景信息,它在提供背景信息时,多表伴随状态、时间、原因、条件。无定句中句首“有”字的有无,取决于整个语句表达的语用功能是话题陈述还是情景描写。如果说话者把情景作为一个话题进行叙述,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陈述,需要在无定NP结构前面加上话题标记“有”,转化为一个话题句。

猜你喜欢
语句主语语境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重点:语句衔接
精彩语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盘点高考中的特殊句式(二)
青苹果(2014年2期)2014-04-29 20:31:27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语文知识(2014年4期)2014-02-28 21: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