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洁,张永梅,孔瑛,马红明
为适应现代护理专科人才培养需求,打造会思考、会学习的实用型人才,护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涌现出基于“互联网+”构建而成的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多种教学模式[1-3]。翻转课堂的本质是“学生前置自主学习”+“师生课堂互动学习”;PBL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两者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符合我们培养现代护理人才的理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论语》中关于寓教于乐的表述。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最终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是我们在本次母婴护理教学改革中期望完成的任务,具体报道如下:
以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开展教学改革之后)我校2019级护理专业选修母婴护理的学生为试验组;以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开展教学改革之前)我校2018级护理专业选修母婴护理的学生为对照组,每组60人。比较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前期基础课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教学由同一教学团队完成,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保持一致。对照组采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课后布置相应作业。试验组以兴趣为导向,综合应用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具体如下:
1.2.1 课前 教务处选修名单确定后,课程负责人建立QQ群,用于发布课程要求,师生互动;按学号自动生成10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每次课程前1周,授课教师按教学计划,发布本次教学内容并在学习通平台上传教学课件、视频、相关辅助学习资料和拓展资料,发起主题(兴趣)任务。比如产后康复专题:产后护理技术、形体恢复、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坐月子”等,均为大纲要求掌握内容。每组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中任选一项,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关于“坐月子”,长辈朋友说的一些老经验对不对?新闻报道某些地方出现产妇坐月子期间热射病是怎么回事?某些明星带动的流行产后瘦身方法正确吗?),利用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形成初步作品(PPT、视频、音频、情景展示脚本等),线上和授课教师沟通,提炼知识要点,修改明显知识性错误。
1.2.2 课堂学习 在教师引导下,首先各小组上台展示小组作品(要求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全员参与),回答听讲者提问(包括学生和教师);而后教师指出疑难点,发动并参与组间互动,引导学生解决关键疑问,得出合理结论;最后教师评分并补充和拓展知识点。
1.2.3 课后 各组完善小组作品并上传学习通进行知识共享;同时,教师根据学习反馈调整教学侧重,布置针对性测试检验并巩固学习成果。
课程结束时,以课堂参与度(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期末考核(操作+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3.1 课堂参与度 以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上台展示相结合进行评分(参考学习通平台抢答、投票等统计数据),满分100分。
1.3.2 期末考核 采用理论和操作考核相结合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1.3.3 学生评价 采用匿名调查问卷方式,从是否激发学习兴趣、是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是否满意最终学习收获4个方面进行课程满意度评价,每项25分,满分100分。问卷在理论考试后当场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试验组学生课堂参与度评分为(89.4±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8.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3,P<0.001)。
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9.3±1.9)分,操作考核成绩为(90.6±1.8)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85.4±3.1)分,(83.7±2.1)分](均P<0.05),见表1。
表1 学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分,
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总满意度评分为(90.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80.2±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2,P<0.001)。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提出了有效教学理论,倡导效果、效用和效率三者并重,强调学有所得、所学有用和方法科学[4]。在以兴趣为导向,综合应用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展母婴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多样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大纲深度融合,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5-6]。从本研究结果看,由于对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感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加,教学过程中注意力更集中,自我表达愿望更强烈,知识吸收程度更好,学习满足感更高,从而带来了实际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提升。
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现以下问题:一是,个别章节内容相对复杂,需要多学科背景和细碎基础知识支撑,学生在资料查找、辨析过程中占用了过多课外精力,部分学生感到负担较重但可以完成(23%),个别学生感到负担很重难以完成(9%)。由于是小组作业,各小组成员能力有差异,平均能力较强的小组,即使存在个别成员实际参与度不够,也能得到较好学习评价;平均能力较弱的小组,往往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这两种情况下,均有学生实际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所以在学生评价中,教学改革后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评分(90.26±2.36)虽然明显高于教学改革前水平(80.24±2.54),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后续拟结合教学反馈和专家意见进行部分内容调整,并优化分组程序。二是,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有时存在一定距离。比如产后康复专题,产后护理技术、形体恢复、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坐月子”均为大纲要求掌握内容;调查学生兴趣度,依次为形体恢复(95%)、“坐月子”(92%)、母乳喂养(85%)、乳房护理(78%)和产后护理技术(66%),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更合理、思维引导和课堂把控更及时,为此,教师将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搜索整合围绕知识点展开、吸引人的课程素材,比如社会热点、临床动态、学科前沿等,这无疑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和压力。随着课程团队经验积累,合理分工,完善激励机制,将逐步改善。三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刚刚起步,仅完成了1个年级的样本量,期待日后在持续教学活动中积累更多样本,给出更客观结果。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母婴护理教学的实际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