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清
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不同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幸福感的高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通过简单询问、生理测量、问卷统计等方式对幸福感进行测量,将幸福感数字化成幸福指数,幸福指数越高,说明个体的幸福感越强[1]。对于大学生来说,幸福感指数的高低是其在校期间生活质量、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状况的客观反映,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有关报道显示,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幸福感不仅有助于其发展学业,增加亲社会行为,提高对社会的认同度,还有助于缓解多种不良情绪[2]。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成为高校以及社会的迫切需求。目前对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认同、职业前景、个人性格、人际关系、家庭以及学校环境等方面[3-7],少有研究将健康促进的调节作用引入幸福感指数这一领域考察。
本次研究运用认可度较高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Campbellet al,1976)以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幸福感指数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的相关性,为整体把握当前高职院校群体中学生的精神面貌,研究其生活方式以及幸福感指数提供依据。
采取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末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将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930名学生纳入调研。纳入标准:①全日制在校学生;②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因严重疾病等原因无法参与调研的学生。
1.2.1 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学院、年级、性别、居住状况等。
1.2.2 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 该量表包含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2个维度,总体情感指数包含8个问题,生活满意度1个问题,均采用7级评分法。最终计算总体幸福感指数得分时,将前者的平均得分与后者得分按1.1的权重相加,总分2.1~14.7分,得分越高,提示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烈。
1.2.3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 该量表包括了6个维度,分别是健康责任、体育运动、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营养以及精神成长,共52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法,选择“总是”得4分、选择“经常”得3分、选择“有时”得2分、选择“从不”得1分,总分52~208分,分为4个等级:得分在52~90区间为“较差”、91~129区间为“一般”、130~168区间为“良好”,高于169分即是“优秀”,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方式越健康[8]。
共发放93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30份。其中男生占比31.72%(295人),女生占比68.28%(635人);大一学生占比71.18%(662人),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占比28.82%(268人);住校生占比99.46%(925人),走读生占比0.54%(5人)。930名学生Campbell幸福指数均值为(11.23±3.23)分,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居住状况在幸福感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生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详见表1。
表1 幸福感指数人口学差异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为(137.11±27.08)分。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人际关系得分最高,为(25.57±5.05)分,体育运动得分最低,为(19.24±4.98)分,健康责任为(21.65±5.75)分,营养为(24.38±4.67)分,精神成长为(24.82±5.27)分,压力管理为(21.45±4.45)分。
通过Pearson检验可以得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的体育运动、营养、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精神成长、健康责任均与幸福感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详见表2。
表2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与幸福感指数关系(r值)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却是所有人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青年群体,在对于幸福的理解上,既有其他青年群体的一些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既往多项报道显示,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总体处于中上水平[9-11]。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指数有了一定的提升,这可能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多方面作用的结果。目前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关注,学校更是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大学氛围自由宽松,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也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本次研究还发现,女生的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男生,关于这部分的研究结果尚有争议,可能与男女生的生理特性、性格差异等因素有关[1]。
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幸福感指数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的6个维度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提示这6个维度均为幸福感指数的保护因素。既往有研究表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而健康状况更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12]。本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体育运动以及压力管理方面维度得分较低,并不能称为是一种特别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校接下来可以从这两项薄弱点入手,一方面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且趣味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来吸引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参与,另外一方面可定期开展健康责任宣讲,让学生们明白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幸福感。
本研究在积极心理理论指导下,全面评估了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首次将健康促进的调节作用引入幸福感指数这一领域来考察。然而由于本次研究的对象仅为一所院校学生,样本的覆盖范围较窄,且为横断面研究,不能确定确切的因果关系。下一步,我们会扩大样本覆盖范围,将更多所高校的学生纳入到调研中来,同时也会结合纵向调研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幸福感相关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