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课程经费投入看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

2021-12-01 21:50刘晓宇宋世云
中小学校长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项经费校本课程

□刘晓宇 宋世云

一、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从启动至今,已经近20 年。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中小学发展突破瓶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各中小学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许多优秀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从实践层面上看,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校本课程概念标签化,表现为课程门类繁杂、课程内容肤浅、课程取向不明;二是校本课程领导形式化,表现为学校课程开发的盲目性、评价的简单性、审议的随意性;三是校本课程实践的浅表化,表现为课程设计随意、课程实施狭隘,存在着谁开发谁教学,谁愿意谁教学的倾向,校本课程建设不够规范甚至流于形式。实际上,任何一门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需要一定时间和专业的保障,需要对内容进行不断的筛选与萃取,再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从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才能做出是否在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决策。[1]而当前部分学校的课程领导意识不强,教师开发能力不足,校外专业支持匮乏,使得校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2]对此,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时需要明确课程取向,完善课程开发方案,规范课程开发流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挖掘学校周边的资源,积极与专业研究单位合作,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升课程质量并凸显其特色。[3]

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是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的,这切合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逐步走向常态化,未来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更加关注人,更加关注实践,更加关注管理和调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设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相应的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和保障。

二、经费支持是校本课程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中小学愈加注重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和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开发有特色、质量优的校本课程,离不开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研讨和课堂实践,更离不开经费对软硬件的支持。H 区的中小学课程研发与资源建设经费项目(以下简称“课程专项”)恰恰服务于此,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及资源建设提供支持,希望以此能解决区域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发出一批优秀的、可推广的校本课程,并在开发过程中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推动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H区在2017—2019 年间,经过三年的课程专项经费投入,支持了区内一大批中小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发展。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课程专项经费支持的中小学校本课程项目占比分别为80%、85.2%和92.3%。从三年经费投入方向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当前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方向。

从专项经费申请和获得立项的情况来看,中小学参与度和项目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兴趣和需求均在加大。近三年,在课程专项经费支持下,项目按照其课程特色可分为七大课程方向,分别是阅读课程、科技课程、艺术课程、特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德育心理课程。其中,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科技课程的立项数,三年内稳定在前列,项目数占比多,投入资金相对较高,这也反映出学校对这些项目有持续的高需求度。

三、专项资金投入在中小学课程建设中显现成效

(一)课程专项投入助力学校课程特色建设

三年来,课程专项经费大部分投入在中小学的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中,该经费为区内大部分中小学课程建设提供支持,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无论在资金投入还是子项目数量上,三年间,特色课程建设项目都得到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一些学校已经初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些学校形成了体系化的特色课程群。G 小学以学校独有资源,传承烈士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构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希望以课程为载体,通过道德价值取向模式来突出学校育人特色,旨在培养“有爱心、负责任、乐创造”的小学生。该校的校本课程包含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德与社会五个领域。学校在2017 年的专项经费支持下,初步形成“杜丽丽校本课程”,初步完成了方案制定和框架搭建,并在该框架下开设了30 多门校本课程。J 学校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三年来,学校持续申报了“中国心”校本系列课程开发项目。在三年的专项经费支持下,学校形成了以书法、茶文化、武术、古琴、扇文化、绢人艺术、榫卯结构、药食同源、马头琴、团花剪纸、秸秆扎刻、曹雪芹风筝、木偶戏等由传统文化课程构成的校本课程群,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学习一门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加深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学校课程建设方向集中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热点

从三年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来看,传统文化课程项目、阅读课程项目、实践活动课程、特色课程项目、科技课程项目在所有项目方向中有较高关注和投入,反映出课程专项经费的投入紧跟当前的教育政策要求和课程改革热点,主要体现在落实实践育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阅读素养和科技素养提升等方面。

国家近些年来对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要求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学校完成的传统文化课程项目中,除了经典诵读、礼仪教育、中草药文化类课程,还有大量的课程项目是关于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学校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明确课程目标,形成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环节邀请一些非遗传承人或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和教育部印发的传统技艺并传授如何制作和欣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如A 小学的“匠心国艺——非遗综合课程建设”项目,B 小学的“中华传统手工技艺课程研发与资源建设”项目等。

新课改和中、高考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促使学校迫切需要开设此类课程。2017和2018 年,H 区阅读项目申请量多,支持力度大,学校完成度好。各学校的阅读课程开发基本成熟,阅读活动丰富,多所学校建立了分级阅读课程,在阅读资源开发、阅读素养培养、阅读分层教学以及跟踪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展开了多样化的较为深入的课程探索。部分学校也已经开发了成体系的阅读课程,为校内学生提供课程资源。

由于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关注方向。特别是劳动教育课程,在2017—2019 年间,已经有学校开始相关课程的建设,如C小学的“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农场实践课程”项目,D 小学的“D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等。随着2020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和教育部印发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等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劳动课程的界定和实施更加清晰,未来H 区会有更多的劳动教育方向的优质校本课程涌现。除此之外,科技课程项目也几乎以体现实践育人为主,比如E 学校的“E 学校 ‘月球旅人’ 特色课程建设项目”,F 小学 的“F 小学‘农业科技城市微耕’ 科技综合实践系列课程建设”项目等。

同时,学校的课程建设内容也随着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教与学方式变革,在大多数特色课程申报书中,体现了学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或者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参与,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专项经费持续投入促进区域校本课程质量提升

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发展、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学校对校本课程理解的深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也日渐清晰,校本课程建设也一直在完善和适应新的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主要开发者是学校的教师。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社会变化影响着中小学的课程开发方向,人工智能教育、STEM 教育等进入了学校实践层面。而在科技前沿和学科综合度高的校本课程的初期开发中,存在着理念先进,单靠学校教师难以完成实际课程开发的情况。专项经费的支持,能够帮助学校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资源,学校与资源单位形成课程共建机制,资源单位在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技术和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学校课程开发支持,弥补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中能力不足的困难,提升课程质量,能更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未来中小学课程建设专项投入的基本特点

(一)实践类课程将成为未来校本课程开发热点

近年来,各级各类教育文件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学校申报的项目内容来看,学习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体验、动手和探究,课程性质多为项目式、主题式的活动课程。除了明确属于实践活动课程的,传统文化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中也有大量项目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比如,传统文化课程项目有书法、古诗吟唱、礼乐教育;还有传统手工艺课程,如剪纸艺术、皮影艺术、雕刻艺术等。而且,实践类的课程项目能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自我成就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也是学校近期关注和开发的重点。预计未来实践类课程建设需求,仍然会有一定的增长,且对专项经费会有一定的需求。

(二)将专项经费审批作为规范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手段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基于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育人理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发现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有少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仍然理解不深,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校本教材编写。随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印发的 《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 等文件的印发,规范了校本教材开发行为,规定原则上学校不编写、出版校本教材。同时,在专项经费的审批中,也发现部分学校的申报书存在不能对学校的开发需求和开发目的做出适切阐述的问题,学校没有厘清这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也没有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这都说明学校没有做好课程开发的充分准备。专项经费审批者和评定专家,无法通过学校的申报书,确定学校最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这也说明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盲目性,校本课程建设仍然需要规范化。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包含课程的基本元素并遵循课程开发的程序。课程的基本元素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时安排、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具备了这些元素,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4]

(三)学校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需要稳定的专项支持

三年来,更多的学校加入到课程专项的申请中来,获得立项的中小学数量逐年增加。目前从数量上看,课程建设还处在扩张阶段;但是从方向上看,当前申请专项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向是相对集中的。因此,区域中小学对教育改革探索经费的需求在增加,如果经费的投入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该专项经费将为更多学校的特色、多元、持续发展提供助力,也将促进学校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从数量增多转向质量提升。对于学校课程建设来说,资金、人力资源、时间成本等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实践证明,缺乏资源或用不好资源,均会影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5]当前H 区虽然有课程专项经费的投入,但每年的经费总量都会有相当大的变化,如果H区行政部门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证稳定增长,比如有三到五年的经费支持规划,那么将更加有利于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将有助于学校开发的课程能够经过一轮的实施和改进,形成可以固化下来的成熟课程,从而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并在区域内外都可以进行推广,供其他学校借鉴。稳定的课程专项经费支持,将会成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一大助力。

猜你喜欢
专项经费校本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新环境下地质项目专项经费监督与管理分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新环境下地质项目专项经费监督与管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