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在改革攻坚中提升办学治校本领

2021-12-01 21:50陈卫东
中小学校长 2021年4期
关键词:治校决策办学

□陈卫东

新时期,教育改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诸如学校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持续稳定发展目标的探索;社会经济转型与价值重构下,学校文化的更新与重塑;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课堂改革的迭代与升级;立体开放的现代新型学校,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完善与激活;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办学特色与优质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等,这些研究课题都是摆在校长面前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在改革攻坚战中,许多优秀校长能够做到“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摸索经验,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这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有少许校长,他们在办学实践中表现出落后的思想与行动,如有的校长有守旧观念、惯性思维,缺乏创新精神;有的校长持观望态度、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决心;有的校长有畏难情绪、逃避迟疑,缺乏意志勇气;一些校长难免有从众心理,盲目跟风,缺乏鲜明的个性;有的校长还表现出特权作风、行政至上,缺乏民主意识;还有的校长自我封闭,在工作中孤军奋战,缺乏大视野、大格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问题不解决,改革攻坚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改革攻坚能否提高校长的思想认识,能否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关键取决于校长能否磨砺改革攻坚的硬本领、真功夫。这种“硬本领、真功夫”具体包括:勇于担当作为、勤于观察研究、善于科学决策、精于引领指导、敢于借智蓄力这五种重要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升校长办学治校本领,充分发挥一校之长在学校管理中应有的示范、引领、决策、指导作用。

一、校长要勇于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向前,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1]担当作为是一种争先精神、一种责任意识,弥足珍贵。这种精神和意识,是校长谋事、干事、成事的前提条件。有了这种精神和意识,校长才能深入实际搞研究、搞分析、搞设计,抓细节、抓落实、抓成效,才能做到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1947 年,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主动调回乡村学校工作。从1948 年起,他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一直担任了22 年。针对当时乡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的现象,他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研,时刻不忘肩负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一生写了40 多部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开创出了一条农村学校办学的新路,尤其是他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给予了后人更多有益的启示。试想,如果没有一点使命担当和理想信念,他何以能甘心坚守乡村教育几十年?何以从一名普通教师、校长,成长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诚然,当校长未必一定要成为什么家,但是如果没有教育家的精神风范,没有一腔热血、迎难而上的坚强决心和刚健勇毅,就不可能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就不可能在学校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上,出实招、狠招和妙招。校长应该成为教育规律的探索者、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教育创新的试水人,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克服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能担当起领导一所学校的重任,引领学校乘风破浪、向前发展。

二、校长要勤于观察、研究

教育观察与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考察,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探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研究,是校长充分了解并掌握学校教育改革进展程度和效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校长有针对性地系统规划学校课程改革新目标、新举措,做好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离开了教育观察和研究,校长就会失去管理学校的“发言权”“指导权”和“评价权”。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初中原校长蔡林森,每年听课、评课在1000节以上。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他凭着靠前指挥、走动式管理,对校园的一草一木、课堂的一静一动、教改的一举一措了解得一清二楚。在他的领导与推动下,学校实践了“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理念,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一所农村薄弱初中,学校的硬件、生源和师资都不太理想,却创造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做校长的就应该向蔡林森校长学习,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到实践中去,多一点细致观察,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点问题研究,少一点成果宣传;多一点调查研究,少一点集会训话,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要把开展观察与研究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校长还要将观察与研究结合起来,从观察、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彻底解决问题。校长要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最真实的数据、最鲜活的案例、最生动的故事,掌握原始、真实、有效的资料与信息,把大量零碎的数据、资料、信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和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校长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各项决策把诊问脉,校长也才会有全面科学的战略决策。

三、校长要善于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即理性决策,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在科学的决策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活动。科学决策是把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一环。校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决策为支撑,努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校长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遵循决策原则和决策程序。

校长决策,首先要遵循依法决策、系统决策、民主决策等原则。

校长依法决策,就是指治校的每一项决策都在法律范围内,严守法度。法律一旦成为校长决策的依据,就能有效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决策经得起实践检验。

校长系统决策,就是指能够应用系统理论进行决策,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整个学校系统和谐、平衡发展。

校长民主决策,就是指校长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做到广开言路、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包括听取业内专家、校内骨干、广大教师等多方意见,着力形成学校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愿景。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党中央问计于民,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制订建言、献策。其中,一位网名为“云帆”的网友所提的“互助性养老”的建议,最终被写入全会文件。[2]治校与治国一样,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问计于民。校长民主意识强,才能遵循民意,使各项决策“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校长决策要讲究决策程序,组织好对决策的论证。决策论证过程包括:立足现实确立决策目标、大胆假设并设计决策方案、权衡利弊筛选决策方案、规避风险预测决策效果等,每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

四、校长要精于引领与指导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但凡一所有魅力的学校,必定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反映着校长的人格魅力。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引领与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能起到导向、激励、诊断、矫正的作用。校长深入实际,依据课改实情,及时纠正偏差,调整方向,引导教师顺利开展课改研究,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校长的引领指导能力主要体现于示范引领、精准点拨和精心培养三个方面。

校长的示范引领,要着重体现在思想引领和专业引领上。校长要有发展的眼光,学会高位思考,准确定位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目标。通过思想感化、观念引领和情感融化,凝聚教师的力量,并给予教师发展的希望和动力。专业引领即学术引领,校长不但要在不断地学习、研究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引领全体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育实践研究之中。

校长对于教师的指导要能够切中时弊,点到要害,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或途径,能够帮助教师消除视觉上的盲点,疏通思维上的堵点,突破课改上的难点,能够起到点拨引领、点石成金的作用。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成就教师,追求解决问题的效益和培养人才的效应。校长要如同伯乐识别千里马那样,发现人才,精心培育人才,注重搭建锻炼平台,提供人才成长阶梯,善于将“百里马”培育成“千里马”。

校长在课改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领头雁”、攻坚克难的“拓荒牛”、选拔苗子识别“千里马”的真“伯乐”。当然,校长不是全能者,遇到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在行的专业或业务时,千万要谦虚,不要冒充行家里手,应该组织利用好校内外专家和人才资源,进行点评与辅导。

五、校长要敢于借智蓄力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①校长的成长除了靠自己不断学习积蓄能力、积攒动力外,还要借智蓄力、借势蓄能。要学会“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要依靠专家的学术支持,凭借区域优势或集团学校的扶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自己成长积能蓄力,实现厚积薄发、行稳致远。正如蜜蜂采蜜一样,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甘甜的蜜来。

校长“借智蓄力”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开放思想、开阔视界、开拓创新三个层面。

首先,校长要开放思想。校长如果闭门造车、闭关自守、碍于面子,不与外界沟通,只能使自己孤陋寡闻、一叶障目,最终沦落为精神乞丐。校长要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策略,在开放中创造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校长“借智蓄力”的思想基础。

其次,校长要视野开阔。“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校长要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这样才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开阔的视野、更执着的努力,实现心中美好的教育梦想。校长心里如果只是装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是“蹲在灶门前”,格局小、视野窄,就容易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患得患失,办不成大事。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游历了日本、韩国、乌克兰、英国、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多个国家,还去过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讲学、游学。高站位、宽视野成就了她的大格局。这种开放的格局、宽阔的视野,有助于她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在她的推动下,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1+X 课程”实验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从窦桂梅校长的办学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宽阔的视野对于校长提高办学治校本领是何等重要。

第三,校长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不断开拓创新。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是拿来主义、一味模仿、依葫芦画瓢,而是要切合自身实际开山问路、另辟蹊径。校长要学会在移植中拓展、超越,在批判中吸收、内化,在学习借鉴中增强思考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开阔视野、开拓创新是校长“借智蓄力”的行动指南。

总之,担当作为是改革攻坚的精神灵魂,是校长应有的精神品格,体现校长“战”的姿态、“拼”的意识和“闯”的境界,是改革攻坚的首要能力。有了它,校长才能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观察与研究、科学决策与引领指导是校长参与改革全过程不可或缺的三种关键能力,是改革攻坚的核心能力、硬实力,也是校长的“看家本领”。“借智蓄力”是校长开门办学、借势作为的智慧体现,是校长改革攻坚必备的软实力。打铁需要自身硬,干事需要本领强。一位优秀校长所具备的办学治校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与提升,需要在睁眼看世界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中小学校长要切实增强改革意识,着力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在实践中磨砺改革攻坚的本领,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要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新业绩。

注释: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出自 《荀子·劝学》,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猜你喜欢
治校决策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未来学校的管理理念
诸葛亮隆中决策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