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红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审美思维的关键时期。[1]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已经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频频出现。其审美观念会受到逆反心理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建立正确审美观念,不仅会产生错误的审美观念,还会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观念进行培养,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与文化性提升中学生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审美品位与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中学生。
新时代的中学生充满自信、乐观,喜欢追求新潮的东西。受中国传统音乐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学生在消费中更加倾向于选择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如带有刺绣工艺的服饰、带有中国代表性图腾的器具等。与此同时,有更多学生喜欢收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如搪瓷茶缸、风筝、玉佩、书籍等。中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喜爱与选择,都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影响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与生活更加贴近,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十分通俗易懂,容易传唱。但是有些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老土,远不如新音乐更能刺激自己的听觉,便排斥中国传统音乐。当然也有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释放压力、获得良好情操的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学生开始强调自我,追求个性及新颖事物,并希望通过塑造独树一帜的自我,度过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一生。在这些心理特征的支配下,中学生很容易缺失价值观标准,被不良事物诱惑,形成不良品行,甚至走上歧途。而中国传统音乐宣扬着中国优秀道德品质,展现着中华民族革命情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正面意义让中学生受到一定感染,从而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2]依靠听觉形成感知能力。让中学生反复听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奏与曲调,音乐作品本身涵盖了音符、音调等元素,自身就具备美感,[3]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解读,能够有效引导中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感,从而开阔中学生眼界,让其获得最佳审美享受。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中学生拥有正确审美观念,首先要培养其审美兴趣。而中学时期是培养兴趣、形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便可以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培养其审美兴趣。让中学生多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如 《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等,都是充满中国传统内涵,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借助这些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审美价值,不断探索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审美兴趣。
中学阶段,文化课学习数量与难度都成倍增加,中学生们在学习重压下常常喘不过气,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而音乐能够调动人们心理情绪,当学生积极参与一些音乐活动、多收听中国传统音乐时,就可以平复其焦虑、烦躁的心情,吸取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态度,培养中学生对审美情绪的调动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积极向上的理念,能够陶冶中学生情操,引导其释放负面情绪与消极心理,从而降低各方面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少其不良行为发生。在心理与行为都向正确方向发展时,其人格品行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不比流行音乐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更广更快,但是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操是值得借鉴与使用的。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肯定其中的积极理念与态度,让其成为培养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得力助手”。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背离,并且已经无法满足中学生日益变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会加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找到中国传统音乐与日常教学的结合点,将音乐注入到教学中,让中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音乐魅力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知识,提升自身审美观念。在学习《高山流水》 文言文时,难度较高的文言文理解让很多中学生“痛苦不堪”,为了让文言文在理解与学习起来更加简单,可以将中国传统音乐 《高山流水》 引入教学中。首先,播放有关 《高山流水》 传统音乐的音频,然后由教师导入教学环节,将 《高山流水》 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理念进行说明,由此进入正式教学环节,能够让音乐与文言文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形成“合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学习文言文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从中国传统音乐中获得了音乐美的感知。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相知可贵、知音难觅,从而养成正确审美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一直都是现代教学中的“痛点”,枯燥无味、单一不变的传统教育模式让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降低了教学效果。任凭教师教学水平再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仍旧无法适应中学生多变的学习需求,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因此,亟须对教育模式进行改变,而在改变中就可以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与作用,为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传统音乐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创作中严格遵循审美规律,对审美理想进行了全面表达。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教人辨丑美、辨是非。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中学生感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还要让其感受到音乐的意境美与感性美。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百鸟朝凤》 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先了解 《百鸟朝凤》 这首作品创作的年代与背景,讲述 《百鸟朝凤》背后蕴含的故事。虽然唢呐这一乐曲在中学生生活中并不多见,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实际了解唢呐乐曲,但是在一些影像资料中却极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影 《百鸟朝凤》 与 《闪光少女》。在教学时,便可以在欣赏 《百鸟朝凤》 音乐时穿插一些视频播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信念。
音乐教育一直都是中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以成绩为评价学生唯一指标的应试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任务在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主科目上,忽视了音乐教育。[4]即使有些学校注重音乐教育,也是看在其在艺考中的价值。然而,中国传统音乐不仅能够唤起中学生对美的认识,也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创作意识、审美能力。因此,在中学教育中需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价值与作用,将其充分应用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提高学生审美品味。
中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肩、模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先贤们的智慧,蕴含着广大劳动人员勤劳、勇敢、英勇、无畏的精神,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促使中学生养成正确审美观念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加大对音乐文化的渗透。[5]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思想观念提取出来,让中学生学习并接受。在中国传统音乐 《九天玄鸟》 中,其以 《山海经》 为依托进行创作,便可以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将 《山海经》 中的传统文化提取出来。例如,精卫填海的永不放弃、大禹治水的不畏艰辛,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劳动人民追求真善美的体现。引导中学生解读这些传统,不仅能够让中学生学习更多良好品德,也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体验。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抒发着创作者的情感,更展现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蕴含着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当代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与审美能力提升,需要融会贯通、内外兼修。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传统文化,让中学生审美培养内容更加丰富,让中学生更能领略到真善美的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是每个人所必备的,只有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认识到每件事物的积极性。而中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其正确审美观念的培养关系着价值观的树立与道德品行的养成。因此,对中学生审美观念进行培养十分必要,中国传统音乐集中华优秀文化于一体,利用音乐教育将民族文化融会贯通,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征的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