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莺燕
目前,很多学校把劳动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学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价值不统一、课程时间不能保障、实施方式单一、评价体系没有整体建构等问题。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尝试用“项目思维”探寻更有品质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思维”是一种系统计划与逻辑推进的思维,关注实践的目标实现与过程价值,强调有始有终,分工合作,总结优化。“项目思维”有利于将复杂的劳动教育实践简单化,快速达到预期目标。
“项目思维”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实践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劳动不是玩乐,不是作秀,不是暂时的行为,而是在具体的场景中聚焦真实的问题,放大过程价值,通过劳动体验解决复杂的问题,形成长期的效果。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怎样的实践更有实效?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将“让每个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成长”作为学校设计组织劳动教育实践的核心理念与准则。我们通过现场观察、专题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学生喜欢劳动,但父母觉得学习更重要,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权利;学生不喜欢劳动,不能从劳动中获得成长;学生喜欢和同伴一起劳动,不能坚持独自参加劳动等。年轻教师在访谈中认为应该让传统的劳动多一点新鲜感和挑战性,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和乐趣,学会与人合作交往,在劳动中看到期待的生活,并且能创造更多价值,这样的劳动教育才更有意义。
我们把师生的需求和建议作为劳动教育的起点,时刻记住他们才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有挑战、有意义的项目式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体验场景,通过跨学科、社群化学习的方式,通过目标驱动、合作实践,创造价值,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之上,否则教育将无从谈起。劳动,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今天的劳动教育不仅重视体力锻炼,还应该培养精神品质,释放潜能,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比如,学校今年5月开发的“21 天家务劳动挑战计划”主要聚焦部分学生在家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缺乏基本劳动技能的问题,我们为1—6 年级学生设计了家务劳动清单,在21 天时间里,学生不仅要学会劳动的技能,还要学习主动向家人请教,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在班级和年级的“劳动达人秀”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当劳动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劳动教育的价值将被无限放大。任何有效的学习一定源于有学习的动机,有任务的驱动,有过程的指导,有成果的展示,当学生的潜能被激发、被唤醒,才会更积极地投入有价值、有挑战的劳动体验。
“项目思维”要求我们在活动中先聚焦目标,以终为始,只有确定了终点,才能决定从哪里开始。我们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每项活动必须明确目标,而且是具体可操作、可实现、可评价的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在任务驱动下更有激情、更有方向地实践体验。如“21 天家务劳动挑战计划”在学生21 天实践体验之后可以申请参加“劳动达人秀”,分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直播义卖后可以把义卖善款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样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意义感的目标和预期成果会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持久动力。
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师生兴趣的激发与持久、课程与活动的创意设计、过程的组织与优化、评价反馈与成果的凝练等。我们要直面这些挑战,用“项目思维”对课程与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场景重构、过程指导,打开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思考来整体建构课程与活动,并且将它们分解成一个个有结果的任务,甚至设置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让每个分解的任务呈现可观察的状态,并且有可交付的成果。
在“拜访森林”课程顶层设计中,每个年级对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训练各有侧重也互有梯度,如“Hello,树先生”单元,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和具体要求。一年级开展“这棵小树和我一起入队”活动,带领学生辨认树木并认养,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给树灌溉,给小树“穿衣”等;二年级开展“冠军的桂冠”活动,通过捡拾枝叶合作制作班级树枝花环;三年级学生可以在森林里寻找合适的树枝打磨一根属于自己的“魔法棒”,作为“魔法课程”的延续;四年级组织学生在森林里参加基本的农业劳动,搭建昆虫生活的家;五年级的“果宝特攻队”开展采摘活动,学习制作美味的杨梅酱、桑葚茶和水果拼盘;六年级学生可以和整片森林拥抱,挑战野外生存,搭建栖身所和灶台,尝试过滤水源等,制作营养餐。这样序列化、有层次、有挑战的沉浸式劳动体验,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同时保留的是学生一生对劳动的热情。
在劳动教育实践领域,我们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劳动场景,让他们习得生活中必备的系列劳动技能,提高审美情趣、耐挫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他们走进未来社会。如在“拜访森林”课程的“生存大作战”项目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在森林公园通过识别地图、团队合作完成“定向越野”的任务,让学生辨明方向、通过劳动积累积分,使用积分购买生产资料,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搭建户外的栖身所,并为自己制作美食,剩余的劳动成果还可以继续兑换积分,为回校后的后续劳动实践开展打下基础。这样的场景是以学生为主体、具体生动、同伴互动的,还有评价反馈,对学生来说每个场景都真实而难忘,为未来学习、生活打下必要而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指导是劳动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加强教师对劳动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势在必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调动一切优质资源,如家长、社会人士、高年级学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打破班级、年级和学校的界限,主动寻找导师,获取帮助与支持。如“拜访森林”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教学活动板块都围绕目标而设,用积分任务穿针引线,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劳动实践发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在体验活动中倡导“去教师中心”,指导团队更多保障孩子实践安全,给学生充分实践、体验的机会;再倡导“去学科中心”,劳动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导师或是班主任的责任,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都参与了前期的指导,还有各行各业活动的家长也参与其中,这样的综合性团队合力指导,互为导师,提升的不仅是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师和家长也在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启示。
劳动教育要拓宽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劳动体验,实现多角度的联结,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学会在劳动中与人合作和自我管理。
多元联结中合作与自我认知。学生来到学校最大的需求就是与同伴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有趣的合作学习活动中相互碰撞、交换信息,启发新的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劳动教育实践是学生和同伴与这个世界联结的契机。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合作性联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劳动体验中激发实践动机,找到最佳效应点,释放潜能。“拜访森林”课程之“生存大作战”活动,不管是“定向寻宝”“搭建栖身所”,还是在大草坪上的“无火美食节”,都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共同学习辨别方向、使用劳动工具、尝试营养搭配,在互补互促中探究劳动的学问,锻炼劳动的技能。这样联结式的劳动发生在伙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当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与他人迅速建立联系,他就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联通,不仅在互动中习得劳动技能,更学会如何请教、合作、分享、与人共处。
借助工具与平台让体验升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可以采用更新鲜的体验方式和更有时代感的平台。疫情期间,我们利用钉钉平台开设了美食课堂、美食节,全校两千多位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在线学习制作美食,一起在群里晒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我们还在CCtalk 平台上开展劳动教育论坛,教师和学生在线上展示分享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成果,向更广阔的时空发出成长的声音。新的平台打开了劳动教育的新视野、新格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教师、学生和家长合作互动,放大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评价和总结复盘实现优化完善。我们还创新了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如21 天打卡行动、挑战项目达人秀、植根银行评价,评选“劳动小能手”“小当家”“小博士”等称号,以此激励学生劳动实践的内生动力,促进劳动教育的良性互动。在每次实践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复盘,发现活动亮点,聚焦存在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实践活动中尝试变革与优化。这样的总结复盘,帮助我们沉淀实践经验和阅历,启发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在迭代式体验中实现跨越式成长。
基于“项目思维”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活动主体,聚焦学校劳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更有创意、更有温度、更有时代性的方式,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得到了全新的提升,学校的劳动教育由此焕发出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