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年香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与尝试,其目的是使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和“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幼儿的自主发展。然而,在实践中,教师们在实施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控设计方法,导致他们给予的支持与幼儿的需求极不相符。那么,为了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教师在个别化学习中需要做些什么呢?
小班幼儿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越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越能让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共鸣。例如,糖果是幼儿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我们在班级开设了“糖果屋”,全班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糖果包装纸,用油泥制作各种各样的“糖果”。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学会用油泥捏、搓、揉、压扁、团圆,给糖纸封口等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做好的“糖果”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游戏中,如给糖果排序、分类,还可以结合“娃娃家”创设“去超市买糖果”等情境,融入各种各样的个别化学习内容。幼儿们在情境中越玩越有兴趣,越玩越聪明。教师要注重投放具有趣味性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操作、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故事化的学习情境以其生动性、情节性将幼儿带入一种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动物朋友”主题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大森林”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和森林里的小动物玩捉迷藏的游戏。森林里出现了许多小动物的影子,幼儿可以根据小动物的影子猜测、拼图,说说有哪些小动物在森林里;还可以根据图形上尾巴的特征,猜猜这是哪个小动物的尾巴,再用绳子拉出完整图片,看看究竟是谁。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幼儿们不仅玩得开心,还能增强对动物特征的感知,真正实现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我园《快乐的动物运动会》《蒲公英艺术节》等园本课程中,我们都创设了生动的故事化的学习情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教师的隐性指导主要是利用游戏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将游戏规则、玩法等隐含其中,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其中,材料的投放是隐性指导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幼儿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尤为重视。在投放材料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小班幼儿的特点,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然后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材料的投放进行仔细分析与思考,使其具有针对性与适宜性,如关注材料投放的安全性与情趣性,关注材料的色彩、外观、功能性和层次性等。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将一些游戏玩法展示在相关区域,给有需要的幼儿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间接指导的优点是给幼儿充分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让他们遇到问题敢于大胆尝试。如在园本课程《金陵民俗节》主题活动中,班级开展了“春游梅花山”活动,教师事先布置好梅花山的情境,提供了树枝、油泥、彩陶、皱纹纸等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由于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有些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立刻选择材料进行创作;有些幼儿在随意摆弄材料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方法;还有的幼儿一开始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但通过观察同伴或发现环境中隐含的支持元素而找到学习方法。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幼儿,都可以从中获得成功与满足,得到发展与成长,这就是个别化学习的魅力所在。
除了让材料会“说话”,教师的显性介入也非常重要。小班幼儿对教师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和依赖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主体影响力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幼儿,有效地推动幼儿的经验生长。当然,判断“何时介入”一定要经过教师的观察与思考,再决定何时介入。
有时,教师的立即介入可以迅速激活幼儿的经验,推动幼儿的思维进阶。如逛过夫子庙后,幼儿们对香香甜甜的冰糖葫芦产生了兴趣,想在美工区做糖葫芦。于是,教师在美工区提供了油泥、竹签和提示卡。幼儿们通过探索做出了许多又红又圆的冰糖葫芦,杂乱地堆在桌子上。于是,教师及时介入,问道:“冰糖葫芦堆得到处都是,怎么办呢?”幼儿们通过讨论,认为应该做一个架子,将冰糖葫芦都插到架子上。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制作了冰糖葫芦的架子,并将做好的糖葫芦插好。下午,桐桐扛起糖葫芦架子说:“卖糖葫芦喽!三元一串。”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幼儿:“给我一串!给我一串!”班里仿佛重现了夫子庙里卖糖葫芦的热闹景象。于是,教师再次发问:“夫子庙只有这种红红的圆圆的糖葫芦吗?”立即有幼儿回答:“我们在夫子庙买的糖葫芦还有用各种水果串起来的!”幼儿们的经验立即被激活,制作糖葫芦的热情再次高涨,他们立刻选择各种颜色的油泥,制作不同形状的糖葫芦……
有时,教师要遵循“先等待再介入”的原则。等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理解与尊重,为幼儿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我在班级投放棋类游戏后等了近一个月,一直无人问津。为了让幼儿们喜欢上棋类游戏,我拿着棋谱、骰子、棋子独自玩起来。几名幼儿走过来看着我玩,看着看着,觉得下棋挺有趣,也学着我的样子玩起来。之后每天早晨都会有幼儿独自玩棋类游戏。后来,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可以两个人玩,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还可以三个人玩。幼儿们一开始只是关注掷骰子走几步,不太注意棋谱上提供的各种信息。我一直没有介入,而是选择等待,让幼儿自己去发现。终于有一天,一名幼儿发现了一个转弯符号,获得了新的游戏玩法。随后,幼儿们接二连三地在棋谱中发现了更多秘密,游戏变得越来越好玩了。此刻,我很庆幸在发现幼儿们的问题时没有立即介入,而是等待幼儿们自己发现棋谱中的秘密。这种等待并不等于放任,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给予幼儿自我探索和自我建构的机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介入时机,运用更合适的介入方式,以求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思维发展。
讲评环节,会对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进行总体评价,既有利于幼儿的经验提升与相互学习,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最大限度地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教师的讲评环节一定要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表达应力求突出直观性、趣味性、情境性,还要善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幼儿思维的飞跃。例如,在完成油泥作品“可爱的小鸟”后,教师引导幼儿将作品放在事先创设好的“小鸟的家”中,教师运用情境化的语言引导幼儿关注自己和同伴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小鸟是如何制作的,巩固对小鸟外形特点和制作技能的认知;还可以让幼儿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鸟们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还可以创编故事、创作绘本,让幼儿的经验继续延伸。在这样的展评环节中,不仅让幼儿的收获不局限于某一个经验的获得,还激发了幼儿的想象与创作,将幼儿的学习无限延伸。
当然,讲评过程中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让孩子的成长看得见”,只有让幼儿看见自己的成长,幼儿才更愿意去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呢?幼儿游戏环境中的墙面、板面、柜面、桌面都可以合理地进行运用,让幼儿在自己的作品展示中获得自豪感、满足感,在同伴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主题核心经验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自由自主的学习。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与语言,对照《指南》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好个案观察和案例分析,让教师和幼儿在个别化学习的摇篮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