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琴
(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泰伯,乃商末周太王之长子,“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一路奔吴,来到梅里(今梅村),带领人们兴修水利,并传授他们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农耕、种桑养蚕技术,建立“勾吴”古国,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强大的吴国,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吴文化是江南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印花布制作距今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曾流行于江浙民间,长久以来一直以其古朴优雅的韵味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各地的蓝印花布制作工艺陆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泰伯庙是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由汉桓帝令吴郡太守在泰伯故宅立的庙后修建而成的明清建筑,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另外,作为“二胡制作工艺之乡”的梅村的二胡文化,近年来也崭露头角,被列入江苏省“非遗”项目。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多种“非遗”项目,对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非常难得也非常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及更多形式的传承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非遗”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感。我们将蓝印花布这样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和泰伯文化等同时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作坊式”的环境下了解蓝印花布文化,将地方元素融进创作,亲身体验制作工艺,尽可能多地亲近民族文化,促进学生自觉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把“在广大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强调美术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把优秀地域文化引进课堂,是中小学深入践行素质教育,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创新点和突破点。大多数学生对于梅里、泰伯文化缺少深入的了解;在科技发展迅猛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对于民间手工类传统作坊更是陌生,对蓝印花布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泰伯故事的渗透,对本土文化的点拨与传授,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补给性的精神食粮,让他们从小在心里种下对家乡、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情怀,激发他们对泰伯文化的敬仰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将本土的吴文化元素及中国经典的古代传统纹样融入蓝印花布设计中,将多种“非遗”巧妙融合。学生不仅在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学习上有了一定的传承,还在创作上不拘泥于传统纹样的照搬,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新时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个性化创造。
因为梅村有泰伯的历史,泰伯庙周围有较多的历史景观及古镇建筑,这里有足够丰厚的文化积淀。泰伯庙前的立照池,池后矗立着的镌有“至德名邦”四字的花岗岩石牌坊,其间立着古朴威严、让人肃然起敬的六根石柱,石柱上饰有云龙纹、仙鹤云彩等传统纹样,这样的古建筑属国内罕见;庙内重重殿宇、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诉说着吴地始祖泰伯的丰功伟绩;广场上为颂扬古公亶父德治的政治文化和泰伯“三让王位”的至德高风而塑造的庄严“德鼎”,造型源于古篆体“吴”字的雕塑……无不凸显着泰伯文化的厚重与梅村发展中的魅力。利用社团活动时间,笔者带学生去这些地方参观写生采风、探寻吴文化的厚重与传统之美,在这里,学生们边听着与泰伯相关的历史故事,边用线造型的形式收集着诸多传统纹样、建筑之形,以及有代表性的物品形象,感受、回味着梅村三千多年来的历史。
蓝印花布的制作有多道工序,“设计纹样—刻制花版—上桐油—防染—蓝染印花”,其中的每一道工序,在制作效果中均有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采风收集到的素材设计成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甚至将文字作为纹样进行设计,然后在牛皮纸上刻制成印花版。在印染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将刻制好的版子通过自己组合,印制成各种形式的作品,如方巾、桌布、条轴、横幅等。学生将采风所得的泰伯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美术创作之中,一件件蓝印花布作品美丽绽放。
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时间是学生最为期盼的,在实践中,学生的制作热情高涨,有时下课铃声响了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儿,总感觉还没尽兴。“老师,我的版子还没刻完,能不能让我再刻会儿?”“老师,这个防染技术和植物蓝染真是太好玩,太神奇了!”……他们将制作当成了一种有趣好玩的事情,在教室里面对琳琅满目的作品,指着一些不同表现形式的扎染、蜡染作品,时而双眼紧盯欣赏,时而露出羡慕的眼光啧啧赞叹,时而对着作品细细琢磨,沉醉于这种工作坊式的学习环境,惊叹于古老的制作工艺迷人的艺术魅力,感动于其中积淀的民族文化内涵,享受那份亲力亲为完成的作品将教室布置成展览馆所带来的愉悦。
蓝印花布的整个制作过程由好几道工序组成,完成一件作品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整个制作流程需要学生耐下心来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去做,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弃,手工类的民间艺术一般都是如此。由此来看,传承传统造物技艺不只是保护物质形式,更是保护它的技艺和潜心制作的匠心精神,需要学生在一次次制作中历练自己的耐心与细心,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坚持到底的坚毅品质,当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
每次作品完成,我们都会将师生亲手设计制作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的晾晒架上或张贴悬挂于墙上,这些蓝白相间的作品清新明快、极具古朴意蕴。一件件作品的呈现与布置,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交流,再加上教室本身是个200余平方米的大空间,走进教室,就像走进了一个宁静平和的世界,有青花瓷般的典雅之感,学生徜徉在蓝印文化氛围中,性情得到了陶冶。学生看着自己和伙伴们亲手做成的作品,心里满满的成就感,由此也增进了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将地域特色的泰伯文化与传统民间美术有机融合进行教学,教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当地历史,在浓浓的家乡文化氛围中,学生感悟着泰伯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优势,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将会丰富校园艺术教育的内涵,凸显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