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艳
(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当下,小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32.5%的孩子害怕困难,34.2%的孩子胆小屈从,20.4%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19.5%的孩子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这些“玻璃儿童”既没有坚韧冷静积极的心态,又缺乏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层出不穷的心理危机事件则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迅猛、心理日渐成熟的特殊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与困境,小到琐碎日常,大到人生的苦难缺憾;这其中既有认知与情绪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等,又有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困扰……凡此种种,都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逆商高的人往往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力量,面对逆境会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这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
众所周知,心理韧性是人人都具有的,而韧性潜能则有待开发。从孔普弗提出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图1),我们可以知道个体、环境和适应结果三者之间的交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的心理韧性是在与环境、与压力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挖掘与提升。
图1 心理韧性理论模型
我们可以尝试从个体内部的心理韧性因素及外部的环境支持系统两大方面有策略地建构有利于韧性发展的支持资源,对小学生进行逆商培养。
个体的内在心理韧性因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心理韧性。内在心理韧性因素包括认知、情感、精神、行为和身体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具体包含许多保护性的子要素。积极的韧性特质是指有助于个体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比如充满希望、自尊自信、良好的沟通能力、计划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等。教师可从两个方面不断地为学生注入心理能量。
1.自我画像,强化学生的自我优势。面对挫折和困难,学生如果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优势,就会产生自信心,并在独立应对挫折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强势。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可以应对外界的挑战。为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助力学生不断深入地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自我画像”,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明晰“我有”“我是”“我能”的心理干预策略。
2.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的坚韧品质。自我效能感是个人相信自己能在特定情境下成功的信念。在各种挑战面前,种种的正面情绪如乐观、热情等,不仅影响学生对困难情境的正确认知与判断,还会使学生拥有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真实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韧性特质。首先,要从心理上取胜,能以积极的信念直面现实,不退缩、不逃避、不放弃,学会把应对不利情境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契机,愿意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能够化整为零,将自己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在应对困境的过程中培养乐观、坚韧、勇敢等积极品质;再次,增强学生的续航能力,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团体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者虚拟的情境中提升生活技能、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最后,注重发掘榜样的感染与熏陶力量,用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
从心理韧性理论模型可以得知,学校、家庭、同伴、文化、社区等因素在个体面对压力源或挑战时是一个变量,心理韧性是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的力量对比。当学生能从学校、家庭、同伴等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帮助时,即为保护因素;当这些因素缺失或者过度时,则成为危险因素。
从模型中还可看到,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因此,逆商的培养还需要营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的有利资源进行调节及主动应对,促进自我适应与发展。
1.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逆商的培养。学校应努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呈现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和谐友爱、安全健康的良好氛围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安全、爱、归属、尊敬、权利、成就和学习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同伴好友的理解与支持等,可以缓解负性事件对学生心境的影响。
2.开放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逆商的培养。当孩子遭遇压力、挫折、困难等逆境时,首先要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与保护,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的理解与爱护是其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溺爱型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孩子,更多的是包办、代替、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身处逆境时则会像茫然无助的羔羊容易受伤;专制型父母往往控制欲太强,规定孩子一切要照着自己的剧本走,孩子遭遇逆境时常常束手无策,没有主见;而正确的方式则应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坚强地面对困境,学会独立处理与解决问题,在积极应对中找到更多的方法。最后,父母定位一定要准确,适时放手,用心倾听、安慰、鼓励与建议,化解孩子心中的疑虑、苦恼、困惑、烦忧、恐惧等,促进孩子心理韧性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3.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有利于逆商的培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学校首先要开展耐挫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重新认识困难和能力,允许犯错、接纳失败,从而使自己意志顽强、勇敢坚毅;其次,积极倡导并创造平台让学生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校外拓展训练及公益活动等有挑战性的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要多鼓励、少批评,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发现学生潜能,保持一种高期望值,如可以围绕“五育”(美德小标兵、学习小能手、劳动小模范、艺术小明星、健康小达人)开展系列主题评选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并重塑学生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逆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心理韧性重组一般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期待中的最佳状态,经逆境洗礼而奋起,个体心理功能变得更加强韧;二是个体从各种压力与困境回弹到初始的状态与水平;三是经历压力与困境后,个体心理功能并未达到韧性状态,需要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