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唱法” 与“面罩唱法” 初探

2021-12-01 12:20毛程远
歌唱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男高音歌者面罩

毛程远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类软件的兴起,各大高校名师、歌剧院资深演员等声乐专业相关从业者已经可以将自己的声乐观点及演唱视频等便捷地分享给广大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而“美声”艺术自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各方人士一直对演唱技术进行着探讨,现在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用“美声演唱”代替“美声唱法”的建议,笔者对此表示赞同。我国的“美声”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体系,对演唱技巧理念或审美层面的认知亦有一定差异,从而就产生了“声乐技术训练最好从一开始找对一个教师,长期甚至整个艺术生涯追随这位教师,这样才能系统化(或者说不容易走弯路)”的观点。反观西方“美声”界,即便是赫赫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卢契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也有阿里戈·波拉(Arigo Pola)、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等不止一位教师对其发声技术进行教学和指点。那么,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美声”歌唱中的声音技术?笔者以为,需要对“面罩”和“关闭”两个最核心且较难训练的技术进行深入探寻。

一、关闭唱法与面罩唱法的界说

“关闭”一词来源于英文“Close”名词词性的直译,实际上是“集中”或“靠拢”的意思。最早的“关闭”是指一种“掩蔽”的技术,需要对发声和形成共鸣的声门、口腔、咽腔三个重要区域进行“掩蔽”,从而达到气息冲击声带边缘振动发声,并使基音在咽腔形成共鸣,随着气流的推动进入头腔,形成头腔共鸣。这种“关闭”主要应用在演唱者(尤其是男声)的换声区和高声区,是人声从中低声区过渡到高声区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一个气息与各肌肉群协同配合的技术,以保证高音进入混声区能与中声区真声演唱状态形成相对统一,音色依然饱满、拥有良好的泛音、高音具有金属感等。

面罩唱法的“面罩”一词,在外文中被称为“Mask”或“Masque”。所谓“面罩”是源自16世纪的法国贵族舞会中人们被要求蒙着面纱参加,面纱遮住的区域即为面罩唱法中最重要的共鸣区域,故而得名。19世纪后半叶,波兰男高音雷什克提出此观点以后,逐渐被“美声”界认可。“面罩”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唱法的内涵和发声感觉。其更讲究靠前的头声共鸣所产生的泛音,声音共鸣分布在上唇以上的上颌窦、筛窦、蝶窦、额窦等面部共鸣腔室,再以额窦处将声音向外传出,形成靠前、集中、泛音柔和的声响效果。面罩唱法需要通过半打哈欠或微笑的状态打开咽腔、口腔、鼻腔,尽可能将声带共振出的基音跟随气息的推动通过上咽腔共鸣,再进入头腔的各个窦室,使得声音从高位置传出,并具有良好的泛音。面罩唱法所强调的面罩共鸣使得声音更加透亮清晰,不论中低声区还是高声区的演唱,都需要“贴住”面罩共鸣位置,保证高位置的共鸣,使音色在听觉上更加统一。

二、关闭唱法与面罩唱法的发展历程

从16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诞生歌剧艺术形式以来,“美声”歌唱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歌剧的相应演变而不断调整唱法和演唱(主要)声部的变革。19世纪初,随着对歌剧戏剧性的要求和男高音受欢迎程度的极大提高,迫切需要歌者扩展音域、强化声音穿透力。19世纪30年代,法国男高音杜普雷(Gilbert Duprez,1806——1896)正式提出了“关闭唱法”的概念,并著有《歌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掩蔽的胸声”原则,而后逐渐替代了“阉人唱法”,经过一系列改进,能够为换声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波兰男高音雷什克(Jean de Reszke,1850——1925)为代表的歌者提出了“面罩唱法”的概念。实际上,面罩唱法通过意大利歌唱家们的不断完善、发展后流传开来,并且也为歌者提供了更多演唱技法的选择。尤其是男高音在运用上述两种唱法之后,能够更好地满足演唱当时歌剧作品的声音要求。面罩唱法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但直到1981年意大利歌唱家吉诺·贝基(Gino Bechi)来国内讲学时强调了“面罩唱法”,国内声乐界才真正开始重视对面罩唱法的研究。

三、剖析关闭唱法

究竟该如何学习“关闭唱法”,笔者认为,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首先要调整的是歌者对气息的运用。在进行“两头吸气”的呼吸状态下保持胸口“垂直向下叹气”,这需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加入腰腹肌肉群的运动,使得气息吸入后在腰腹部形成类似气囊的储存区,此时腰腹部须维持一种动态平衡。依据个人的经验和理解,笔者将此时的腰腹部比喻成瑜伽球。在演唱时,不仅需要胸部、背部的肌群向下压迫横膈肌,同时也要求下腹部、臀部等肌群形成一个向上托的力,达到腰腹部储气区域的平衡。而在呼气的同时加强下腹部、腰部托起的力量并能够形成一个较强的气柱到达声门,通过“打开”胸腔、咽腔管道,形成共鸣。胸口“叹气”的状态也是为了形成与向上托起力量的对抗,保证储气区的深度和稳定。

在达成气息的合理把控之后,又该如何调节咽喉等各类肌群才能科学地进行真假声的过渡,以掌握“关闭唱法”呢?在我国的“美声”教学中,以沈湘先生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们认为要采用“o、u”“关闭”的方法,即通过母音的混合进行真假混声的过渡。反观如杜普雷等强调“关闭唱法”的西方歌唱家,在谈到唱法时,只提到“唱轻声”。《歌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换声区的方法是,将换声之前的两个音尽量逐渐唱得轻下来,待渡过换声区后,再加强气息的力度而将声音唱得结实、圆润。①通过现代声学和声乐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所谓“轻声”实际上是要求歌者做到声带靠拢进而收缩声门,促使声带边缘部分偏振,形成假声。通过缩小喉腔与咽腔结合处,控制喉腔成为独立的共鸣腔体,使得喉腔共振达到美国声学界提出的2600——3200赫兹的高音共振峰。同时,还需要调节咽腔的“打开”状态,上咽腔尽量收窄达到咽部共鸣的集中,并且带有准确的方向,这个声音方向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头腔或者说“高位置”。

通过现代研究来看,我们发现沈湘先生所说的“o、u”“关闭”的方法与“轻声唱”是具有一致性的,通过“o、u”“关闭”使声音变轻、音色变暗,进入假声的状态。同时,在发宽母音时,咽腔上下“打开”,喉元(母)音不够集中,通过“o、u”这样的母音调节,实际上还是在调整咽腔大小。通过“窄母音宽唱,宽母音窄唱”来调节咽腔上部的形状,达到“集中成点状”咽腔共鸣,产生的共鸣音传至上腭中间和鼻窦腔再次形成集中共鸣,产生头声。采用“o、u”“关闭”等各类更能直观感受到音色如何变暗、变集中的说法是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里进行声乐教学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段,即使到今天,这样的说法依然受用。在学习关闭唱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懂得技术上的肌肉运动方法,还需要联系实践,不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才能较好地掌握“关闭”技术。

四、剖析面罩唱法

如何才能学好“面罩唱法”?借用吉诺·贝基的话来阐述面罩唱法的技术要领,即“一是打开喉咙,打哈欠;二是微笑着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这两点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面罩的共鸣位置,找到振感区域。微笑是为了抬起笑肌,帮助上颌窦形成共鸣。当然,声音还要更充分地进入头腔,使得振感区域在额窦及眉骨上沿的整个部分,这就需要多个歌唱技术动作协同运作。首要依然是强大的气息支持,气息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但要掌握面罩唱法,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面罩”的位置和共鸣感。这种感觉的寻找需要借用鼻腔吸气的状态,尤其是进入换声区和高声区时,鼻腔吸气的状态随音高的升高而逐步加强,这并非一个真实的进气,更多的是头脑中的臆想,用意识带动身体肌肉的运动和气息、腔体的控制,鼻腔进气的动态充分调动鼻窦腔的共鸣空间,牵引整个头腔的共鸣。即,沈湘先生提及的“吸着唱”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寻找面罩共鸣有巨大帮助。在这一点上,听起来与关闭唱法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追求高质量的头声共鸣,但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分歧。关闭唱法同时提出要“贴着咽壁”,需要歌者通过进一步想象,引导声音走向头部的后上方进行翻转,从而进入头腔。面罩唱法则通过抬起笑肌并辅以鼻腔进气的状态来指引咽腔内形成的共鸣音进入头腔,保证口腔在不过分打开也不过于缩小的情况下,声音顺着软腭、配合横膈膜的气息支持提供强有力的气体压力,直接到达面罩共鸣位置。

在学习面罩唱法时,有的教师会提出抬起软腭和悬雍垂的方法,但笔者就此问题与本人研究生导师、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教授和另一位男中音歌唱家贺磊明教授进行了讨论,再加上个人演唱实践,我们一致认为悬雍垂应当是自然下放的。这或许给我们学习面罩唱法一些提示:不要过分考虑后通道的“打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面罩共振和说话时的咬字位置,使得声音足够自然、通透、靠前。

至此,我们发现在面罩唱法的运用原理和演唱要领方面,没有关闭唱法中的“混合元音”的过渡方法,而采取更直接的头腔进入。所以,从听者的听觉效果来看,面罩唱法的声音位置更靠前,整体的头声效果更明亮,歌者对于头腔共振感也更强烈。当然,面罩唱法还需要许多其他歌唱机理的共同配合,如吉诺·贝基所强调的“声音要坐在气上,像人坐在椅子上”,对横膈膜的气息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等等。此外,掌握面罩唱法同样对歌者身体协同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进行训练和声音审美的引导。

结 语

不论是“关闭唱法”,还是“面罩唱法”,都有其科学性和专业价值。二者既存在声音审美和身体控制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同时也具有个性特征。本文从演唱技法角度分析了“美声学派”中的“关闭唱法”和“面罩唱法”的概念、发展及歌唱原理,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还更需要多结合歌曲风格和咬字规律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中国的歌唱艺术正在迅速发展,大众对声乐的审美认知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各类学术期刊依然鲜有对“美声”演唱技法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文章,多数教师仍在沿用讲究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本文也是斗胆对唱法问题进行粗浅阐释,以期通过理论指导更好地联系实际,对歌唱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 释

①李海洋《“关闭”“面罩”唱法在抒情男高音演唱中的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男高音歌者面罩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LED 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歌者
全能的男高音——怀念尼科莱·盖达
金声玉振迎丁酉——听《辉煌:上海三大男高音音乐会》
裸露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