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健康教育三字经

2021-12-01 12:25孙正军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期
关键词:餐桌课程生活

□孙正军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自然离不开在吃、穿、玩上用意。对此,大多数人特别是教育者会持有偏见,认为讲究吃、穿、玩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会玩物丧志。他们看到在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吃的看广告,穿的看牌子,玩的看流行”的奇怪现象。当然,也有专家指出,吃、穿、玩存在的三大误区,最易“伤”到孩子。

吃、穿、玩看似跟孩子的学业乃至“前途”无关,事实上,在生活方面,三者恰恰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就教育而言,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需要家校联手,从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角度加强吃、穿、玩的教育,开好吃、穿、玩课程,让孩子吃得可口有营养,穿着得体有品位,玩得快乐有意义。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孩子生存能力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只有让孩子充分吸收,才有助其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一、吃的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过一个健康公式:健康 (100%)=遗传 (15%)+环境 (17%)+医疗 (8%)+生活方式 (60%)。从中不难看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这个研究成果也与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高度相合。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真正把吃当作一回事,也缺乏科学的饮食知识,只有吃饱或者自认为的“吃好”,抓住聚餐机会胡吃海塞,动物蛋白等严重超标,“不会吃”的现象很普遍,虽然倡导光盘行动,可在餐馆的浪费仍然很严重,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吃的文化以及餐桌礼仪教育了。学校安全课程中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也很少,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饮食教育以及文明的餐桌礼仪培养。

学校要开设食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吃的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安全、食物美学、儿童烹饪、餐桌礼仪等课程。通过对学生饮食相关过程的综合性教育,培养中小学生选择健康食物、独立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

《礼记》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基本教养。[1]食育,是最贴近生活的教育,从如何选择食材开始,然后是烹饪,到如何搭配才能做到营养的均衡、荤素的合理、食物的悦目等,通过做饭这一日常的家务劳动,就能培养学生保持健康的能力,以及自理的能力、感恩父母的能力等。每个家庭都应该积极参与“饮食课程”,利用三餐时间,家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与孩子共同学习饮食文化,感恩生活的赐予。如此一来,厨房教室、餐桌课桌、食物教材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综合能力提升等。

餐桌虽小,但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能体现一个家庭的教养。家长要从小就培养孩子文明的“吃相”,教给孩子餐桌礼仪,并以身作则。良好的餐桌礼仪是其他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食育既关乎一个人的健康,也关乎一个家庭的希望,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二、穿的教育

穿衣打扮是每个孩子从小就会接触的生活问题。谁都希望自己干净漂亮,但是有些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打扮,于是机械模仿,把自己打扮成大人或者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模样,也有学生向社会上的“时尚”青年学习穿着,看上去挺别扭,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学校在着装上,要对他们进行引导:着装不要追求高档时髦,首先应是得体,即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着装整洁、朴素,给人朴素自然、美观大方的感觉。其次是搭配,着装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体型、肤色、气质等,外在的服装要和自己内在的气质等相搭配,通过着装,彰显个人的性格气质和风格,不要一味模仿他人,在一定形象美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穿着的品位。

学校要开设穿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穿戴。课程除去引导孩子如何穿出美来之外,还应该包含服饰文化及其由来,服装的面料选择和制作流程及工艺,并由此延伸出来的环保问题等。通过课程的开设,给学生一个有关“着装”的立体场。家校联手,做好日常着装必修课,教会孩子每日穿戴要认真,体验衣物背后的劳动艰辛,感受其文化意蕴,探究其更多功能。养成对衣物的珍惜、对劳动的尊重、对文化的认同的好习惯,让自己成长成一个有尊严、有态度、懂感恩、有品位的人。

“穿育”第一点是健康和安全。什么面料的衣物穿着会更安全。这里的安全包含两重意思,一是来自衣物质地、颜色、款式本身对人体的安全;二是衣物质地、颜色、款式规避来自周围环境如交通等造成的风险。“穿育”第二点是环境保护。这种环境,既有穿着清爽的意思,更有衣物洗涤、生命周期等给自然界带来的影响。只有深入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才会养成真正的环保意识。“穿育”第三点“社会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比如,西装和中山装、正装和休闲服、旗袍和唐装等,有哪些差异?不同场合着装有哪些要求? 不同质地、款式、颜色的衣服,又会传递出什么信息?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着装有何特点? 不同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下,服饰文化发展交融的进程有何特点等。[2]

“人靠衣裳马靠鞍”,很多时候,如何通过衣服来展示自我,通过不同的着装展示不同场合的自己,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是“穿育”主战场的作用,教给孩子穿衣的知识,帮助孩子养成购买、保养及储藏衣服的良好习惯;父母服装的款式、质地,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服装文化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着孩子。在家庭这个实践场中,不仅要教会孩子自己穿戴衣服等基本生存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对孩子服装文化、价值观的熏陶。

三、玩的教育

中国大多数家庭衡量孩子进步的标准,是他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愿意主动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多数家长认为“玩”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害怕独处,不爱运动,因为找不到健康的娱乐方式和减压方式,就一味沉迷网络,在虚幻的世界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老师、家长们却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了,空余时间不是发呆,就是看漫画小说,更多时间则是宅在家里抱着IPAD 或手机。然而,导致这个结局的原因,估计家长们都忽略了——从小没有培养孩子会玩的好习惯。

学习不仅仅是智力的事情,而是智力和情绪共同作用的事情,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果一个学生长期生活在高压、单一的学习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话,他的认知、交际和思维等能力都会被限制,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等出现其他如厌学、逃学或者心理孤僻等严重行为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家长不应一味压抑孩子玩的欲望,而应该让他们适当地玩、科学地玩,让玩发展成为独特的教育方式。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教育家的有关研究表明,玩耍使孩子的大脑敏锐度显著增加,特别容易接受渗透在玩中的知识,促进智力的发育,相比其他的教育方式,玩育的效果事半功倍。[3]因此,现代学校教育需要有“玩育”,实施“玩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孩子“玩商”的发展。

学校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落实国家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形成“玩育”课程体系,让玩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落地生根,通过研发活动探究、游戏比赛、消失的游戏等系列课程,引导玩出智慧、玩出文明、玩出活泼勇敢、玩出健康快乐和全面发展,让学生拥有快乐健康的学习时光。[4]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对孩子加以引导,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满创意的动手能力,富有个性的见解看法,严谨科学的探究精神,辩证发散的思维品质……帮助孩子丰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人生“玩”位。

学校是孩子寻找伙伴的地方,学校要给孩子创设玩的空间,还给孩子玩的权利,通过玩可以认识更多的同伴,在交流中玩,在玩中交流,在彼此敞开心扉的交流中,孩子们释放了心情,锻炼了交际能力。

让孩子通过玩各种益智游戏,起到智力开发、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借助团队游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明白1+1>2 的道理,让孩子们懂得团队所拥有的效率以及最终获得的结果都是单人无法比拟的。

鼓励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在研学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同的思维和个性在碰撞中得到融合,既开阔了眼界,又能长了见识。只有内心激动,才会激励学习。而玩耍、激情和信念,则是激动的三个泉源。在三者中,玩耍最重要,因为玩耍让人探索并着迷,从而产生激情,最终转化为更深层的信念。[5]

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把论证假设、创意设计、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玩出创意、玩出自理、玩出沟通、玩出思维、玩出生活。通过玩,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源泉。

用更加高远的视野,不难发现,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在告诉我们,吃、穿、玩等生活内容,应该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之中,并透过这些日常生活,挖掘其内在的文化教育内涵,并借此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主动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餐桌课程生活
色彩缤纷的腊月餐桌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来点“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