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 朱静怡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式各样的线上教学走进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学生家庭。随着国内的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存在形态,以及过去家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寻求到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样态。
我们地处江南发达地区,但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班里的学生86.4%是随迁子女。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基本上只能解决孩子的衣食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关心较少。在疫情之前,所谓家校合作,往往就是家长配合班主任老师工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几乎没有家长会主动来询问老师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所谓的家庭教育基本没有,只有教师的单边努力,家校合作基本上不存在。
“我爸妈要上班。”这是我们班的孩子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确实——家长们平时在工厂里三班倒,周末也要加班,他们很忙。所以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的。我校的某些家长已然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其余一概不知、一律不管。但他们忽略了家庭才是教育的原发地,学校只是学习的一个场所而已。缺失了家庭教育的孩子,怎能安然长大。
乡村学校,家里孩子往往不止一个,家长事务繁忙,有时顾得上这一头,就顾不上那一头,这也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同时家长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中,自己早已身心劳累,还要应对两三个孩子的日常起居,生活以外的事情往往无力顾及。因此,让他们教育孩子,观察孩子细节之处,发现苗头倾向问题,简直是奢望。
最关键的问题,是乡村学校学生的家长大多学识水平有限,他们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业,即便部分家长有一定的学识,但要应对目前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不去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日常活动,更遑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家校合作,他们有心无力。
疫情,仿佛给所有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停课不停学,卧室就变成了教室,家长也不得不身兼一部分的教师职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短板一下子就显露了出来,疫情考验了我们的教育生态与教育关系。如今,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孩子们早已重回课堂。经过疫情冲击之后的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合作就成了我们研究的新议题。
疫情期间,太仓市开展了“红色在线”网络线上直播教学,本人也有幸参与其中。授课教师、听课教师与任课教师这三重身份使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给予了我全新的教学体验。
家长也是如此。课堂教学对于他们而言是如此遥远的回忆,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学生的样子。有了疫情期间“陪太子读书”的经历,家长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很多原本被忽略的细节,部分家长也逐渐能找老师“聊一聊”了。基于这样的经验,我们是否可以每个学期安排一至两次课堂展示活动呢?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观察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关注孩子在真实课堂中的表现,真正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疫情中,我们发现那些平时乐于探究、喜欢提问(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因为在家学习受到太大影响。反而那些平时乖巧、事事要征得老师点头的“好孩子”,学习成绩大受影响。这使得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是否应该在课堂上多一些“留白”,给孩子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课堂上遇到了困难,我是否应该立刻去帮助他们?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会不会更适合孩子?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应该是方法上的指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基于这种自我反思,我又开始思考:在家校沟通方面,我们也应该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家长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家长知道了家庭教育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教导孩子,从而与学校里的老师劲往一处使,形成教育的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激起了我们潜在的危机意识。教育绝对不是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行的。家长必须明白: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它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形成一股稳定的合力。教育的场所也绝不仅限于学校,疫情中推广的这种线上线下共同推进的教育模式,迟早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我们乡村学校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我们更要心存危机意识,家校共同努力,促使孩子更好地发展。当然,这种危机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中,更是体现在生活中。所以,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就要找到“居安”与“思危”之间的平衡点,使得这种危机意识转化为恰到好处的学习动力。
面对教育关系新生态的变革,我们首先要找到行动的方向,那就是推动实现教育责任众筹。学生的成长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努力。每一个社会人都应主动承担教育责任众筹的参与者职责,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公共关系、健康的教育生态,从而推动教育健康、稳定发展。
以家校关系为例,疫情之前,我们更多地将家长定位于“配合”的角色。而疫情之中,家长显然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职责,这种教育责任的转移,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疫情中期,我不时能收到家长崩溃的留言:“老师,什么时候能开学?我们实在管不了。”但到了疫情后期,随着学生的状态逐步进入正轨,家长们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教育方法,“家庭学校”这一疫情期间特殊的教育形态逐步走向和谐。
分工协作,落实家校不同的教育职责,众筹共担教育责任,促进家校关系和谐生长,最终共同协作发展,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毕竟,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借助各种通信工具和各大平台展开教育,督促引导家长关注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发挥好家长的积极性,避免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教,爷爷奶奶代为管教以及父母盲目发挥这些情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我们只有依靠分工协作,家校合力,最大限度落实好自己的教育职责,才能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氛围。
农村学校的家长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学识水平较低,平时工作比较忙。与他们对话时要放低姿态,语言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在和谐的氛围下,给出合理化建议。
教师要理解农村学校家长的各种实际困难,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有耐心,悉心指导。遇到相对复杂的情况时,一定要耐心、仔细地讲明,切不可急功近利,不切实际。
家校合作是教师与家长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沟通,所以家校合作一定要控制好节奏,把准方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切的要求,而不是纯粹地给家长“布置任务”。
学生既是家校合作的桥梁,也是家校合作的指向目标。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的桥梁作用,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效地进行家校沟通。
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应当直接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家长沟通时针对的是事件而不是学生本人,“一针见血”点出问题可以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
作为教育者,我深知教育大计任重而道远,但我也相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我们在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绝不能使教育成为一座孤岛,而应用一棵树的力量去撼动周围的树,使这片繁密的森林更加壮观。后疫情时代,作为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更深知情况之复杂艰难,所以在家校合作、共担教育职责时,我们必须发挥指导作用,努力发掘家长力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争取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