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素英 张荣艳(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2018年1月30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要“养成职业判断能力,提升专业水准,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进行恰当分析,为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建议”。要达到这一专业能力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指“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1]。
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普遍存在“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象,学生普遍有“思辨缺席症”。而我国目前财务会计人才结构面临着财务会计人员过剩、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因此,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刻不容缓。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故本文依托实践性教学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校内单项实训模块开设会计认知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分析实训等课程。在会计认知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方法、程序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思考会计政策制定的逻辑、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在财务管理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分析实训等课程教学中,通过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辩论,引导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预测企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财务数据背后的利益关系,为企业的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校内综合实训课程模块开设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经管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这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训教学软件,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创立、日常运转过程,熟悉财务的基本流程和企业中不同角色的职责,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
创新实践模块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2],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发创新的潜能。例如在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完成商业计划书的撰写[3]。调研、查找资料、确定目标用户群、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及行业痛点、确定产品及服务、剖析市场潜力、财务预测及风险分析等环节都需要学生充分运用学习和生活中积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社会视域等,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立论、推理、论证、质疑、创新、综合等技能,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校外实习模块涵盖了学年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导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鼓励学生勤于动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包括合作开发横向课题、合作编写案例、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及顶岗实习、邀请企业资深的财务专家到校内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及指导学生实训等。学生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务问题。学生通过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及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实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就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探讨,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并要求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思,形成实习报告和实习反思,鼓励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参与编写案例,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反思等思辨能力。此外,可以邀请企业资深的财务专家到校内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及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对实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挖掘、剖析、讨论、评价,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评价反思的能力。
内容依托式教学最初是指依托主题或学科内容达到语言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此可以衍生为将思辨能力培养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增长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提高[4]。教师在讲授实践课程内容时,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科学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实践能力,提升思辨能力。例如在财务管理实训教学中讲到股利分配内容时,可以引入格力电器股利分配的案例,并让学生讨论:(1)格力电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考虑哪些因素?(2)格力电器为何采取高股利政策?(3)格力电器的股利政策对公司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有何影响?学生在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缜密思考、理性分析、综合评价,使得学生对股利政策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无形中训练了判断、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
会计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长期采用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慢慢丧失了思辨的能力。因此,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校内单项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模块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和演示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讨论、辩论、小组演示、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独立思考、自由发言、协作探索的课堂氛围。创新实践模块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注重过程指导,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求解问题。校外实习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块可以采用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习作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5]。
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目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考核方式存在考核形式单一、内容浅易、标准模糊等问题,没有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教师应该搭建一个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元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丰富考查的形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明确评价的标准。对校内单项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练习分数、课堂讨论及辩论分数、小组演示分数、案例分析报告分数等,占总成绩的比例为5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为50%。其中出勤率和课堂练习分数由实训教学软件自动统计,课堂讨论及辩论分数、小组演示分数、案例分析报告分数50%可由各小组相互评分,另外的50%由教师打分。创新实践模块的考核主要针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应该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及论文质量相应给分,评阅老师、答辩老师打分除了关注论文质量,还应该在答辩环节围绕论文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思辨性的见解。校外实习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块考核中,指导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出勤率、周记的提交情况、实习报告及实习反思的撰写情况、考核表的内容相应给分,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设定思辨的高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会计学专业各个实践性教学模块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路,并探讨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以期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