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以西汉为例

2021-12-01 02:18刘子琪
关键词:民族融合和亲联姻

刘子琪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开创的和亲政策就是一种解决边境危机问题的政策,同时也是民族之间交流和交往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它对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自此之后,经过历朝历代长期发展演化,形成和亲文化。和亲文化“对各个民族具有一定的联结和黏合功能”,(1)崔明德:《论和亲文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2期。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成为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和亲历史文化的脉络

(一)西汉的和亲

西汉时期和亲模式可以涵盖之后各朝代的和亲形式与和亲性质,尤其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西汉和亲政策之小来见和亲历史文化之大,犹能彰显和亲文化的历史意义。

整个西汉的和亲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首先,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40年)匈强汉弱。“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2)《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第4册,第1127页。匈奴则国力强盛,不断地侵犯和骚扰汉朝。汉高祖刘邦只能被动地选择和亲来避免战争、维护边疆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和亲的方式作为一种对外政策来化解民族冲突。其次,西汉中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逐渐进入“漠南无王庭”的西汉王朝鼎盛时期。此时和亲政策发生了转变,汉武帝崇武绝亲,不再与匈奴联姻。最后,西汉末期(公元前87年—公元前23年)汉强匈弱。处于劣势的匈奴主动向西汉求和,西汉王朝由原来的“被动式”和亲转变为主动和亲,从而进入一种双赢的状态。

西汉和亲经历了“被和亲”“绝和亲”“要和亲”三个阶段。因不同阶段和亲的目的、性质、方式不同,所以,每位和亲公主的使命也各不相同。据崔明德教授在其中国古代和亲简表(3)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页。中的统计,西汉和亲共16次,但在历史上能留下一笔的却寥寥无几,有详细记载的和亲公主仅有三位——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与王昭君。汉武帝时期遣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其目的是拉拢、维系乌孙等各西域小国与西汉的友好关系,建立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而到西汉后期,汉朝与匈奴已经达成和解,王昭君出使西域的政治使命不同于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其和亲是为了巩固汉朝与匈奴的和谐稳定关系。西汉的和亲政策虽然是一种稳定边疆的政治联姻,但在一嫁一娶的过程中,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能促成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

(二)西汉之后的和亲

西汉作为和亲文化的开端,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典范意义,不仅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稳定边疆的方法,而且提供了一个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西汉之后的中原王朝对和亲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唐朝和清朝则更具有代表性。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把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藏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成为维系两个民族和平与稳定的纽带。

清王朝的“定向联姻”,即“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满蒙联姻,保持了三个世纪之久。这种联姻总共586次,其中和亲蒙古的公主、宗女多达300余名。乾隆皇帝曾对满蒙联姻大加赞扬:“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4)张穆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为了更好地治理蒙古地区,清朝历任皇帝均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政治联姻,以通婚的形式笼络蒙古贵族。”(5)崔明德、崔鹏飞:《乾隆帝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正是因为这种以和亲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姻制度,清王朝对边疆蒙古地区的治理才能更加有效果,让边疆更加坚不可摧。可见,清王朝的和亲形式更好地诠释了和亲文化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二、和亲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和亲对民族融合具有推动作用,更确切地说,在和亲的过程中能够加快实现民族融合。实现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且较为复杂的过程,所以通过一次和亲是不可能实现民族融合的,并且仅仅通过和亲文化来实现民族融合也是不现实的,必须要经过多次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民族的一些特性将逐渐消亡,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被认同的民族文化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融合。那么,整个和亲历史文化对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什么呢?其作用就是提供强大的助力。和亲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汉族统治者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了免于战争而采取的政治策略,也对推动民族融合、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作用

西汉时期开创的和亲政策,为实现民族融合提供了可能性。首先,中国古代因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交往、信息的传递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像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通过交通与通讯技术,就可以打破人类之间交往的时空界限。所以,西汉时期开创的和亲政策,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了一个契机,打开了一扇门。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而促进双方的发展,这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比一般经济、贸易上的往来要更加直接和有效。

其次,和亲为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机会。和亲公主不仅身负政治使命,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西汉时期的和亲属于单向联姻,即从汉朝派遣公主到民族地区和亲。被选为和亲的人一般是公主或宗室女,她们是文化层次较高、比较出色的女子;有时是宫女,但也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属于品行良好的女子。总的看,中原王朝的文明程度要比边疆民族高。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向文明程度低的民族输送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让边疆地区也能展现出一幅中原汉文化的景象。

最后,将中原王朝的血脉扎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是每一位和亲公主所要肩负的使命。随着和亲频率、次数的增多,逐渐形成以中原王朝作为联结点的三大“和亲文化圈”,即“北方和亲文化圈”“西北和亲文化圈”“西南和亲文化圈”。“在每个‘和亲文化圈’内,不同时期的和亲文化会有部分重叠或者完全重叠之处,形成逐层积累的‘和亲文化层’。”(6)崔明德:《论和亲文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2期。长此以往,边疆少数民族的血脉中将被植入中原文化的基因,逐渐被中原王朝文化所同化,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方面的统一,从根本上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二)西汉和亲政策对后来的影响

自从西汉打开和亲大门之后,虽然和亲政策有其暂时性和不平等性,但它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却行之有效,所以被长期坚持。除了明朝坚决不和亲以外,其他朝代的统治者大都纷纷效仿西汉的和亲政策。尤其是唐朝和清朝,唐朝把和亲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清朝则把和亲文化发展到极致,变成一种联姻制度,并与蒙古双向通婚。这是由于地处中原的王朝想借助和亲的方式来笼络边疆的少数民族,让其帮助中原王朝维护边疆的稳定,以此来巩固疆土和政权。和亲同时也是一种解决战争和民族矛盾的政治策略。但随着和亲文化的发展和演化,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以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统治者,通过和亲将中原文化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入到边疆少数民族之中。这是一种自然融合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接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过程。唐朝几乎把边疆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如吐谷浑、吐蕃、契丹、奚、回纥、南诏等)都发展成联姻对象。以中原为主体与多个民族(部落)长期和亲后,民族之间的共性就会逐渐增多,使落后的边疆民族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逐渐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

三、和亲文化对当代的启示

在西汉之后,和亲政策被历朝历代所借鉴,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和亲文化对我国当代民族工作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中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治理和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着各民族的自身利益,也关乎着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做好民族工作,即解决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这与中国古代和亲文化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不谋而合。因此,深入挖掘和亲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为新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

从微观方面来看,必须学习和亲文化中的怀柔政策。纵观历史,凡是采取暴力性战争、冷战、冷暴力等作为解决冲突的方法,皆不能全身而退,并且后遗症很大。因为暴力性战争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比于暴力性战争以及杀伤力较大的手段,怀柔政策实施起来更加有效。我们可以借鉴西汉末期的和亲政策,和亲用以柔克刚的方式解决问题,作用更加持久,也没有那么多后遗症。由此可见,面对我国民族的问题时,我们必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摒弃歧视的心态,反对暴力解决问题,各民族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前提下,积极乐观地沟通交流。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因此,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应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7)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8页。

从宏观方面来看,必须学习和亲文化中的“润物细无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样,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需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融合过程,而非同化过程。这就要求有一个载体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彼此相互影响,推动融合的进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一带一路”恰好可以作为这一载体。“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参考借鉴和亲文化,因为两者都蕴含了友谊、和平、尊重、包容、互信、共赢、发展等内涵,所以和亲文化的历史经验能够助力“一带一路”向前推进,从而实现世界各国之间更深入的交往交流。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和亲联姻
村村播下“高校”种 层层力推“联姻”招——山西平定县乡村振兴“联姻高校”效果好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邓国精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和实验联姻、显压轴本色
普通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产物
元代科举中实行民族倾斜政策的原因分析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