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军
(广州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首个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该提法对于广州市这类一线城市的乡村振兴工作有着显著的指引作用。作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农村政策法规的教学应当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战略,其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适当调整。同时,2020年5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关系城乡百姓生活的一件大事,也为农村社区的政策法规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
2020年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就广州市而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6.19%,相较于2010年“六人普”时的83.78%提升了2.41个百分点,已经超过公认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水平(80%)。我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变革的诉求,首先,城镇化不仅是身份、户籍的变化,更是村民的意识理念、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村民观念、意识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教育,其中,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对于提升新市民(原村民)的法治理念、安全意识以及政策解读水平等有着几乎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村民关注的焦点和问题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随之调整,比如,在广州市有很多村农用地日渐减少,农民们大多不再种地,改建房屋和厂房用于租赁,不少旧版的农村政策法规课程重点讲授的农村技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内容在广州市这类城市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新的《民法典》新增的内容倒是有介绍给新市民(原村民)的必要性。
广州开放大学的农村政策法规课程是“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中行政管理专业(基层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教学对象是村两委的现任干部和储备干部。2021年发布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围绕文件精神,农村政策法规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构建基于网络、适应成人在职学员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实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标准的一门骨干课程。
对于政策类与法规类课程而言,灌输式教学是必须的,而且也是一种能够快速、准确传递课程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我国政策与法规教育过度依赖灌输式教学:目前,我国政策与法规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显性方式进行,方式较为单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现象。[1]就广州开放大学村官班农村政策法规课程教学而言,是以教师讲授,学员听课为基本模式,学员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于惠农政策,特别是疫情期间主要采用的是小云易联的网络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对学员的学习情况掌控不足,师生间的互动自然更少了。课程也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讨论,其实学员的积极性不高,除非涉及的话题是关于宅基地、计划生育等少数几个主题。农村政策法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但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开展的让学员有直观感性认识的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活动不多。
笔者查阅资料找到了十几种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的教材,发现无一涉及到国家安全教育。但是,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使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比如,2019年,在外国势力干预下,持续升级的暴乱一步步将以“民主、文明、自由”著称的香港拖向危险的深渊;近年来,美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打压我国科技企业等。严峻的国际形势使得国家安全教育有了现实的紧迫性。
从研究文献来看,我国政策法规类课程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在校的青少年,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受众严重被忽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重视青少年的政策与法规教育是必须的,所以,我国政策与法规教育主要在大学、高职、中学里进行。在中国知网输入“政策法规教育”的关键词,出现的相关论文和报道基本都是关于在校青少年学生政策与法规教育的,输入“农村政策法规”关键词,几乎找不到相关论文。笔者在看完下载的近70篇论文或报道后发现,只有三篇论文是关于农村社区政策与法规教育的,比如,张艳敏的《案例教学法在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的适用研究》(2019),农村社区教育的受众被忽视的情况可见一斑。研究农村政策法规课程思政的论文在中国知网显示为空白。
1.2015年7月1日,我国新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要求要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中。
新的《国家安全法》确定每年4月15日为国家安全教育日,明确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的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2.非法宗教活动对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造成巨大冲击凸显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宗教本身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现象。但由于一些地方宗教管理工作过分宽松,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农村成为非法宗教、迷信活动的重灾区,形形色色的邪教组织也不断的在农村滋生蔓延,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全能神”等邪教活动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严重危害部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农村宗教治理纳入乡村治理这一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提出要 “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今年的《意见》也提出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3.在广东省农村社区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其特殊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影视剧、流行音乐、西式消费等途径输入中国,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认同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广东省毗邻香港、澳门,且同属粤语地方语系,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群众收看香港新闻、娱乐节目较多,对香港西式价值观的认同度无疑比内地高,在广东省农村社区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更具紧迫性。同时,岭南传统文化比较重商,加之村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政治敏感度不强。笔者与广州开放大学2018级、2019级村官班同学开展座谈会,调研政策与法规教育情况时发现,这些现任的村干部或储备干部,虽然对国家安全有一些认识,但缺乏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和外延的系统理解,普遍认为国家安全离他们工作、生活较远。广州开放大学村官班的学员毕业后都是广州市农村社区基层工作的骨干,这使笔者思考是不是应当在农村社区中加大国家安全教育的力度。
4.网络环境中的一些负面行为及其效应对农村社区国家安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和扩音器,这也无可避免的为那些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丑化我国国体和政体、贬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法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2]比如,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等原因,多次对新冠病毒来源进行了毫无根据的猜测或造谣,不少人还转发了这些猜测和谣言。来自网络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可能在无形中消解我们国家安全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这不但是农村社区教育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政策法规教育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并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政策与法规教育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4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
课堂教学(包括面授课、直播课)是传承知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首先,要搞好课堂教学需要精选教学主题,精心构思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每堂课都精彩。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内容很丰富,所有内容都要讲到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例如,我国从2004年开始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在讲课的时候要有取舍,重点讲授近几年一号文件的精神以及贯穿于文件始终的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等关键问题。其次,通过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以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考虑到农村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村民(或新市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教学理论内容占比例过大的话,政策与法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自2012年开始任教村官班,这些现任村官(或村储备干部)学员属于农村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相对都比较高,但不少人都有所谓的“学习恐惧症”,特别是讲授理论知识时,往往精神不集中,同时害怕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测评和考试。在与村官班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几乎每届学员都提出“少些理论,多些案例,特别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案例”。因此,建议面授课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尽量减少纯理论的教学讲解内容,纯理论的教学部分最好不超过全部教学内容的20%。最后,教师的语言表达以及师生互动非常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老师讲的很有激情,PPT课件也不错,但很多学员表示没有听懂,原因可能是老师讲的速度太快或者普通话不标准。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否则学生听不懂,那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还是比较繁重的,每逢遇到村里有重要事务的时候,比如换届、征兵等,学员面授课请假缺课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这两年的疫情期间,处于防控一线的村干部责任重大,工作加班加点、日夜无休,如何让这部分学员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到知识,录制微视频,开展线上教学是必须选项。介绍微课、微视频录制的论文很多了,这里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视频录制不求精美,但求简便易行,尽量减少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很快,比如,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的“干货”很多,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文件精神尽快传递给学员,制作精良的画面和PPT能够为视频加分,但由于制作成本较高,严重依赖教育技术,反倒不如采用小鱼易联等直播模式更具有实效性和持续性。二是重视音频制作。我们在录制5分钟到15分钟一段的微视频后,建议同时转化为音频,或者制作相应的音频资源。制作音频资源很有价值,比如,音频资源所占存储空间不大,适合学员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而无须考虑流量的问题;笔者发现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保留着听广播的习惯,音频资源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对于资源制作者而言,可以将精力集中放在语言表述和教案准备方面。
目前,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党员、干部培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教学外的第二课堂。笔者2019年曾到苏州市乡村振兴学堂实地调研过,发现苏州市乡村振兴学堂自身特色鲜明,学堂的教室就很接地气,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首先,精选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临湖镇党委副书记、苏州市乡村振兴学堂负责人徐建军说,学堂的课程不光有理论教学,还有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式教学、音像教学等,围绕“五大振兴”确定5个课程模块,开发现场教学点20个,特色课程50余门,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苏州特色的培训课程。其次,“因地制宜”、“外引内育”打造师资队伍。围绕专家学者、农村发展带头人、现场讲解教员等“三大师资”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学堂师资库。[4]
在进行农村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借鉴:1.结合农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体验教学、现场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教学需要建好教学实践基地,需要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有推广性的要求,建设一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实践基地,广州开放大学现有很多教学实践基地,比如,下围村基层治理示范基地、淘宝村大源村等,目前要做的就是资源整合的问题;另一方面,优化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流程,把“教、学、思”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的教学模式。
2.让优秀村官毕业生参与实践教学,打造接地气的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师资队伍。除邀请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外,重视从村官班中选拔、培育熟悉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学员,同时在本村、本社区中有一定威望或能够起到带头人作用的学员,将其纳入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兼职教师队伍中来。根据广州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的统计,广州开放大学村官班从2012年秋开始招生,截至2020年底,已经为广州市培养农村基层(储备)干部一万余人,其中,很多学员都是村、镇的工作骨干,近年来,有832名学员成为新任村书记,500多名学员成为各级人大代表。这些实践教师如果能现身说法,参与到村官班课程教学(不仅局限于农村政策法规课程)中来,可以有效增强学员学习的融入感、参与感、真实感,而且是对广州市乡村振兴、开放大学未来发展都很有益的一件事。
“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双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坚持一个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标准。农村政策法规课程作为“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当深挖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为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标准服务。
1.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应当围绕着“一条主线,两个维度”挖掘各章节课程思政元素。“一条主线”是指“党和政府对广大村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尊重和保护”。农村政策法规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天然契合性,因为农村政策基本以“惠农政策”为主,其中以每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为代表;农村法规也是以对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劳动权等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为主,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典型代表。“两个维度”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展开,目前,我国成熟的农村基本政策或法律制度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演进历程,比如,我国农业税的取消,真正终结了2000多年来农民需要承担的“皇粮国税”;就现实而言村民(新市民)是各项惠民政策和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教师在讲解这些政策和制度时,要结合当前热点问题,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员自主思考“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比如,抗击新冠疫情是这两年的热点,很多村官的学员本身就是一线抗疫工作人员,通过对各国应对新冠情况的介绍,很自然的将抽象“四个自信”理念转化为学员的个人坚定信仰。
2.将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素养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以初步解决理想信念培养效果难保障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抓学员考勤,试想学员都不来上课(包括面授课、直播课和网络辅导课等),将无法保证理想信念培养效果,笔者的做法是考勤率低于80%的学员不能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另一方面,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将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素养纳入到课程平时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