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菊
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多条途径构建学生课外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喜爱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是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教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比较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课外读物,自己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是理解内容——呈现背景。当文本背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当时情况了解甚少,从而阻碍对文中事件、人物的认同或理解时,教师就要及时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并结合作者的生平适度解释。这样,不仅能揭示出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还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比如,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名篇《秋天的怀念》一文,语言朴实,行文看似信手拈来,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要使學生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就需要提供作者的生平资料,以便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三是课后小结——拓宽解决途径。教师可围绕课文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办法。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由于时过境迁,学生对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周总理有疑惑。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一代伟人周恩来》《周恩来和他的事业》等书籍,不仅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传授读书方法,开通多条渠道,使学生爱上读书。针对课外阅读,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比较可行。
一是迁移法。这种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能力和知识的迁移。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运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灵活运用于课外读物中。如《伟大的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读边体会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或段落,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大仓老师》一文。
二是圈点摘录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重点段,也可用于全文,常与其他学法交叉使用。“圈”要求符号尽可能统一,这样便于集体交流,对于较典型的课文,教师还要“下水”圈点,让学生明白“摘”什么、怎么“摘”。
编辑 _ 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