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之溯源

2021-11-30 03:22杨绍春杨琴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医中药中医学黄帝内经

杨绍春 杨琴

摘要:《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又经后世医家增补,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书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该书中除了结构助词“之”“者”“其”外,出现最多的字便是“气”,共出现2957次,可见“气”在《黄帝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中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对气的常见的异体字“氣”、“炁”、“气”进行溯源,探究于春秋战国古籍,以期于深入理解中医之“气”,便于理解中医;并提出两个与“气”较相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有利于中医的思考与传承。

关键词:气;氣;炁;溯源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1-0099-03

《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又经后世医家增补,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书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1]。该书中除了结构助词“之”“者”“其”外,出现最多的字便是“气”,共出现2957次,可见“气”在《黄帝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气”进行溯源,便于深入理解中医,以及中医的传承。

古字“气”,即古代也有这个字,和简体“气”形同,但有着不同的内涵。古字“气”的异体字主要有:氣、炁、日乞、暣、餼等等数十个,这些汉字不是哪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强调不同需要,表示不尽相同目的,而运用多种造字法造出来的,同一个汉字有着不止一种形体,这就是异体字现象,这些异体字现象也是古籍中客观大量存在着的,这也给后人理解“气”增添了不小的困难。与中医“气”相关、较为疑惑、较为常见的是“氣”、“炁”、“气”,为了更好的理解“气”,笔者对三者进行溯源分析。

1 “气”之溯源分析

1.1 “气” 气,古字“气”,和简体“气”形同,但有着不同的含义。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2],其古字形为模拟云气的样子,本义是云气,泛指气体。《说文解字·卷一·气部》记载:“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指明气为云气。所以笔者从字形字义分析认为与自然直接相关之气,用“气”字较为恰当。

1.2 “氣” 《说文解字·卷七·米部》记载:“氣:馈客之刍米也。聘礼杀曰饔。生曰饩。饩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刍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从米也。言刍米不言禾者、举刍米可以该禾也。经典谓生物曰饩。论语。告朔之饩羊。从米。气声。许旣切。十五部。”氣的本义是赠送食物、食物消化而产生气体,引申为支持生命活动的气类精华能量。

1.3 炁 炁,虽然是“气”、“氣”的异体字,但其初期的使用差异较为不同。其最早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之中。笔者能找到的最早使用“炁”字,同时区别使用“炁”、“氣”的著作是《文始真经》[3]。

《文始真经》作者关尹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为先秦诸子百家重要道家流派,道教楼观派祖师、文始派祖师。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后人尊称为关尹子。现对《文始真经》中对“炁”、“氣”较有代表性内容进行梳理,以期明白其含义。

《文始真经·符》:“曰:心感物,不生心生情,物交心,不生物生识。物尚非真;何况于识;识尚非真,何况于情。而彼妄人,于至无中,执以为有;于至变中,执以为常。一情认之,积为万情;万情认之,积为万物。物来无穷,我心有际,故我之良心受制于情,我之本情受制于物。可使之去,可使之来,而彼去来,初不在我。造化役之,固无休息。殊不知天地虽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氣,而不能役无氣。心之所之,则氣从之,氣之所之,则形应之。犹如太虚于一炁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炁不名太虚。我之一心,能变为氣,能变为形,而我之心无氣无形。知夫我之一心无氣无形,则天地阴阳不能役之。”这段话表明了几个意思,一是万物是“无中生有”而来,二是“炁”不等同太虚(文中意指“道”、“本源”),三是“氣”是從心(文中意指“意识”)而变。

《文始真经·匕》:“以一炁生万物,犹弃发可换,所以分形,以一炁合万物,犹破脣可补,所以合形。以神存炁,以炁存形,所以延形,合形于神,合神于无,所以隐形。汝欲知之乎,汝欲为之乎?曰:无有一物不可见,则无一物非吾之见;无有一物不可闻,则无一物非吾之闻。五物可以养形,无一物非吾之形;五味可以养氣,无一物非吾之氣。是故吾之形氣,天地万物。”这段话表明了几个意思,一是一炁生万物,二是氣涵盖于天地万物,三是五味可以养氣。

《文始真经·釜》:“知象由心变,以此观心,可以成女婴;知炁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炉冶。”指出“炁由心生”。

“炁”,字形上由“旡”和“灬”组成。“旡”指的是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即打嗝。“灬”意指火。由《文始真经》中“炁”的阐述,“炁”与打嗝并无瓜葛。这又涉及到异体字现象了。“旡”异体字:、等,的异体字:“無”,这便和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从“无”生“有”,而成万物的观点吻合。所以笔者认为“炁”,其字形字义最初更可能是和“灬”,只是在传抄过程中被“异体”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与自然直接相关之气,用“气”字,其核心是“自然”;太虚之中生万物的用“炁”,道家修炼相关的也用“炁”,其核心是“无中生有”;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与生命活动发生关联的用“氣”,其核心是“生命活动”。中医范畴内,用“气”字表达的与自然相关的词有:天气、地气、四时之气、六淫之气、五运六气、自然之气、疠气、恶气、毒气等等;用“氣”字表达的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词有:阴氣、阳氣、五行之氣、元氣、精氣、神氣、宗氣、营氣、卫氣、正氣、脏氣、腑氣、经氣、四氣五味、行氣、形氣、氣血、中氣、氣虚、氣机、氣滞、氣逆、氣陷、氣闭、氣脱、邪氣等[4-6]。

2 讨论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氣,氣聚则生,氣壮则长,氣衰则老,氣散则死,可见“气”与中医关系之重要[7-8]。对“气”进行溯源,为了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中医,笔者提出两个与“气”较相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2.1 气是世界的本原吗 笔者看了较多的中医基础理论相关书籍,均提到“气是世界的本原”,比如《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提到:“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笔者从黄帝内经中寻找答案,《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提示太虚化生元(“炁”),元“炁”再生(宇宙)万物。《文始真经·符》:“犹如太虚于一炁中变成万物,而彼一炁不名太虚。”也提示“炁”不是“太虚”。明白了太虚、元(“炁”)、(宇宙)万物之间的先后关系,所以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可以的,但提“气是世界的本原”就不恰当了。因为“世界”和“宇宙”是两个观念。“世界”就是全部、所有、一切;“宇宙”泛指物质和时空。加上太虚、元(“炁”)、(宇宙)万物之间的先后关系,所以世界的本原至少也是“太虚”。同理,有不少的中医基础理论相关书籍均提到“《内经》称宇宙为太虚”,这也是不对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结合老子弟子及同时期论著来看,道才是太虚。

2.2 “气一元论”的提法合适吗 “气一元论”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质是排斥“二元”的。可引入中医学后,便出现了问题。

何为“一元”?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大始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由此“一元”普遍的解释为:一元指宇宙的开始和人在未出生前的混沌状态,其关键点为并未出现二元对立状态。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相关书籍除了“气一元论”这个词是“一元”的外,其下篇章节论述的却都是“二元”的,比如气的运动方面:动静、聚散、清浊、升降、屈伸、上下、出入,生理方面: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病理方面: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还有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均是。所以笔者认为用“气一元论”这词来表述中医学气的理论不太合适。

3 小结

“气”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何其重要,在对“气”等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词汇的溯源中,深切体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引发诸多思考[9]。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演变涉及异体、通假、假借、古今字、俗体、破读等等,这给我们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困难,所以在传承学习中,须不断增强自我的辨识力,“寻根究底、正本溯源”,方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參考文献:

[1]面健康管理与五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及渊源[EB/OL].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0T7 FD0 E0521 TH73.html,2018-11-18.

[2]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7):648.

[3]道藏,第11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513-525.

[4]王威,张婧,严晓萍.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8):13-14.

[5]王威,袁林,汤朝晖,等.浅论“肺朝百脉”是气宣发肃降的双向调摄[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4):6-7.

[6]张泽渊,陈永坤.五运六气与疾病治疗小议[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62.

[7]张吉成,武鸿翔,邓永馥,等.吴荣祖教授天人合一的阳气同源生命观简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9):9-11.

[8]后立新.三方合一—辨证与辨气辨病相结合刍议[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9):86-87.

[9]詹文国.浅谈张仲景关于“气”的论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5(6):26-27.

(收稿日期:2021-09-22)

猜你喜欢
中医中药中医学黄帝内经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介绍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舒缓疗护中医药疗法的研究进展和思考
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胁痛施治体会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