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胁痛施治体会

2016-05-24 09:12于华齐王妙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医中药

于华齐+王妙飞

【摘要】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胁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符合中医辨证属胁痛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元胡止疼胶囊治疗, 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5%, 高于对照组的60.26%(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8.7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P<0.05)。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胁痛效果满意。

【关键词】 柴胡疏肝汤;胁痛;中医中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133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胁痛病位在肝胆, 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其病理因素以湿热、血瘀、气滞、阴血虚等为主, 治疗当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西医可见多种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脂肪肝、肝硬化等。本文对158例胁痛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院的158例符合中医辨证属胁痛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78例)。治疗组平均年龄(46.5±5.6)岁, 平均病程(1.4±2.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48.5±5.6)岁, 平均病程(1.4±2.6)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胁痛的诊断标准。其性质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状。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元胡止疼胶囊(广东环球制药)口服治疗, 3次/d。治疗组根据胁痛的临床表现, 采取清热利湿, 舒肝行气, 活血化瘀的治则, 采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 药方组成: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川芎、虎杖、当归、川楝子、元胡、甘草各10 g, 郁金6 g, 白花蛇舌草30 g、贯众12 g, 水煎顿服, 2次/d, 亦可随症加减。均以20 d为1个治疗周期;可根据病情连续治疗1~2个疗程, 治疗期间控制饮食, 戒酒, 限高脂食物。

1. 4 观察指标 进行血、尿、便等常规体检, 检查心、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1. 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体征明显消失, 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改善, 肝功能指标部分恢复, 但总体疗效不甚理想;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36例, 有效3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86.25%;对照组显效24例, 有效23例, 无效31例, 总有效率为60.2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 2 复发率 治疗3个月后, 治疗组复发率为8.75%(7/8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1%(16/78)(P<0.05)。

2. 3 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测定均未现异常;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胁痛为临床常见病, 《诸病源候论》云“胸胁痛者, 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 为寒所乘敞也” , 《丹溪心法·胁痛》云:“胁痛, 肝火盛, 木气实, 有死血, 有痰流注。”柴胡疏肝汤方源于《景岳全书》,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 或寒热往来, 嗳气太息, 脘腹胀满, 脉弦, 功善疏肝解郁, 行气止痛, 适胁肋疼痛诸症。柴胡配枳壳泻脾气之壅滞, 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 加强疏肝理气之功, 以达郁邪;枳壳、香附增强疏肝行气, 活血止痛之效, 故服后肝气条达, 血脉通畅, 痛止而诸症亦除[1]。白芍、甘草配伍治腹中拘挛而痛者, 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拘急亦奇效[2]。川芎行气开郁, 活血止痛, 理血中之气;郁金行气中之血。当归补中有动, 与柴胡、川楝子、元胡共理血中之瘀滞。《泉州本草》谓白花蛇舌草具:"清热散瘀, 消痈解毒”, 与贯众共举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故临床遇胀痛痛无定处, 情绪激动加重, 酌加厚朴、半夏以宽胸畅通宣泄郁气;当遇刺痛痛有定处, 安静及按压时加重, 以气滞血瘀阻络刺痛, 舌质紫暗, 脉象沉涩, 加减祛瘀通络之桃仁、红花;遇症见灼痛皆因饮食不节, 食肥甘油腻, 郁结少阳口苦口腻, 脉弦滑数, 湿热之邪郁于肝胆、累及脾胃为主, 清化湿热需忌大苦大寒, 亦勿忘利其二便加山栀、黄芩、车前子。见胁下隐隐作痛, 按之痛舒, 皆因久病耗伤, 劳欲过度, 使精血亏虚, 累及脾肾为多见, 肝络失养隐痛悠悠不休, 加生地黄、黄精以补中寓通, 养阴而无滋腻。本病病机复杂, 正虚邪实常同时存在, 鲜有单纯属某一证型者, 易迁延难愈, 不易速效。只是在病程不同阶段, 邪正亦有主次之分, 轻重缓急之异。故临床以柴胡疏肝汤加减勿忘“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无论外感或内伤胁痛, 只要调治得法, 药证相合, 一般预后良好, 但应防止失治误治, 久延不愈, 演变为积聚, 鼓胀重证。

参考文献

[1] 夏岚.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现代中医药, 2002(3):16-17.

[2] 宋琴, 宋开成. 芍药甘草汤新用. 四川中医, 2001, 19(1):78.

[收稿日期:2016-01-04]

猜你喜欢
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症经验介绍
中医药结合康复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疗效分析
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抗生素与中医中药两种方法治疗感冒的疗效比较
甘露醇、胞二磷胆碱联合中药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研究
血脂康联合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踝套牵引加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胫腓骨骨折效果观察
舒缓疗护中医药疗法的研究进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