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彩霞,聂庭玉,董水滢,高艳娥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陕西 西安 710004)
合理喂养是健康成长的基础。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提出我国6月龄内婴儿应坚持纯母乳喂养[1]。婴幼儿的最佳食品是母乳,应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2]。初产妇初为人母,对新生儿照护能力差,母乳喂养知识及自信心缺乏易影响母乳喂养率[3-4]。健康宣教是目前临床护理中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能力最为常见且经济简便的方式。但目前主要是床旁单向讲解,护士无法获知患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且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易受孕产妇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自身生理条件影响,导致宣教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改进宣教方式。回授法,是一种个性化、循序渐进、易于接受的宣教方式,它是一种双向反馈教育模式[5-7]。护士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后再让其重复所获得的信息,经过评估及分类,对错误和偏差进行纠正,以确保健康教育质量[8]。本研究将其引入到初产妇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中,观察其可行性及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8~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8月1日~10月15日)和观察组(10月16日~12月31日),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初产妇,年龄>22岁;②神志清楚,可以正常沟通交流;③产妇均母婴同室;④产妇均无哺乳禁忌,愿意采取母乳喂养;⑤新生儿均能正常进食;⑥初产妇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出院后愿意接受电话随访。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等影响沟通的因素;②初产妇或婴儿因各种原因需终止母乳喂养。
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后发放《母乳喂养知识手册》,产后床旁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解说母婴同室、按需哺乳的益处,指导正确的哺乳体位、乳头含接姿势、挤奶手法等,并加强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心理支持,同时对初产妇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回授法的宣教方式,详细步骤如下。
1.2.1统一培训
包括2个阶段:理论培训与情景模拟。第1阶段对科室护士进行统一的回授法理论培训;第2阶段进行情景模拟,护士们相互进行角色扮演的交叉体验练习至少1次,模拟结束后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进行点评,规范回授法的提问方式,纠正演练过程中存在的误解和偏差。
1.2.2回授法健康宣教方法
①解释:根据《母乳喂养知识手册》每天选择1~2个内容进行讲解或演示(15~20min);②评估:讲解完后,采用“一对一”访谈方式让患者进行反馈。列出患者需要复述的内容,如“母乳喂养的益处有哪些”“请您说出母乳喂养的技巧,并进行演示”“请您说出母乳喂养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讲解、示范后让患者复述学习的内容或进行演示,评估其掌握程度;③澄清纠正:对于不清楚、不理解或回答错误的部分再次讲解,对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语言要委婉,必要时重复②、③步骤;④确认理解:确认初产妇掌握所有信息,即初产妇能够复述、演示所有内容。责任护士每一次和患者接触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宣教时机,护士可以在做治疗或者查房、巡视病房时给予宣教。
两组初产妇出院时均填写本研究小组自行设计的“母乳喂养知识调查表”(包括母乳喂养益处、哺乳体位、含接姿势、挤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共20题,每题5分。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婴儿出生后3个月通过电话回访两组婴儿喂养技巧及母乳喂养的效果,计算母乳喂养率。
对照组年龄23~30岁,平均年龄(25.34±1.68)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2例,剖宫产8例;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21例,中学学历12例,小学学历7例。观察组年龄24~30岁,平均年龄(25.92±1.12)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5例,剖宫产5例;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19例,中学学历16例,小学学历5例。两组初产妇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primiparae between the two
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评分良好及优秀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 vs.52.5%,χ2=8.8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乳喂养知识评分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in breastfeeding knowledgeof the primipara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婴儿出生后3个月电话回访两组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57.5%,χ2=21.59,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知识以及喂养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14.44,P<0.05),见表3。
表3 两组婴儿出生后3个月母乳喂养情况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reastfeeding rate at 3 monthsafter birth between the two
婴儿阶段的生长发育是出生后最为迅速的,良好的喂养行为对保证婴儿体格发育、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极为重要[9]。婴儿出生数月内最好的天然食物是母乳,其不但含有合适比例的营养素,还具有多种免疫物质,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患病率和猝死率[10];同时,母乳喂养于家庭而言,可以密切增进母子感情;于母亲而言,可消耗孕期脂肪,促使乳母体型恢复。Plunkett等[11]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方式及其喂养持续时间长短与5岁以前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有显著相关性。2019年WHO指南显示,6个月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不足50%[12]。有学者研究显示我国0~7天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与各省市地区对其重视、宣传、认知等程度不一致有关[13]。因此,增强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护患交流,增加产妇满意度,更全面地推广优质护理及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产妇初为人母,多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及“过来人”的经验喂养婴儿,一定程度上存在认知“出入”及欠缺,亟需通过健康宣教来指导。健康宣教是一项投资少、效益佳的保健方法,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目前的健康宣教仍为传统的床旁单向灌输模式,护士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初产妇不能有效掌握相关知识。而回授法,即双向反馈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本研究将其引入到初产妇的母乳喂养健康宣教中,来探讨其优越性及可行性,对优化护理服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分娩方式、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和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的初产妇,在常规产科护理中融入回授法后,母乳喂养知识评分显著升高,婴儿出生后3个月回访母乳喂养率较高,母乳喂养技巧及喂养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与梁金红等[14]的研究相一致,提示通过回授法健康宣教,切实提高了产妇、家属对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及母乳喂养率。回授法强调双向信息传递,在健康宣教中通过问答评估患者的接受程度,直至患者全部掌握技巧,从而满足初产妇住院期间母乳喂养需求。产后初次开奶时间、一天中什么时机喂奶、正确的哺乳姿势及含接方式、如何判定喂养效果、断奶时间、添加辅食时间、喂奶期间乳母是否可以用药等这些基础知识已在回授法健康宣教过程中得到有效指导。一些影响母乳喂养情况的生理心理问题,也逐一进行了针对性的解决。例如,指导产妇产后正确护理乳房,通过科学按摩热敷减轻乳房胀痛、红肿等,间接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母乳喂养宣教中融入回授法有助于提高其实施率,弥补传统床旁单向灌输式健康宣教带来的明显不足,促进初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巧,在母乳喂养健康宣教中效果显著。另外,回授法健康宣教的实施,对于科室和医院树立学科形象、进行品牌打造、产科护理专业的发展都有着良好而积极的促进作用,具备较为广阔的推行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