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琦 董湘玉
(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2.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1]。其发病率较高,FD全球患病率为10%~30%[2],并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方面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且患者常伴有情绪问题,故本病也见常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目前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治疗上缺乏特效药物,复发率高。董湘玉教授是贵州省名中医,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消化及心理学临床和教学工作近40余年,擅长辨证治疗消化及心身疾病,笔者有幸师承导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导师临证经验。报告如下。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系列标准的推出,促进了F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逐渐明确了FD 的发生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有关[3],与胃肠黏膜炎症、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及肠道菌群改变等可能有关。中医对FD病因病机认识:认为本病初起以寒凝、食积、气滞、痰湿等为主,尚属实证;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病情日久郁而化热,亦可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入络则变生瘀阻。总之,脾虚气滞,胃失和降为FD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始。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4]。
董老师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与情志最为密切,而情志相关疾病核心是“气机”,气机运动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气的升降出入通畅,则人的情志活动正常;反之,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该出而不出,该入而不入,则情志活动出现异常,出现思虑不解、悲伤哭泣、恐惧不安等。情志异常刺激可以扰乱相关脏腑正常的气机运动出现脏腑功能失调,如气喘、泄泻、郁闷、反酸、胃痛、腹胀等。情志异常通过对气机的影响进而影响血的运行,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虚、气逆则血逆,可以出现各种气血逆乱的情况[5]。董老师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本病的发生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肝气郁结、胃失和降、痰阻气逆,气郁与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
在FD治疗过程中,重视情志在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常常加用疏肝理气安神之品,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取得较好疗效。
2.1重视情志、调畅气机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产生,情志所伤是主要原因。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的疾病,或是其他原因导致脏腑病变也会出现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6]。《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而众多因素中,人的情志活动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所谓情志致病,伤及五脏,首犯其肝。故治疗上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法,使肝气调达,脾胃升降之气自然恢复正常,诸症自解。常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逍遥散、四逆散等。
2.2健脾养心、心胃同治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濡养心脉、心神的基本物质。“胃络通心”,足阳明胃经通过足太阴脾经而交接于心,又有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于脾,上通于心。《黄帝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神受损会影响脏腑功能,影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的功能;出现纳呆、脘 胀、呃逆、便溏、腹痛等症状;由此可见,心与脾胃相互资生、相辅相成,董老师特别重视心主神志对脾胃的影响,提出“健脾养心、心胃同治”,常用四逆散、小柴胡汤、与理中汤、当归芍药散等加减进行治疗。
2.3攻补兼施、化痰祛瘀 在《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情志的失调,能够让人体内气机出现紊乱,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规律被打乱,气滞而引起血瘀,气机郁滞而化为火,气聚不散则容易生痰湿,气弱则血虚。故临床常见呃逆、腹胀、腹痛等痰瘀互结之症。董老师常用自创之柴夏芩姜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石汤等治疗。
病例1 梁某,女,76岁,2018年10月22日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首诊,症状:反复呃逆、口干、口苦、烧心反酸1+年,目前胃脘部中脘胀痛不适,饭后及情绪不畅后腹胀甚,嗳气、反酸不适,头晕眠差,不易入睡,梦多,大便难,舌有瘀斑,裂纹,苔白薄腻,脉沉细滑。近期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院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经过2周口服,上症未见缓解。中医辩证为胃脘痛.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柴胡10 g、白芍15 g、枳壳10 g、甘草6 g、法半夏10 g、厚朴10 g、北沙参12 g、麦冬15 g、陈皮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黄芩10 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分服。2018年10月29日复诊,呃逆、反酸、烧心已减轻,疼痛缓解,仍感大便难解,入睡难,上方去川楝子、延胡索,加百合20 g、火麻仁15 g、夜交藤15 g ,服法同前。2018年11月5日复诊,诸症均减,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大便质软成形,上方去半夏、北沙参,加当归10 g、太子参15 g, 服法同前。后痊愈。
病例2 潘某某,男,56岁2018年06月20日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首诊,症状:胃脘胀满不适,牵扯后背,时冒酸,烧心,打嗝,无痛,大便可,齿痕舌苔薄黄少津,脉细弦。辅助检查:胃镜示(2016.10.17贵州省中医院):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中医辨证为胃痞满.肝胃不和,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香苏散、半夏厚朴汤合加减复脉加减,处方:香附10 g、苏叶10 g、甘草6 g、半夏10 g、厚朴10 g、白芍15 g、石斛12 g、北沙参15 g、黄芩10 g、佛手15 g、元胡12 g、公英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分服。2018年06月2日复诊,胃脘胀减轻,牵扯后背瘥,无烧心、打嗝等症,口干,大便可,齿痕舌苔薄黄少津,脉细弦。上方加木香10 g、百合20 g,服法同前。2018年07月11日复诊,胃脘胀减轻,右胁疼痛,打嗝,口干,大便先干后稀,舌红前苔少后薄黄,脉沉弦。上方去掉苏叶 公英 北沙参 香附 佛手,加柴胡10 g、枳壳11 g、苏梗10 g,服法同前。后痊愈。
按语:患者多因饮食及情绪致病,经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疾病,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明确。综合患者症状、舌苔、脉象,可归于中医痞满病范畴,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证,第一步给予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为法,先条畅气机;第二部疏肝理气养阴安神;第三部疏肝健脾、养阴安神。整个治疗充分体现了董老师“心身同治”“心胃同治”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