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在胃间质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1-11-30 19:02廖多地刘鹏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1期
关键词:切除率肌层穿孔

廖多地,刘鹏

【提要】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病理证实恶性GST者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治疗是GST预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2 cm的GST指南建议手术切除,以往外科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标准术式,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其R0切除率与常规外科开腹手术切除率无明显差异,但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及应用,GST内镜治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从诊断方面和治疗方面来介绍内镜在GST中的应用,在诊断方面,主要介绍了普通内镜、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超声内镜弹性成像、谐波增强超声内镜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在治疗方面,介绍了内镜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技术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其中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最常见(60%~70%),其次小肠(20%~30%),约5%发生在结直肠,食管发病率<5%[1],关于GST的发病率国内暂无精确统计,国外有研究显示GIST全球发病率为10~15/100万每年,发病年龄从10~100岁不等,中位年龄为60岁,中国发病率具有地方差异,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GST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不等,免疫组化常表达CD117和DOG1阳性,大多数CD34表达阳性,显示Cajal细胞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基因活化突变[3-5]。GST临床症状常见有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呕血或便血,其他症状有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咳嗽,呕吐,里急后重及反复排黏液便等[6]。GST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基因检测综合分析。GST预后完全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为75%,5年生存率为32%~63%,不完全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9%,转移性GST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既往GST治疗主要依靠内镜、影像学检查诊断,外科开腹手术治疗,但近年来内镜技术有了巨大发展,GST内镜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巨大发展及应用。

1 内镜在GST诊断中的应用

1.1 普通内镜

普通内镜即临床上常说的白光胃镜检查,GST在内镜下的典型表现为黏膜下局部隆起,呈球形或梭状隆起,边界清晰,大多数表面光滑,部分可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出血糜烂、血痂、浊苔、溃疡[7]。普通内镜为是否患有GST提供线索,有报道示普通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检出率约为0.36%[8],Rösch等[9]报道胃镜对SMT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和29%。GST是胃SMT中最常见的类型[10],但GST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少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普通内镜无法观察到黏膜下及更深层组织的情况,不能为GST提供起源部位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具体情况。

1.2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EUS下胃肠道黏膜通常有5层不同的回声,第1、3、5层均为高回声层,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层,第2、4层为低回声的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EUS可通过肿瘤大小、位置、回声均质性、回声起源、边界、血管分布等特征来对肿块的类型及其良恶性作初步判断。EUS下GST通常起源于固有肌层,少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极少部分起源于黏膜下层及浆膜层[11],直径大、内部回声不均质、边界不规则、囊性改变、中心坏死、EUS呈非卵圆形、表面溃疡等特征提示恶性可能[11-12]。Ji等[13]报道了使用EUS的大小、回声模式、腔外边缘和囊性占位的标准,EUS恶性肿瘤的阳性预测达到了80%。Palazzo等[14]的研究显示,通过肿瘤大小(>3 cm)、分叶性边界、不均质回声、囊性改变预测GISTs的恶性潜能的敏感性分别是77%、50%、27%、41%,特异性分别是59%、91%、67%、94%;若以不规则突起边缘、囊性空腔、淋巴结改变为恶性GISTs提示,三项中存在一项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88%、83%,存在两项的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是100%,但诊断敏感性仅有23%。目前EUS能够明确GST的来源,对鉴别GST良恶性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提示,为临床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1.3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FNB)

对来源于固有肌层及黏膜下的低回声和不均匀病灶,常规内镜结合EUS在不能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判断时,EUS-FNA/FNB可以作为进一步诊断的工具,EUS-FNA/FNB获得的细胞学材料足以诊断GST,但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组织细胞用来评估有丝分裂指数,故无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肿瘤恶性潜力的数据[15],但值得注意的是GST的不适当活检有可能引起肿瘤破溃、出血、穿孔,甚至肿瘤种植转移,因此需要严格掌握活检的适应症。

1.4 超声内镜弹性成像(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lasto-graphy,EUS-EG)

EUS-EG是一种以EUS为基础,评估组织硬度的技术,已有多个报道显示EUS-EG在胰腺、甲状腺、前列腺等疾病的诊治中是相当有前景的[16-17]。在GIST方面,Ignee等[18]的研究中,SMT病例数62例,57例诊断为GIST,可看出EUS-EG诊断胃肠道SMT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Tsuji等[19]报道25位内镜确诊的胃肠道SMT,EUS-EG诊断GIST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4%。EUS-EG还处于起步阶段,EUS-EG检测出的组织弹性可作为一项指标协助判断SMT的良恶性或作为辅助手段增加有创性检查的成功率,但其特异性及敏感性仍需更多数据支持。

1.5 谐波增强超声内镜(contrast enhanced harmonic EUS,CEH-EUS)

CEH-EUS在胃肠道SMT的应用分为两方面,一为鉴别SMT,二为鉴别其良恶性。对于鉴别SMT,Kamata等[20]报道的73位胃肠道SMT患者,以超强化为标准诊断GISTs,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4.5%、73.3%;以非均质性强化作为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36.2%、86.7%。对于CEH-EUS鉴别SMT的良恶性,Yamashita等[21]报道的通过CEH-EUS观13位GISTs患者,得出恶性程度高的GISTs往往有肿瘤内血管,而恶性潜力低的GISTs没有肿瘤内血管的现象,从而认为肿瘤内血管提示更高的恶性潜能。Zhao等[22]的研究中,19位患者通过病理诊断为GISTs,以不规则血管分布作为鉴别恶性GISTs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5%、100%。同样以不规则血管分布作为评判标准的Sakamoto等[23]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63%。目前主要尚无大样本数据来说CEH-EUS对诊断SMT及其良恶性是否一定有利,但由于其不受肿物大小的影响,对较小的SMT,尤其是小GIST的分析有所帮助,而且作为FNA或其他有创检查的定位手段可以说是非常有前景的。

2 GST的内镜治疗

GST是有恶性倾向的SMT,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尽管近年来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转移复发/不可切除的GST患者生存率延长,病程有所缓解[24-25],但手术仍然是GST的首选治疗方式。以往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传统开腹手术,其优点在于肉眼直视、动作轻柔,其缺点主要有创伤大、伤口易感染、费用多、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2003年Davila等[26]提出消化内镜治疗GST,2006年周平红等[27]首次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切除GIST,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GST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及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GST内镜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内镜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镜圈套切除术(submucosal band ligation, EBL)、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挖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TR)、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技术(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 LECS)。

2.1 EBL

Sun等[28]首次进行了EBL治疗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该研究包括29名患者,28例患者肿瘤被完全切除,1例患者未完全切除,EBL治疗小GIST是安全有效的。EBL是由内镜下皮圈套扎术慢慢演变而来,EBL手术方式是圈套器圈套隆起病变和周围的正常组织,解剖分离肿瘤,切除病变,处理创面及肿块。EBL主要适用于比较浅表、术前CT或EUS检查确定突向腔内,并且可以通过圈套器一次性切除的GST。Nan[29]报道EBL治疗192例小GST(范围5~12 mm,中位直径8 mm),基本上都能完整切除,有2例在手术72 h后发生穿孔,但都经保守治疗后患者痊愈,说明EBL治疗GST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同时指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及出血。Meng等[30]的研究表明,与腹腔镜切除术(Laparoscopic resection, LAP)比较,EBL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但其限制条件主要是肿瘤大小及肿瘤的来源,及术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现已多被其他内镜手术方法所代替。

2.2 ESD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周平红等[27]首次应用ESD切除GIST,其操作方式是先在病灶周围标记,混合溶液注入黏膜下层,对病变周围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进行预先切割,并将黏膜下层切开直至肿物暴露,在将肿瘤从固有肌层剥离,处理创面。ES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表面肿瘤病灶切除的方法。一项168例行ESD术的GST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大多数的肿瘤(106/168)位于胃底,154例(91.7%)患者肿瘤形态规则,肿瘤中位直径为1.5 cm (范围0.5~6.0 cm),整体切除率为100%,尤其适用于A型及B型的肿瘤,中位手术时间为46.5(范围33~181)min,2例患者(1.2%)出现迟发性出血,采用夹闭治疗,117名GST患者风险极低,37名患者风险低,14名患者风险较轻,在随访中未观察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1]。在另一项144例患者中,145个肿瘤中有134个实现了整体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2.41%,最终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52例平滑肌瘤,89例GIST,3例神经源性肿瘤和1例脂肪瘤。在21例患者(占14.48%)发生穿孔,用夹子或尼龙束带进行了内窥镜修复;7例患者(4.83%)发生术中出血,并用氩气血浆凝固或热活检钳纠正。在平均随访(19.14±10.29)个月(3~51个月)期间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2]。ESD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出血、穿孔,其并发症往往能够经内镜治疗愈合,极少需外科干预,目前的报道主要是针对直径较小的肿瘤。

2.3 ESE

ESE是随ESD改良及发展而来,其操作方式是先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变表面黏膜,逐步挖除病变,处理创面及标本。ESE一般适用于直径≥2 cm的GST,术前检查确定肿瘤向腔内生长。<2 cm的GST,起源较深,内镜圈套切除有困难的,也可行ESE。目前的文献报道ESE的成功率为90%~100%[33-34],尚无大型的成功率分析。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孔,报道的发生率为0%~33%[32-34],且大部分穿孔能在内镜下处理,少数需外科手术处理,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肿瘤固定、肿瘤位于固有肌层及以下[32,35],其他手术并发症有出血,腹膜炎、菌血症。

2.4 STER

2009年Inoue H等[36]首次报道使用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断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后在POEM基础上,ESD技术延伸发展产生了STER,通过在黏膜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切除GST。STER操作过程是先黏膜下注射,创建隧道入口,黏膜下隧道创建,查找和剖析肿瘤,切除肿瘤,关闭隧道入口。Chen等[37]报道对180例起源自固有肌层的肿瘤接受STER治疗,90.6%的患者实现了整体切除,并发症为8.3%。另一些行STER报道的整体切除率接近100%[38-40]。STER具有维持黏膜完整性、促进愈合率的提高和降低腹部感染的风险的优势[41],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胸腔积液、气体相关并发症、黏膜损伤,大多数只需保守治疗,只有极少数需要干预[38-40]。STER手术的主要局限在于有些部位的隧道很难建立。

2.5 EFTR

Suzuki等[42]报道了第一次将EFTR用于治疗两种直肠类癌和一种十二指肠类癌,随着技术的发展,Wang等[43]首次将EFTR引入临床治疗GST,其操作方式先标记肿瘤,黏膜下注射,切开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暴露固有肌层病灶,环形切除全层病灶,关闭破损的胃壁及处理创面。EFTR一般适用起源于辅助检查发现的肿瘤向浆膜下或部分向腔外生长,ESE术中发现病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而无法分离的GST。EFTR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整体切除率大约在87.5%~100%,其中报道GST的切除率在100%[44-45]。据报道Wang等[46]发现EFTR和LAP对小G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可比性,但EFT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其主要并发症出血、腹膜炎、腹胀等,但总体发生率较低[47-48],穿孔不在是其并发症,且在内镜下对穿孔的修复可有效避免外科手术修补及腹膜炎发生,是EFTR手术成功的关键。

2.6 LECS

以上内镜切除方式的应用往往受其大小及位置的影响,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GST,当病灶较大时,出血及穿孔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仅凭内镜可能难以切除,且病灶的部位单纯应用腹腔镜难以确定其准确位置,这时就需要结合内镜和腹腔镜的优点,如运用内镜确定病灶准确位置,运用腹腔镜处理缝合创面,这就使得LECS这项技术应运而生。LECS主要分为腹腔镜辅助内镜下切除术和内镜辅助腹腔镜下切除术。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在一些受到内镜视角限制的特殊部位的GST,可以通过腹腔镜的牵拉、抓持、推挡动作使得病灶更好的暴露,同时如果一旦出现了穿孔、较大量的出血,能够通过修补缝扎的方法止血修补创面,降低了内镜操作的难度,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高了内镜技术的安全性;在内镜辅助下,可以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腹腔镜手术方式,减小手术创伤[49-50]。Qiu等[51]总结了69例采用LECS治疗的GST病例,平均手术时间86.1 min,平均肿瘤直径(28±16)mm,只发生出血1例,穿孔1例。喻军等[52]分析了130例固有肌层来源的GST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87例)和开腹手术组(43例),研究表明固有肌层来源的GST患者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Kikuchi等[53]报道了10例使用LECS治疗的GST病例,平均肿瘤直径(24.1±7.6)mm,平均手术时间(253±45)min,成功率100%,仅1例患者发生腹膜炎。LEC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上述研究中得到证实,在未来治疗GST的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和价值。

综上所述,G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病理证实恶性的GST其预后较差,早诊断早治疗是GST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镜检查在GST诊断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尤其EUS-EG及CEH-EUS技术在不通过穿刺活检的情况下可以对GST提供良恶性预测,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点重要意义。对于>2 cm的GST指南建议手术切除,以往常常是选择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因其R0切除率与常规外科开腹手术切除率无明显差异,但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应用,GST内镜治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未来前景无限。

猜你喜欢
切除率肌层穿孔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现状
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穿孔瓷盘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探讨
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
五花八门话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