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启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
许多人喜欢看中医,但有些“神医”摸完脉信口就说你肝不好或肝有病时,病人心里不由得一惊,于是往往去做肝功能、B超等检查,结果却毫无异常。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说的肝与现代医学中的肝不完全是一回事。
中医说的肝不单指现代医学解剖中的肝,而是一个复杂的功能活动系统。
中医对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的认识如下。
一、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散、升发、透泄之意。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而气机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的生理性活动或病理活动。
肝失疏泄的表现
1、精神情志异常,大致有两种病变。
(1)肝气抑郁,即肝气不舒或肝气郁结,俗话说气不顺,可见胸胁胀满、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胸闷叹息、悲伤欲哭等症。
(2)肝气亢奋,俗称肝气盛,肝火旺,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眩晕耳鸣、头目胀痛、血压升高等症。
2、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紊乱,俗称消化不良,常有以下两种病变。
(1)肝胃不和。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胃不和,胃气不降,可见胃脘痞闷、嗳气呃逆,呕吐反胃等症。
(2)肝脾不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不和,脾气不升,可见脘腹胀满、肠鸣腹泻、便溏等症。
3、气滞血淤,即气血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气郁滞血行不利,可见胸胁脘腹疼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腹腔或其它部位肿块(气血凝聚而成)等症。
4、月经不调,除与肝藏血功能有关外,肝失疏泄,也可导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后期、痛经、闭经、经血紫暗夹有血块等症。
5、胆汁排泌障碍。中医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经由肝内胆管进入胆囊储存,当进食后由于胆囊的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肠道,帮助食物的消化,特别是脂肪性食物的消化。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或淤积,临床可见口苦、食欲不振、厌食油腻、皮肤黄、眼黄、尿黄、大便色浅或灰白,皮肤瘙痒、肝脏肿大、右胁疼痛等症。
二、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人卧,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即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休需要血量减少,多余的血就储存于肝脏,当人在劳动或活动时,肝脏就排出血液以供机体的需要。大致有两种常见病变:
1、藏血功能失职,可导致出血性疾病,如皮下出血、呕血、吐血、内脏出血等。
2、肝血不足,不能达于头颈、四肢,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拘挛、眩晕、耳鸣、头摇、手颤等症。
三、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但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视觉功能正常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若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则见目痒、目赤肿痛、羞明怕热怕光、迎风流泪、结膜充血、多粘结等症。
四、肝主筋,主要有两个含义。
1、中医认为“肝者其充在筋”,“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肝为罢极之本”,“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由此可见筋可以认为是筋骨、肌腱、韧带、关节的统称。肝主筋,即肝主管肌肉、骨骼、关节的营养供应,能量来源和功能活动,并且是运动功能的根本。肝血充足则肢体运动灵活自如有力,否则可见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动作迟缓无力。
2、“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泛指前阴部或专指阴茎。前阴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足三阴,足三阳的经脉又会和于前阴,所以肝脏及其经脉的状态常影响前阴的功能,若肝经湿热下注宗筋,男子可见阳痿、阴囊湿痒、睾丸肿痛。女子则见白带色黄或亦白相兼、质稠味臭、阴部瘙痒。
五、肝及华在爪,爪即指甲,为筋之余,是筋的末梢部分。肝血充盛则爪甲荣润、光泽坚韧,反之则枯槁、浑浊脆弱。
以上就是中医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认识。它既是一个具体的脏器,又是一个对全身许多器官组织均有广泛影响的功能活动系统,它包含了代谢、消化、运动、视觉、以及植物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所以说中医对肝的认识和现代医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