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家国情怀的塑造、展现与传递

2021-11-30 15:36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家国情怀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家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1]。在中国语境中“家”字有家乡、宗庙等古义,而“国”可以视为很多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由“小家”凝聚而成的国家,内里蕴藏着一种由小及大、自家而国的逻辑递推关系。“情怀”一词,主要是指个人情感的情绪表达,包括心情、心境、胸怀等。因此,“家国情怀”表达的是个人对家与国的情绪、情感,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2]

央视春晚作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传播载体,开办至今,一直保持着固定的收视时间、相对稳定的节目形态和静中有动的形式设计。观看央视春晚同贴春联、放爆竹、吃饺子等春节传统习俗一样,嵌入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春节记忆中,成为了全球华人除夕夜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盛宴”。春晚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艺联欢活动,其涵含着承载中华民族时代记忆、汇集中华传统文化、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等众多层面的内容。其中,家国情怀的塑造、展现与传递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央视春晚形式设计上的家国情怀塑造

央视春晚从1983年正式开办以来,至今已有38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春晚的形式设计不断变化创新,与时俱进。但是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所表达的万家团聚、祖国统一、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却历久弥新,始终如一。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在形式设计上对家国情怀理念的塑造,主要从主题、会场设置、公益广告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春晚主题: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国家记忆”的延伸唤醒家国情怀

一台晚会的主题是它的基调和灵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的主题设计除了营造“辞旧岁迎新春”欢乐向上的氛围以外,还包括了对家国情怀的一种设计与表达。以2015年和2017年的春晚主题为例:2015年春晚主题为“家和万事兴”,共包括“吉祥过大年”“团圆话家常”“家和万事兴”“中华全家福”四个节目群的结构设计;2017年以“大美中国梦,金鸡报春来”为主题,共包括“欢乐中国年”“奋进中国人”“温暖中国情”“大美中国梦”四个篇章的内容。这些春晚主题都抒发了中华儿女共享阖家团圆、同祝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由“家”到“天下一家”、由“中国年”“中国人”延伸到“中国情”再到“中国梦”的设计形式,将家国一体的主旋律作为晚会的主要情感基调,将全国人民个体的春晚记忆延伸到家庭记忆再到国家记忆,将对“小家”的情感转化为对“大家”的情感,将对家的小情和小爱升华为对祖国的大情和大爱。

(二)春晚会场:从主、分会场的空间联动中集聚家国情怀

1996年的央视春晚一改以中央电视台为唯一会场的形式,首次设立了春晚分会场,而在此之后的春晚却没有延续使用这一会场设计形式。在时隔20年之后,2016年央视春晚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汇集、展现民族文化,更广泛地吸引观众,再次采用主分会场的形式,分别设立了福建、陕西、广东以及内蒙古自治区4个分会场,以实现文化大交融、全民大联欢。此后,这一主、分会场的设计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东西南北分会场的设计形式,将“东西南北”独具特色的文化广泛囊括其中。在各地区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展示文化的差异性与包容性,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春晚通过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唤醒观众对集体、民族、国家的文化记忆,激发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此外,春晚还通过主、分会场的切换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观众与央视春晚互动,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情感互动。央视春晚以文化凝聚观众,以空间联动带动观众,最终实现家国情怀的集聚。

(三)春晚公益广告:从“小家”的幸福和“大家”的安稳中诠释家国情怀

2013年央视春晚首次插播公益广告,因为走心的广告内容和精彩的广告创意,一经播出就取得了非常好的观众口碑,因此之后的央视春晚一直延续了插播公益广告这一设计。春晚公益广告取材于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用最质朴的情感表达感染观众,唤醒家国情怀。例如,2015年春晚公益广告《名字》演绎老百姓取名字时对子孙的期望,对生活的希冀,对国家的祝福等最质朴的情感,展现了其中蕴含的浓厚的家国情怀;2018年春晚的《家国兴旺》借助狗这一线索演绎人民的幸福生活,从中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家与国的美好祝福,表达了人民期盼“家旺、国旺、家国兴旺”的家国情怀;2020年春晚的《小家 大家 幸福家》展现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承担的不同责任和使命。正因为有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默默奉献,才有了小家的幸福、大家的安稳,春晚公益广告通过这一逻辑线索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

二、央视春晚节目编排上的家国情怀展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到对人民、家庭和国家的认识,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央视春晚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传播载体,不仅形式设计上注重塑造家国情怀,还在节目编排上多方面展现家国情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春晚“家”元素节目中的家国情怀展现

纵观十八大以来的央视春晚节目,无论是开场短片还是歌曲、公益广告都蕴含着“家”的元素,都在展现着家国情怀。“家”元素对观众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衔接着家国情感的建构与表达,是春晚与观众情感沟通的桥梁。开场短片是每年春晚必备的内容之一,短短的节目内容中包含了独具符号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中国元素,“家”元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春晚歌曲《家人》(2013)、《想家的爷们》(2020)都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赤子对家人、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歌曲《幸福家家有》(2015)则呈现了家人齐聚贺新年的幸福场面,表达了对家国的美好祝福。除了歌曲之外,融入“家”元素的还有春晚公益广告,例如:《回家》(2013)、《等到》(2016)、《家国兴旺》(2018)等都通过“家”元素带给观众情感的共鸣,寻根春节团圆共庆的文化传统,彰显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2017年春晚增加介绍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环节,在呼吁大家继承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同时,也是在展现家风中的家国情怀。

(二)春晚“传统”节目中的家国情怀展现

央视春晚节目内容种类繁多,涉猎范围广泛,节目的编排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但是春晚节目对具有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和发扬却从未改变。

戏曲类节目是历年春晚必备的经典节目类型之一。纵观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的戏曲类节目,无论是京剧《铡美案》、豫剧《穆桂英挂帅》、还是汉剧《王昭君》,向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都在表达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薪火相传的浓厚家国情怀。

除戏曲之外,武术类节目也是历年春晚独具中华魅力的节目类型之一。2013年春晚的武术类节目《少年中国说》为全球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振奋人心的中华武术盛宴。当赵文卓带领全场中华少年一起边打拳边念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时,震撼之势扑面而来,令许多电视机前的观众都难掩内心的激动,家国之情也油然而生。

此外,在作为历年春晚“传统”的节目串联和零点仪式中,主持人的话语传递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而作为春晚“传统”结束曲目的《难忘今宵》也表达了“无论天涯与海角,共祝愿祖国好”的真挚的家国情怀。

(三)春晚节目对“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展现

十八大以来,春晚节目对家国情怀的展现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的家国情怀理念紧密联系,向观众展现了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是我国的一大要事,航天员刘洋在接受春晚主持人采访时说:“如果说十三亿中国人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梦想,那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行圆的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飞天之梦……明天我们要一起创造的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段话激昂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位观众。2020年春晚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中主持人向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全体武汉市民致敬。“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因为爱是桥梁。”“过年!过关!爱都是最好的桥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等话语向观众讲述国家面临疫情的迅速应对,展现着疫情面前强大的国家力量,表达了疫情面前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家国情怀。

三、央视春晚互动方式上的家国情怀传递

相比形式设计和节目编排中家国情怀的塑造与展现,春晚在互动方式上的家国情怀传递比较隐匿。其通过场内外一系列创新的互动环节,力求为大众带来独特的交互体验和情感连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家国情怀的传递。

(一)场内“圆桌”互动中的家国情怀传递

2012年,进入而立之年的央视春晚,恢复了1983年的那种“圆桌”聚会形式,让观众打开电视机就有仿佛回到30年前的亲切感受。这种在观众席前列摆放大圆桌的场内设计,“将茶座式晚会与中国人的守岁习俗完美结合在一起”[3],在营造普通百姓举家团聚“唠家常”、看春晚的会场氛围的同时,也为场内开展“圆桌”互动创造了条件。场内“圆桌”互动不仅是春晚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春晚传递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2014年春晚的“圆桌”互动环节中,主持人董卿与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们围坐一桌,在进行逐位介绍之后,着重介绍了龚全珍老人的模范事迹:“龚全珍老人在丈夫甘祖昌将军去世后,传承了将军的精神,教书育人,扶贫帮困,服务他人,无私奉献,去年在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上,在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她时,曾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并说‘向老阿姨致敬’。”主持人与全国道德模范的这段互动过程,从简短的介绍语中,可以感受到其传达的是以龚全珍老人为代表的道德模范那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一心为国的家国情怀。春晚通过这样的一种互动形式带领全国观众走进、了解和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以此号召全国人民乃至华夏子孙向他们学习和致敬,这无疑是对家国情怀最有效的传递。

(二)场外手机红包互动中的家国情怀传递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新媒体的广泛兴起,春晚的互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春晚为了使观众参与其中,更好地建立与观众的情感沟通,在场内设置“圆桌”互动的同时还打开了场外互动的大门。纵观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的场外互动环节,无论是微信摇一摇抢红包(2015)、支付宝集福分红包(2016)、淘宝互动红包(2018),还是百度春晚红包(2019)、快手集卡分红包(2020)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春晚开展场外手机红包互动不仅是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形式传递家国情怀。

以2016年支付宝集五福分红包的场外手机互动环节设计为例,支付宝用户可通过添加支付宝好友、春晚咻一咻、好友互送和新用户注册等四个途径获取福卡。“五福”卡分别为爱国、敬业、富强、友善、和谐。如果说爱国、敬业、友善是对个人层面的要求,那么富强、和谐,则既包含了对个人层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国家层面的内容。此外,在集福过程中还有几率获得花花卡,家庭成员中有一人获得花花卡,家庭成员均可使用此权益。这种互动设计,团结了整个家庭的力量,家庭成员在获取欢乐的同时更多地加深了关于春晚的集体回忆。当春晚观众个体的记忆延伸到家庭记忆再到国家的记忆时,实质上“小家”的情感就升华成了“大家”的情感。从个体式参与到家庭式参与,央视春晚所塑造、展现的家国情怀也在此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分享、传递。

央视春晚创办至今,历经了时代的跃迁,见证了社会的发展,相比于一般联欢晚会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内容。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传播载体,面临当下新兴媒体平台带来的收视率挑战,能够找准时机,及时转型,与时俱进,在形式设计、节目编排、互动方式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对家国情怀的塑造、展现与传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十八大以来央视春晚对家国情怀的塑造、展现与传递作为创新转型的成功案例,为在新兴媒体广泛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平台如何做到因势利导,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积极应对挑战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对于引导各媒体平台在当下更好地发挥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家国情怀
公益广告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公益广告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少女情怀总是诗
家国情怀(组诗)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