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两次批判及其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初创

2021-11-30 13:37郭先红
关键词:逻辑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郭先红

[内容提要]黑格尔强调世界是绝对精神运动变化的结果,辩证法是世界运动和认识世界运动的重要方法,他的辩证法具有进步性,但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过程中,提出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物质为本原而不是以精神为本原,逐步建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持续批判。其中两次批判较重要:一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展开批判,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在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初步构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之一的马克思,虽然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与黑格尔强调精神不同,在他的哲学产生之初,马克思就比较关注哲学和世界现实的关系,与黑格尔思想有明显的区别。在其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针对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基本观点“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是“逻辑本身的事物”,而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初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这为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辩证法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马克思不但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他建立唯心主义世界观所使用的辩证方法也进行了持续的批判。从鲍威尔1839年12月11日给马克思的信来看,这年冬天,马克思曾在夜间钻研黑格尔的逻辑学,并特别注意其中关于逻辑学上对力量的论述。当时鲍威尔在信中还提出,最好能有马克思来重新修改《小逻辑》的本质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带着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认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主要对其《精神现象学》展开批判,他主要从人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本质对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和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

《精神现象学》研究的是精神发展的诸阶段或诸环节,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发展经过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发展到了精神和绝对精神阶段,《精神现象学》是对精神发展历程的认识,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着导言作用的重要部分:“因此这本书在出版时被称为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1]在这本著作中,黑格尔通过建构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出这是绝对精神显现自身的过程,而绝对精神在彰显自身时,运用的方法是辩证方法,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精神阶段受绝对精神的支配,通过扬弃的辩证方法实现了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转化,最终达到了绝对精神的状态,这从表面看是意识、自我意识等精神现象内部的矛盾所致,而实质则是绝对精神的性质决定,这些精神的现象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自身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受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规律的支配。

黑格尔在“自我意识”阶段对抽象劳动和抽象个人展开论述,他认为,“自我意识”是扬弃了“意识”阶段的新阶段,“自我意识”以“欲望”为发端,一开始看不到别人的存在,只看到自身的存在,甚至为了自身的存在而不惜杀死别人。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自行发展,它逐渐认识到杀死别人,“自我”也就失去可以参照的对象,就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完整独立。“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另一个自我意识才得到满足。”[2]即自我意识必须与另一个自在自为的意识互相依存,相互印证对方的自在自为。由于“自我意识”认识到,杀死别人,反而不能完全的实现自己,于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人不再杀死它认为是对手的人,而是把他们蓄为奴隶,以供自己驱使。这样,“自我意识”就发展到了“主奴关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的双方,存在两种互相矛盾着的意识:一种是主人的独立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的,是独立存在,主人统治着奴隶。奴隶的意识是依赖的意识,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物,具有物性,“主奴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它们是相互不一致和相互对立的,而且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它们会返回到一个统一体之内,就此而言,它们是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一个是独立的意识,以自为存在为本质,另一个是不独立的意识,以生命或为他存在为本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3]

在奴隶那里,奴隶的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拥有自为性,这种自为性表现在奴隶为主人劳动的过程中,对另一种物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中,奴隶成了物的主人。主人通过奴隶才与物有间接的联系,支配物的权利在奴隶手里,在这个意义上,奴隶也是主人。“仆从意识靠着自己重新发现了它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它曾经看起来仅仅是一个不由自主的意向,但现在恰恰通过劳动转变为一个自主的意向。”[4]因此,“主奴关系”中的主人和奴隶都有一种依赖的意识,奴隶只有依赖主人才能生存,而主人也离不开奴隶为他们提供的劳动,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品。在这个意义上,主人也是奴隶,奴隶也是主人。

黑格尔看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人,但他所说的劳动是精神劳动,黑格尔也认识到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只能相互依存才能更好的生活,哪怕是主人和奴隶之间也是如此。但他所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意识中意识到并存在的,缺少现实社会关系的支撑,所以黑格尔对历史发展着的人之本质也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哲学的主要问题是要在意识和对象的关系中确定意识的本原、本体地位,这与他对绝对精神的推崇直接相关。黑格尔认为,意识必须外化为对象,才能在对象中反过来认识自己,因此对象是自我意识自身发展的环节,一个必须产生而且一定要消失的环节。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进步之处在于:一、在绝对精神的指引下,他把人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虽然这种创造只是绝对精神创造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二、指出辩证法带有否定的革命性,虽然这种革命性是精神实体的革命性。“辩证法是一个否定运动,就这个运动直接存在着而言,它从一开始就对意识显现为意识必须为之作出牺牲,而且还不依赖于意识的某种东西。”[5]

马克思在肯定黑格尔唯心辩证法革命性的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特点,指出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辩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6]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同时努力探索掩藏在其唯心辩证法下真正的人类劳动,以及人的本质含义,并用以自然界为基础,彰显人主体性的辩证法对此进行解释,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在与动物区别,发挥人的创造性层面上,人的本质是人面对自然界展开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即实践。人的劳动创造也不仅仅如黑格尔所言是精神内部的创造,而是人以自然界为基础,作为主体创造出对象世界—客体的活动。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私有制的社会形态,客体与主体又必然发生矛盾对立,甚至反过来统治人、奴役人,所以否定性就不仅表现为对象化、外化,还要表现为扬弃这种对象化、外化的活动,使外化的对象重新回到人本身,使主体得到自我实现。

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以异化劳动和人本主义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还没有达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异化劳动产生根源的高度,他在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批判,对恢复人的主体性辩证法展开论述时,还带有较强的哲学批判意味,具有抽象性。诸如“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7]这样的论述方式随处可见,包括他通过抽象辩证方法对共产主义建立的论述等,都还带有一定抽象的性质。但他强调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之前存在的观点,与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主宰世界的观点具有明显区别。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唯物史观,他改变以前用异化劳动和人本主义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路,开始用现实物质生产方式的角度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和发展,并把这一观点运用于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认识中,这为他进一步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批判,发展唯物主义辩证方法奠定了社会历史基础。在《资本论》的写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再仅仅只停留在对“精神现象”的批判上,而是上升到了对黑格尔逻辑学本身的批判高度,相对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区别。

二、《资本论》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

黑格尔的逻辑学,除去早期的《耶拿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闻名于世的主要是《大逻辑》和《小逻辑》。这两部逻辑学集中地、系统地反映着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辩证方法的特征:“辩证法是一种内在的超越”[8]“我们所谓的辩证法,却是更高的理性运动”。[9]“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10]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精神实体,它不会囿于自身,而是会通过不断地运动显示它的实存,绝对精神的运动也不是毫无规律,而是遵循着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发展的规律,通过异化为自然界、客观化为人类社会,最后才回到已被完满丰富的自身,因此不管是现实世界的发展,还是对现实世界发展的认识,都遵循着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规律,辩证法是事物内部的发展超越,也是认识运动内部的发展超越,都是更高理性即绝对精神的运行规律。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对精神现象辩证运动的认识,到了精神现象运动的最后才发现是绝对精神在发挥作用,那逻辑学则是对绝对精神(理念)本身的认识。“总之,把对于一般辩证法的研究和陈述作为逻辑学的最高目标和最核心的内容,这是黑格尔逻辑学区别于过去逻辑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甚至是区别的实质所在。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逻辑学就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逻辑学、存在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四者的统一。”[11]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本身的逻辑展开批判,马克思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构建达到了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这一点比较集中的体现在《资本论》的写作中。

1858年1月14日,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我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以后再有工夫做这类工作的话,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12]

根据首次发表于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编的《国际社会史评论》杂志1977年第3期上的马克思关于黑格尔《小逻辑》的摘要说明,在1860—1863年期间,马克思至少又读过一遍《小逻辑》。1868年3月6日,他在给库格曼的信中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剥去它的神秘形式之后才是这样,而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点。”[1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还指出,黑格尔认为现实事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4]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强调当时德国是绝对精神的完美表现,原因在于黑格尔没有从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没有认识到当时德国的发展落后于英法等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作为当时最典型和发展程度比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应以英国作为主要的认识对象,并辅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剖析,“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15]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开篇就指出《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论证。

马克思在选择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后,又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的事物出发,抽象出核心概念——商品,以商品为切入点,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的批判,以及在《资本论》中对黑格尔逻辑学中观念的东西与物质东西的颠倒,尤其在《资本论》中以商品这一概念作为论述的起点,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在黑格尔哲学那里,自我意识是包含自我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意识,“《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学说是他的一切哲学的基本结构,当然也是这里的起点。”[16]概念是包含存在和本质的概念,与自我意识一样,都是对自身和外物的合题。“概念的自由就体现在它作为实体性的威力中,这种威力、这种力量就是概念作为一个整体驾驭它的各环节的统一性的力量。把握到这一点,存在也好,本质也好,对于概念来说就都成了“透明的”了,它们在概念中被组织起来,成为自由概念的生命环节。所以从实质上看,整个概念论由此而可以看成一种生命哲学,一种由内在生命鼓动而不断前进的概念发展的有机体系。”[17]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里,自我意识和概念都是绝对精神发展到精神和外物结合的阶段,都是客观必然性和现实自由的结合、自身和外物的结合,相对完整地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所遵循地矛盾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体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虽然黑格尔的哲学主要从绝对精神自身的辨证运动出发来进行论述,但他关于辩证法的思考启发了马克思,使马克思意识到事物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更好地展现全貌,对事物发展的认识也必须到一定阶段才能更准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也应从其最普遍的概念为前提,因为只有最普遍的概念才能更好地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强调,在很多思想家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和抛弃的时候,他却要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他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不认为辩证法是绝对精神运动和认识它运动的方法,而是认识物质的东西辩证运动的方法,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物质的东西可以进行改造,这也是马克思对事物认识遵循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理论基础,这种思维贯穿于《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因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所说的观念的东西(一切概念和认识的结果)都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发展了辩证法。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比如,马克思认为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和对立。除此之外,在分析具体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时候,马克思也指出了它们互为矛盾,但另一方面,它们又互相统一,在等价形式下、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抽象的人类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具体劳动才能表现出来;而私人劳动要想能参与到商品活动中,又必须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除了对上述矛盾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从矛盾的对立统一特性出发,论述了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矛盾,简单再生产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矛盾,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矛盾、工业资本家和农场主的矛盾、不同资本类型的矛盾等等,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现实发展状况,最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揭示,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危机,并导致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分析时,指出矛盾的发展和解决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既需要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又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需要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在市场上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同时劳动者又自由地一无所有,只能出卖劳动力。货币拥有者只有用货币买到劳动力并以剩余价值为生产目标,组织经营生产才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无产阶级的强烈反抗会为建立规范的法律提供一定条件。随着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会逐渐向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转变,资本对最大利润的追求导致了利润率趋于平均化等论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矛盾发展的条件性和质量互变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遵循矛盾发展的规律,对这些矛盾的认识也是逐步发展的。“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18]绝对真理体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中,包括他本人的理论也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恩格斯在为《杜塞尔多夫日报》写的《资本论》第一卷书评强调:“作者不是像通常所做的那样,把国民经济学的原理理解为永远有效的真理,而是理解为一定历史发展的结果,在就连自然科学也越来越变成历史的科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拉普拉斯的天文学理论,整个地质学和达尔文的著作),国民经济学到现在为止像数学一样仍旧是一种抽象和普遍有效的科学。无论这本书的其他论断可能遭到怎样的命运,我们认为,使这种狭隘观念就此终结是马克思不可抹杀的功绩。”(载于1867年11月16日《杜塞尔多夫日报》第316号)[19]

总之,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发展的事实出发,采取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等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矛盾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探索。他认为社会历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矛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人类对矛盾的认识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一步步深化,从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两方面对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行了论述。

可以说,马克思洞悉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精髓,吸取了其合理内核,批判了它的抽象神秘,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强调:“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世纪以来,没有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20]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认识,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到绝对精神本身的批判,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方法。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在其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中,其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逐渐深化的,文章截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说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点,不代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没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运用,相反这种运用是一种持续深入发展丰富的过程。

三、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行的种种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不同。

唯物主义辩证法重视自然界、社会历史活动的客观性。黑格尔对世界历史进行过辩证而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但他的出发点是为绝对精神以及对绝对精神发展过程的认识而服务的,他只关注构筑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自然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特性,他把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绝对精神外化并返回自身的过程,因此他对世界历史分析的最终落脚点只能是在他心目中现存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之上;而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和论述是从现存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历史出发,从自然界在先的前提出发、从人类的生产劳动出发,为了认识世界历史矛盾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寻找一个更加合理、美好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共产主义看作一个社会制度的同时,也指出它是一种向更美好社会前进的运动,这与他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一以贯之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以社会实践为准绳。从现实角度来看,黑格尔是从概念出发,以概念的发展来认识和指导现实,可以说黑格尔是基于精神(概念)来终结现实,最后达到绝对精神的完全统治,这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神秘之处所在;而马克思是基于社会实践认识现实(从对商品的认识到对资本、世界资本的认识,都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为基础的),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把握,从而对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理论建构,1891年恩格斯在给施米特的信中,论述了马克思和黑格尔方法的这种实质区别:“一方面是具体的发展,正如现实中所发生的那样;而另一方面是抽象的结构,在其中非常天才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极其重要的转化,如质和量的互相转化,被说成一种概念向另一种概念的表面上的自我发展。”[21]马克思对矛盾解决方法的认识——矛盾要在社会历史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也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导意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指向未来的开放性。正是因为黑格尔把精神、抽象概念置于现实之上,他的体系在客观上无法摆脱自认为是最终真理的嫌疑,他的辩证法失去了革命的特征,最终沦落为维护当时普鲁士腐朽统治的保守理论。而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则认为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最完美的社会制度,会逐渐被社会主义制度替代。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世界历史的分析和论述是为了认识世界历史矛盾的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被替代的过程既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又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密切相关。

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科学性。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的时候,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做了明确的限制,增强了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后来马克思在对西欧以外的不同国家发展情况的认识,并未实行“一刀切”的原则,他对沙皇俄国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考,以及在他生命的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的探索,都证明唯物主义辩证法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性。

总之,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初步建立了关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其唯物主义辩证法既强调了客观世界规律发展的辩证性,也强调了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方法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为内容,指向未来、以不断发展推进为特征的辩证方法。

如前所述,马克思本人甚至想专门以几个印章的内容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批判,从唯物主义角度对辩证方法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但是在他生前这个工作并没有完成。马克思本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论述更多的是贯穿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论述的过程当中,但马克思重视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对人类社会进行辨证分析的积极作用却不容忽视。马克思从物质本原的角度把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神秘性进行了真正揭露,并强调了辩证法的唯物性、社会历史性、现实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之后,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全面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唯物主义辩证法能够进一步发展,并作为方法论指导人们认识和行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实动力。沿着马克思的理论思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列宁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方面,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开辟的道路,又继续向前迈进。列宁系统地研究过黑格尔的逻辑学,写下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等论著,为建立系统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打下理论基础。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猜你喜欢
逻辑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简单的逻辑学》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PBL在逻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