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平 许在元
(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2.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83)
明代前后七子具有某些共同点,如年轻气盛、狂傲偏激、摹唐仿汉,重诗法、语古拗,特别是因未划清“宗”与“采”“用”的界线,为求“高格”而摒弃宋代文学的偏狭,以及七子派在复古中未能摆脱的字摹句拟之习,具有明显的缺陷。然而这些现象并非复古派最本质的东西,其本质是主情、尚真,反对理学对于情的压抑,意在割断与宋学的联系,追求诗文的内在规律,寻求文学的独立。就此而言,古学运动名为复古,实为革新。其摒弃宋诗至明初理学诗的做法看似偏激狂傲,实则眼界高远,胆量勇气超俗,为后来诸学派所不及,故而能在文学界掀起狂澜,改变且主导明朝百年之文学风气。事实上就本质而言,公安、性灵、竟陵诸派并非七子派的反动而是承继七子派主情之一面,扬弃其重格调法式的一面。而格调说、肌理学和神韵说则是承继七子派重诗学规律、范式的一面。这些后起诗派为标新立异而批评贬低复古派,再加上宋诗派、钱谦益以及以理学眼光写《明史》文苑传者们的有意贬损,将复古派的缺陷夸大而不顾及其根本,即使稍似公允的《四库全书》馆臣也难免受他们的影响,导致以《四库全书总目》和进化论为学术评论依据的今人所写的文学史、批评史也未能完全摆脱其观点的框囿,形成重公安、性灵而轻复古学派。王世贞是前后七子文学理论和创作的集大成者,才气、博识、眼界、视力在复古派其他人之上,“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1)永瑢,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提要[M]//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百七十二.武英殿刻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13495.被攻讦而造成的失真度也在众人之上。平心而论,王世贞是中国文化发展至嘉、万时期的一位集大成者,一座显赫的峰峦。自此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才高名显者多以其为关注点,有专注某一领域而深化者,有撷取其某一优长而另立门派者,有贬抑之而扬己者,更有欲取而代之者,然终少有全面超越者。王世贞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发掘的文化宝藏,一个曾被简化、误读的符号,一个未曾经典化的存在,一位需全面重新评价的经典式人物。其博学而求实求真致用的价值追求,其文化担当与变革之勇气,对明末清初学风的转向曾产生重要影响,需重新做出合乎其本原的历史评价。
《王世贞全集》的出版便于读者阅读其书,更全面地认识王世贞。王世贞是复古派(2)本文所言“复古派”“古学”,特指“前七子”“后七子”的七子学派,不包括唐宋派。理论与创作的集大成者,特别是晚年喜老庄、佛学和恬淡教,崇尚自然与空无境界,其文学主张在主情、尚法基础上,更讲神韵。其思想实为融心学、情学、诗学为一体,故而对王世贞的分析不能仅着眼于古学、仅限于其生活的年代,而需放在明代多元的文化思潮以及明末清初的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考察。如是可带来人们认知上的新变化。
古学意在纠正宋学眼界狭窄及理学对于人思想精神的禁锢,寻求文化的解放。一方面,“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3)李梦阳.论学上篇[M]//李梦阳.空同集: 卷六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清代.用古学取代宋学,意在开拓学人的文化视阈,用古学之博与真,隔断明代与宋代理学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关注焦点内移,移向诗学文体内部创作的艺术形式,“谛情、探调、研思、察气”,(4)李梦阳.林公诗序[M]//李梦阳.空同集: 卷五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寻求古人创作的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范式,促成文学与道统的脱钩,实现文学的独立。
然而,七子派自身存在着难以解决的三大矛盾。一是复古与求新的矛盾,古学的根本性质是借复古以求新,复古是途径,求新是目的。然而,对于大多数七子成员说来,复古多于求新。二是性灵与格调的矛盾。古学派一方面要表现人的真性情,一方面需严格遵循古人作诗的格调范式,而后者——寻找古人创作的格调范式是古学派行为的逻辑起点,故必置之首位,这必然成为他们创作的封裹、铁镣,影响真情的自然抒发。于是以抒发真情为第一位,还是以学习古人诗法为第一位,便成为前后七子诗论中未能解决好的矛盾。三是古学派诗文创作成就未能达到其理论的“高格”。他们在学习古人创作字法、句法、篇法、结构、声调等的规律、范式方面的确有了较大进步,然而,艺术创作既需要掌握内在的普适性规则,更需要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力。前后七子总体说来因受限制太多,才情不足以驾驭其理论,从而形成创作弱于理论的现象。
王世贞承接七子派主张,却不庇于七子,又因其才高、博学,有胆识,善通变,故在继承中多发展变易,成为在随从中开拓、转移风气者,也成为较好解决七子派上述三大矛盾的继承推进者。王世贞文学主张的新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捃拾宜博”补“七子”“师匠”的偏狭,成为后来宗宋派的先声。王世贞在以秦汉盛唐为宗的基础上,提出“采”与“用”的新观念,所谓“师匠宜高,捃拾宜博”。(5)王世贞.艺苑卮言: 卷一[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四十四.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6556.以经典、高格的秦汉文、盛唐诗为宗,对“格之外者”则广拾博采,不论时代,不管高低。“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犹如“医师不以参苓而捐溲勃,大官不以八珍而捐胡禄障泥,为能善用之也”。(6)王世贞.宋诗选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对于苏轼的态度,王世贞认为“虽不能为吾式,而亦足以为吾用”。(7)同上。中唐之白居易,宋之“欧、梅、苏、黄”,元明诸多名家,无不采而“以彼为我”。如是既不违背七子派以《左传》《史记》文,李白、杜甫诗为古典标杆的宗旨,又扭转了七子派学古的狭隘毛病,而与唐宋派渐近,钱谦益宗宋便有他的影子。
二是将情性归之于人性——情欲,视情欲为道为文的本源,提出文学源于性灵、服务于性灵的性灵观。
生人之用,皆七情也,道何之乎?舍七情奚托焉!圣人顺焉而立道;释氏逆焉而立性;贤者勉焉而就则;不肖者任焉而忘本。夫父子生于欲者也,君臣生于利者也,奈之何其逆而销之也。夫妇之间,一情欲感耳!圣人以之立纲陈纪,配天地焉。
火无体,物为体,星然而发,燋宇宙,烁金石……欲最甚,怒次焉,夫犹火也。夫惟狂者以志成之,其秦始、汉武乎?夫惟圣者以道成之,其文王、太王乎?(8)王世贞.札记内篇[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三十九.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6337.
在王世贞看来,欲、怒犹如火,是世上一种自然而然的巨大力量,可“烁金石”,乃至“燋宇宙”,可以造成人类的灾难,也可以成就人类的伟大功业。前者诱发禁欲主义,后者引出一个与禁欲主义不同的价值观念——导欲——将情欲导向成就功业的方向。而能成就功业者只有两类人: 狂者、圣者。狂者可成就帝王之业(秦始皇、汉武帝),圣者可成就道之伟业(周太王、周文王)。这一观点较之认为私欲是万恶之源的禁欲主义不仅全面,而且抓住了人性的本质,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巨大进步。王世贞一生既非秦皇汉武式的狂者,也非周文王周太王式的圣者,他自信有狂、圣之才,却生不逢时,是位不得志的君子。“夫君子得志则精涣而为功,不得志则精敛而为言”,(9)王世贞.金虎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七十一.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3388.言即文章,“文章者,天地之精而不朽之盛业也”,(10)同上。他就是将一生精力用之于诗文创作,欲成就文章之伟业的不得志者、狂者、圣者。有人将他与王守仁相比,言守仁创心学鼓动一代思潮,王世贞以文学掀起一代文学潮流,皆令士人从之。(11)明崇祯刻本《名山藏》卷八十六《臣林记·王世贞》评王世贞云:“盖嘉靖之初,王守仁以讲学开门能鼓一世而从之,而当世贞之身,士人风尚大类其时。”陈继儒《见闻录》卷五《王元美先生墓志铭》:“天下猎其诗及谈论公之声力气谊者,至变国俗。”王世贞的情欲观建立于肯定情欲具有成就功业之功能的认知基础上,故较之此前的七子派是一个认知的深化,而这种情欲观比李贽主张“自私自利”之心(12)李贽.寄答大中丞[M]//李贽.焚书: 卷一.刻本,明代: 149.早14年,(13)此言出自《四部稿》,《四部稿》初刻于万历四年六月。而李贽人性本私说最早见于《焚书》,《焚书》最早刊刻时间为万历十八年九十月间,故二者相差14年。比冯梦龙“六经皆以情教也”“情始于男女”早50余年,(14)冯梦龙《情史》最早约刊刻于崇祯初年(1628),比万历四年(1576)刊刻的《四部稿》晚了52年。且已形成其以抒发真情、“性灵”为旨归的以情导法、以法助情的情学观。
王世贞的情学观不只是将心作为文学之源,还将文学之源归之于情。《艺苑卮言》肯定徐祯卿的情为诗之源之说,“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15)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14.同时赞赏陈绎的“至情”观,“情真、景真、意真、事真,澄至清,发至情”。(16)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46.他认为“有窒情而后有《诗》”,(17)王世贞.札记内篇[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三十九.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6342.“有真我而后有真诗”,(18)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故诗可以见人真性情,因见真性情故可知其真人。于是他在前人“言为心声”的基础上,提出“以诗而得其人”,而“得其人”则需“取于性情之真”。(19)王世贞.章给事诗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六十九.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3299.“咏歌必性情,论议自道法,因其固然,本其诚然,嗟乎,文不在兹乎!”(20)王世贞.大理卿宋公传[M]//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 卷四.刻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2169.在王世贞的文学批评中,常将真性情与“性灵”通用,提出系列的文学抒发“性灵”的“性灵”观。这种性灵观有些是在批评他人的诗文时借他人语发之,有些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文学主张: 他认为抒发性灵是文学创作的目的。“诗以陶写性灵、抒纪志事而已。”(21)王世贞.题刘松年大历十才子书[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六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匠心缔而发性灵”,(22)王世贞.封侍御若虚甘先生六十寿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三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与作诗之法、“色象雕绘”比较起来,写出真情、真性灵更为重要,性灵是一首诗的灵魂,“搜刿心腑,冥通于性灵”。(23)王世贞.余德甫先生诗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发性灵,开志意,而不求工于色象雕绘。”(24)王世贞.邓太史传[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七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他评价诗歌优劣的第一标准不是格调声响和色象类的表现艺术,而是有无艺术表现的真情、性灵。
夫诗道辟于弘正而致隆万之际盛且极矣,然其高者以气格声响高而不根于情实,骤而咏之若中宫商,阅之若备经纬已,徐而求之而无有也。乃其卑者则犹之夫巴人下里而已。(25)王世贞.陈子吉诗选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
为了艺术而损害性灵是王世贞所忌讳的。“发乎兴,止乎事,触境而生,意尽而止,毋凿空,毋角险,毋以求胜人而刿吾性灵。”(26)王世贞.湖西草堂诗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作诗的目的不过是娱乐性灵,“浊醪佐新诗,聊以娱性灵”。(27)王世贞.经澎泽有怀陶公[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十.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924.
王世贞所言“性灵”指“心灵”,包含自然性之心与体悟之心。体悟之心源于自然性之心,自然性之心实乃基于情欲,所以王世贞的性灵说是源之于欲的文学观念,与晚明尊重个性、肯定人欲的启蒙文学思潮一脉相承。李贽倡“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而排斥“闻见道理”,主张艺术技巧是随着真情的流动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的。王世贞主张以情引法,认为文学在格调、法度上有自身的规律法则,需要通过学习体悟方可获得,当人因境而触心,情不禁而发时,平时通过学习而积于胸中的诗法格式随情而引出。“外触于境,而内发于情,不见题役,不被格窘,意致而舒,意尽而止,不知于变之穷否,何如其能发而入于自然,故饶也。”(28)王世贞.白坪高先生诗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以情引法与李贽的发愤而自然流出相近非相逆,皆归之于以自然为美。王世贞成名早于李贽30余年,(29)李贽成名于《焚书》刊刻的万历十八年(1590),而王世贞成名于《艺苑卮言》六卷本刊刻的嘉靖三十七年(1558)。更早于袁氏兄弟。
三是情法合一的诗学观。王世贞在提倡性灵说的基础上,以情导法,以意统法,主张法随意转、情法合一。王世贞将介于情与法之间的“意”概念引入情法关系论中,倡导中和与自然之美,较好地解决了七子派长期以来未能解决好的情与法的矛盾。因法的功能在写意、抒情,故王世贞讲法,是为了更好地写意抒情,追求情法合一,意法互用,而不是相反。他力求避免一味畅情而失格,“惊于声色,以捷取胜,转近而转堕于格之外”,(30)王世贞.真逸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也避免抑情而就格,即“斥意以束法”“抑才以避格”(31)王世贞.袁鲁望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这两种极端倾向,主张“发性灵,开志意,而不求工于色象雕绘”。(32)王世贞.邓太史传[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七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
其气常使畅,才常使饶,意先而法即继之。(33)王世贞.于凫先[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
吾来自意,而往之法;意至而法偕至,法就而意融乎其间矣。夫意无方,法有体也,意来甚难而出之若易,法往甚易而窥之若难。此所谓相为用也。……不屈阏其意以媚法,不骫骳其法以殉意,裁有扩而纵有操则,既亦彬彬君子矣。(34)王世贞.五岳山房文稿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六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
然而意与法也非等量齐观,而是以达意为指归,“出于物情之表而后快”。(35)王世贞.张肖甫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六十八.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3256.如是抒发性情既不拘泥于法,又合乎法,既合于法,又不伤情,艺术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如何做到情与法谐,法随情自然流出?历来多主张“发愤”“泄愤”,王世贞却主张“我与天会”或“神与境合”。“夫诗,心之精神发而声者也,其精神发于协气,而天地之和应焉,其精神发于噫气,而天地之变悉焉。”(36)王世贞.金台十八子诗选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六十五.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而“神与境合”需要从两处入手,一是专心、静气,二是才华、功气,“然独承父之材甚高,工力甚至,以故,其句就而色自傅,声自律,篇就而用,恒有余,当其忽然而至,沛然而出,风驰电击、纵衡跋于广莫之外,使人心悸魄夺而不可禁,而悠悠斾旌,徒御不惊之气象自如也”。(37)王世贞.王承父后吴越游编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王世贞所讲情法与意法关系周密精到为前人多所不及,是解决复古与创新、情与法矛盾的有效方法,强调或偏向任何一端,都终难长久。
四是形成容纳诗法和诗学诸元素的新格调说体系。以“格调”评诗,约始于六朝,自唐代后更普遍,然而,将格调作为核心范畴的“格调说”“格调派”则始于明代“七子派”。王世贞格调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四个方面发展了格调派理论。第一,扩大、丰富了格调的内涵。王世贞常以上中下三格论诗,形成时代三格: 秦汉、盛唐格;六朝、初唐格;唐以下之理格。“高者探先秦、摭西京、挟建安,大历,次乃沿六季华靡之好,以鋀饤组繍相豪倾。其下始托于理,务于简俭以逃拙。”(38)王世贞.袁鲁望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以诗法论诗,形成诗法三格: 模拟求似格;法为我用之格,即“能用格者,而非用于格者”;(39)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无格之格,即超越格调,“悠然出于天则”,(40)王世贞.王参政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无岐级可寻,无色声可指”。(41)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19.以性情论诗而有性情三格: 离情离格之格,即或“不根于情实”(42)王世贞.陈子吉诗选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或倡情而“堕于格之外者”;(43)同上。情法相合之格,即“吾来自意,而往之法;意至而法偕至,法就而意融乎其间矣”;(44)王世贞.五岳山房文稿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六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超越情法之格,即无法之法、无意之意之高格。“上者,探月胁,穿天心,务于人所不经道,将超格而上之,而不知其所归”,(45)王世贞.真逸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从而使格的层级性更为精深细致。第二,拓展格调的外延,将格调置于才、气、学、思、意、情、神等诸艺术范畴中,说明格调与诸元素范畴间的关系,使格调说由体式声调上升为与之相关的整个诗学范畴,更趋于体系化。他特别强调才、气、意、思等作者先天条件对于格调高下的影响。“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诗即才之用,调即诗之境,格即调之界。”(46)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28.又言才、气是使格调达到高境界的重要条件,“元瑞材髙而气充,象必意副,情必法畅,歌之而声中宫商而彻金石,揽之而色薄星汉,而摅云霞”。(47)王世贞.胡元瑞绿萝馆诗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而七子派中具备此才气者本少,能言此关系者更不多见。又讲神、气、情与格调的关系,“神来者,从容中道。气来者,触处而发。情来者,修然而得”。(48)王世贞.苍雪先生诗禅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四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同时他注重作者后天的学养、识力、精思与格调的关系,“所愿更益充吾学,养吾气。气完而学富,遇触即发,有叨必应,吾常搡彼之柄以役之而不受彼役,乃足称大家”。(49)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一[M]//王世贞.读书后: 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写出天下之好诗需师古,师古需广读、学富,学富方具有识力,有识力则可精思,精思方可“超乎一代之格”。“夫定格而后俟感以御卑;精思而后出辞以御易;积学而后修藻以御陋,触机而后成句以御凿,四者不备非诗也。”(50)王世贞.邹彦吉羼提斋稿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第三,如何处理好诸元素间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性灵与诗法、格调与神韵间的关系,王世贞提出三类方法: 一是兼、剂、合之法,使阴阳、正变、宗用、格调、情法等关系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合之美。二是通变,通达诸元素间的相同处,掌握其变化的形迹。三是悟,有不断积累的渐悟,也有合于佛理、自然之理的顿悟,通过悟达到空灵美与自然美的境界。王世贞正是在重性灵、神韵的基础上,用“兼”“剂”“和”“通变”特别是“悟”的方法,成功地解决复古与创新、情与法、宏大雄壮与神韵之间的矛盾的。第四,王世贞将诗法精细化,并纳入格调说,在如何使格调更好地抒情、使抒情如何具有高格方面,丰富了格调说的学理体系。其诗法包括字法、句法、篇法、结构法、声调法、定格法等。“文有格有调,有骨有肉,有篇法,有句法,有字法”(51)王世贞.颜廷愉[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是说格调离不开篇法、句法、字法。“至于诗,古体用古韵,近体必用沈韵,下字欲妥……四声欲调”,(52)王世贞.颜廷愉[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偶对欲称,压韵欲稳,使事欲切,使字欲当”,(53)王世贞.于凫先[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乃是声调之法。“使事欲稳……情实欲称,彀率规矩定,而后取机于性灵,取则以盛唐”,(54)王世贞.颜廷愉[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则为定格之法。至于篇法、句法、字法,王世贞能从不同角度细加阐发。“文首尾开合、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55)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27.“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合,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响实难。至五十六字,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56)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21.言结构之法,同样全面而精细。“诗有起有结,有唤有应,有过有接,有虚有实,有轻有重。偶对欲称,压韵欲稳,使事欲切,使字欲当,此数端者,一之未至,未可以言诗也。”(57)王世贞.于凫先[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结三也。惟收为尤难,如作平调,舒徐绵丽者,结须为雅词,勿使不足,令有一唱三叹。意奔腾汹涌,驱突而来者,须一截便住,勿留有余。中作奇语,峻夺人魄者,须令上下脉相顾,一起一伏,一顿一挫,有力无迹,方成篇法。此是秘密大藏印可之妙。”(58)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20.这种具有累积性与自我体验性的诗法论,与古典论(高格论)、性情论一起构成王世贞的格调派理论的基本框架。
五是格调派的神韵说。王世贞因受佛、道特别是恬淡教的影响,在承继李白杜甫宏大豪壮诗风影响的同时,逐渐喜好皎然、司空图、严羽等禅派诗,走向淡泊,追求自然、空灵的美学风格。
夫有志者,间一潜咏,觉其篇法、句法、字法宛然自见,特不落阶级,不露蹊径,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耳。(59)王世贞.古隶风雅[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
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髙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偶对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合气完使之然。(60)王世贞.艺苑卮言[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四十四.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6558.
能于诗法格调中求自然神韵,是王世贞不同于司空图、严羽之处。即他的神韵诗学,带有因法而自然,因格调而空灵的特点,且有着方法的自觉。其方法有五,其一是“悟”,对于诗道之悟。“诗有常体,工自体中。文无定规,巧运规外。……故法合者,必穷力而自运。法离者,必凝神而并归。合而离,离而合,有悟存焉。风雅三百,古诗十九,人谓无句法,非也。极自有法,无阶级可寻耳。”(61)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一[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30.道无处不在,又无不相同,他从戚继光的用兵之道悟出行文之道:“近窃窥公之用兵,而稍有悟于文。夫文出于法而入于意,其精微之极,不法而法,有意无意,乃为妙耳。”(62)王世贞.复戚都督书[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二十五.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5796.其二,虚极静笃,即心即道即诗。“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生至理从此并研出,虚极静笃。”(63)王世贞.董宗伯[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七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如来三十二相,皆从无相得。无相庄严,皆由无心作,心静神凝,自然之理。”(64)王世贞.昙阳大师传[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七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其三,非应命、应酬,而是处于“闲窗散笔”,偶一吟咏便神思韵味自出。对此他提出一个新概念“饶意”,即在有意无意之间达到的意外美境。“然有意无意之间,却是文章妙用。”“文太史画,闲窗散笔,在有意无意间,是以饶意;其书在中年,是以饶姿;诗不做应酬语,是以饶韵。”(65)王世贞.文征仲杂画后[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三十八.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6316.其四,字琢句磨之极也可达到自然之美。“三谢固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极妙亦自然”,“渊明托旨冲澹,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66)王世贞.艺苑卮言[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四十六.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6634.其五,化工说。“韩信用兵,多多益办,此是化工,造物之妙,与文同用。”(67)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八[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352.“元驭属草先师传,得万余言,其事颇详核,不经化工笔,恐不足称也。”(68)王世贞.汪司马[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一百八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王世贞以“化工之妙”极赞其师——昙阳法师,“我师笔端化工之妙,师果不鄙而许之,烂然满纸,捧持循览,不觉绝倒”,(69)王世贞.性命仙篆七十二字记[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六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足见昙阳子的恬淡教对他创作的影响。
六是复古而求新,对模拟的扬弃、超越。古学派沉溺声韵格调法度而淹溺真情的主要原因是过于看重模拟。有评论者因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而将其视为模拟剽窃代表,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事实上,明清人对七子的评价多论及模拟,而尤以李梦阳、李攀龙为最,何景明与王世贞则较少被言及。一方面,王世贞将字模句拟视为文学三品中的下品,甚为鄙视,并在理论与批评实践中屡屡排斥和痛贬;另一方面,王世贞对七子派的模拟现象不满,要划清与他们的界线。自道“乃其弊流而为,似龙出之,无所自,而施之无所当”。“不佞于其间,粗亦晓所趣舍,以才薄未尽合也。”(70)王世贞.姜凤阿先生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五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再者,他一贯主张遗形取神,得鱼忘筌,“以心为师”,追求“无岐级可寻,无色声可指”的自然而然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空灵之美的境界。所以认定王世贞是剽窃模拟的代表,是不了解王世贞的误读误传。
剽窃模拟正是王世贞避忌扬弃的,他一向主张“师心独造”,认为“剽窃模拟,诗之大病”,(71)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三[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134.骂为“盗魁”。就连学书法者“日临《兰亭》一帖”,也嗤之“此从门而入,必不成书道……外堪皮相,中乃肤立,以此言家,久必败矣”。(72)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七[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303.他批评扬雄《法言》,病在剽窃。“余读扬氏《法言》……顾其文割裂声曲,闇昒淟涊,剽袭之迹纷如也。”(73)王世贞.弇州山人读书后: 卷五[M].刻本,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195.他论及左思、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之个性,体其心,论其人,反对言语形式上的“剽写余似”,“后之人好剽写余似,以苟猎一时之好,思踳而格杂……得其言而不得其人”。(74)王世贞.张给事诗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六十九.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3299.他同时批评朋友中的模拟陋习,“明卿寄来乐府,觉过模拟,不堪见大巫,惟于鳞亦中之”。(75)王世贞.复肖甫[M]//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 卷一百二十.王氏世经堂刻本,明万历五年(1577): 5568.又批评李梦阳:“李自有二病,曰模仿多,则牵合而伤迹;结构易,则粗纵而弗工。”(76)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五[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217.他一向不喜欢以议论为诗,但比起邯郸学步来,反觉好得多,“以故于李宾之拟古乐府,病其太涉议论过耳,抑剪以为十不得一。自今观之,亦何可少夫……若使字字求谐于房中、饶歌之调,取其声语断烂者而模仿之,以为乐府在是,毋亦西子之颦,邯郸之步而已”。(77)王世贞.书李西涯古乐府后[M]//王世贞.弇州山人读书后: 卷四.刻本,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161.足见王世贞一贯而明确的主张和防止模拟剽窃的自觉意识。
王世贞意识到写诗学古人难免出现似曾相识的诗句。他在刘知己《史通·模拟篇》二分法基础上又细加甄别,分为四类:“割缀古语,用文已陋,痕迹宛然”者;“全取古文,稍加裁减”者;“裒览既富,机锋亦圆,古语口吻间或不自觉”而流出者;“神与境触,师心独造而偶合古语者”。王世贞对第一类极厌恶之,视为“斯丑方极”,“令人一见匿笑,再见呕哕,皆不免为盗跖、优孟所訾”。第二类虽“已是下乘,然犹彼我趣合,未至足厌”。第三类“然尚可言”。第四类“不妨具美,定非窃也”。(78)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三[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136.王世贞早期这一对模拟的判定全面、清晰而合理,几无可挑剔,因由后两类方法形成的“似曾相识”的诗,在古人文集中较为常见,且多为好诗、名句,所谓“诗虽新,似旧才佳”。(79)袁枚.随园诗话: 卷八[M].刻本,清乾隆十四年(1749): 456.王世贞集中的似曾相识的诗后者为多,而别有用心者或人云亦云者则不加分辨,前后混谈,将摹唐仿汉,一概视为字摹句拟、剽窃。于是将王世贞与李梦阳的“句拟字模,食古不化”(80)永瑢,等.空同集: 卷六十六[M]//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七一.武英殿刻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13398.和李攀龙的“割剥字句”(81)永瑢,等.沧溟集三十卷附录一卷[M]//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七二.武英殿刻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13472.等视。袁宏道作诗不主张宗法前人,(82)袁宏道《答张东阿》:“仆窃谓王李固不足法,法李唐犹王李也,唐人妙处正在无法耳。”(《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三)故将王世贞与李攀龙等同,或说王世贞“中李攀龙毒”,(83)袁宏道《叙姜陆二公同适稿》云:“使昌谷不中道夭,元美不中于鳞之毒,所就当不止此。”(《袁中郎全集》卷一)是其认知偏狭。钱谦益实则步武王世贞,幼诵“两稿”,先宗唐后师宋,一心想超越王世贞而攻讦不遗余力,他抓住王世贞晚年自谦之语而抛出“晚年定论”,阳为维护晚年王世贞,阴则欲以此否定早年王世贞。吴伟业对此深感不满。“即以琅琊王公之集观之,其盛年用意之作,瑰词雄响,既芟抹殆尽,而晚岁隤然自放之言,顾表而出之,以为有合于道,诎申颠倒。”(84)吴梅村.太仓十子诗序[M]//吴梅村.梅村家藏稿: 卷二十九.《四部丛刊》景清宣统武进董氏本,清代.钱锺书先生言钱谦益抹黑王世贞“不遗余力,非特擅易前文,抑且捏造故事”。(85)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386.将一位自觉反对剽窃模拟而主张“一师心匠”的文坛领袖,污名为犯低级错误的“剽窃模拟者”,这与王世贞以文学成就一生伟业的超凡之志,与其从不屈于人的刚直性格,与王世贞一系列诗学观,与他雄浑、刚健、清新而自然的优秀诗文创作成就等无不相悖。
上述六项新变: 以博补狭、性灵观、情法观、新格调体系、格调式神韵说、对模拟的扬弃等,既是对前七子诗论的终结,又是七子复古理论的新变;对七子诗论的终结形成了王世贞以情欲为源,以抒情写意为归,以法度范式为体,以学养为粮,以才气思为翼,以格调韵境为品,以自然为美的完整的文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国诗学发展至此的集大成,标志着中国诗学理论至此已基本完成,此后的理论大体未跨越这个范围,只是这一理论中某一枝(如宗宋派、宗唐派、性灵派、格调说、神韵说)的极端式的、精细化的发展。新变意味着时代风气转换的开始(如道统诗论至情法诗论的转向、性灵之风、博学之风、求实之风等)。
创作弱于理论,是宋代以降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才气不足,缺少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类大才。李东阳感慨:“非具宏才博学,逢泉而泛应,谁与开后学之路哉!”(86)李东阳.怀麓堂诗话[M].长唐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本,清乾隆三十七年至道光三年(1772—1823): 49.王世贞独特处在于其才情与学识超于同时代人,身历家难与朝政风波,且有领袖群伦的意识与时代责任感,捃拾前贤,创作富赡,故能较好地解决了创作弱于理论的问题。
王世贞作为琅琊王氏后裔,且操执文柄,通贯古今百家,眼界宏阔而不庇于人,不仅文雄一世,且喜兵道,有将帅才,从而使其既具有北方之豪迈、俊逸之气,又具有南方细腻、精微、温秀之蕴,诗风既雄浑、刚健,又清新而自然。乐府诗借旧题写新事,既承继前代“美刺讽戒”之义,更彰显深刻的批判精神,而尤以《乐府变十章》为代表,体现其叙语中所言“悼乱恧谗”之旨,又能“被之古声”。(87)王世贞.乐府变十章叙语[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而在张欲畅情特别是写男欢女爱方面的大胆、真率、自然,为前代所少见,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不失为乐府诗发展至明代的代表。五七言律诗,喜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更重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沈雄为贵”,(88)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卷三[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107.又能吸收王、孟、高、岑之长,以己才情发之,雄浑刚健,浑然天成。又因王世贞知识渊博,取材富赡,“或鬼篆蛇文冥搜六合之外,或牛溲马勃,近取咫尺之间”。(89)王世懋.遗伯兄元美[M]//王世懋.王常奉集: 卷十七.吴郡王氏家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 2721。直书现实,忧国忧民,讽喻朝政的“信史”之作,堪比杜甫,其大胆犀利,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钧州变》《石头变》《大地变》《太保歌》《辽阳悼》《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弘治宫词六首》《正德宫词八首》《西城宫词八首》《信笔偶成二十绝》《厌鸟噪》《阅史偶有所感》等。更多抒怀咏物之作,或绵里藏针婉转达之,或嬉笑怒骂自然生趣,“莞尔麈谈,毅然狐史”。(90)陈文烛.弇山堂别集序[M]//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 卷四十.刻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咏物写景,寄情山水,有王、孟遗风,且清俊新奇,自成一格,如《碧玉沼》《题李使君扇头小画》《题赵干烟霭秋涉图》《题画(其四)》《自安州改陆泛小艇趋保定即事五首之二》等。咏物诗、即兴诗、送别诗中也不乏婉转空灵之作。书将帅之志,述边塞军旅事,令人疑似高、岑再生,如《上谷杂咏》《病(其一)》《咏戍卒(其二)》。气势如虹,飘逸豪迈,疑似太白,《登岱六首之三》《登岱六首之四》等。潇洒旷达,则又一东坡,如《杂诗之一》《五子篇》等。名篇佳作,不在苏黄之下。郭绍虞先生言:“我们读弇州之诗,如《小伊州》《书庚戌秋事》诸首,颇有晚唐风格,此外,有近白香山者,与盛唐声调颇不相似。”(9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72.世人对王世贞诗文创作的关注远不及其文论,殊不知“自李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92)永瑢,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提要[M]//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百七十二.武英殿刻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 13494.王世贞因何在一些人心中可替代班、马、李、杜,除去风气之外,当与其创作近“班、马、李、杜”不无关系。
王世贞诗长于捕捉人物刹那间的细微动作,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姿态的描述中传神染情。如《地驱乐歌》“头上倭髻,珍珠累垂。要郎解髻,妾自解衣”,“郎骑白马,妾坐车。偷眼少年,郎不如”。《卫河四首》“十五谁家女,红妆娇自多。低头浣纱坐,不解听吴歌”。《小袛园六绝》其一:“隆福寺西新种竹,啸雨萦烟几万条。野夫画玩兴未已,夜半来眠竹畔桥。”“青松作偃盖,相与谈禅理,折取松下枝,与师充麈尾。”(93)王世贞.偃盖松[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 第二十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其效果是别有一番意境,且更自然、简洁、抓人,遂将诗歌史上以人物活动细节生情写意的笔法推向更成熟、自如、美妙的艺术境界。
朱彝尊评王世贞:“乐府变,奇奇正正,易陈为新,远非于鳞生吞活剥者比。七律高华,七绝典丽,亦未遽出攀龙下也。当日名虽七子,实则一雄。”(94)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第十三卷[M].扶荔山房刻本,清嘉庆.钱谦益则言:“元美之才实高于于鳞,其神明意气,皆足于绝世。”(95)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 第六卷[M].毛氏汲古阁刻本,清顺治九年(1652).惜因量大,虽有明清选本如《弇州诗集》《弇州诗选》等,所选诗数量庞大,其精美之诗,未能播于广大读者中。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等所选较精,不乏遗珠之恨,故而影响了王世贞诗文的广泛传播。
王世贞现存文学作品赋、文、诗、词、曲、稗以及说论(文学批评等),不仅样样皆操笔,且不乏佳作。王世贞之散文众体皆备,数量宏大,姿态万千,可视为中国散文创作之集大成者,在传记的性格化、纪事的考据化以及尺牍的谈心化和小品文写作方面,引风气之先。而诗词创作不仅在数量上为有明一代之翘楚,且风格、体式、题材丰富多彩,自成一体,颇多新奇,人拟之明代之苏轼,或可当之。曲有《鸣凤记》(新论皆不足推翻旧说,王世贞染笔或非子虚乌有)。稗则有《世说新语补》《剑侠传》《艳异编》,《金瓶梅》作者“王世贞说”流传了四百多年,虽有怀疑、否定者,然缺少推翻之力证,更无能替代者,也缺一锤定音之铁证,铁证几无可能。此二书当为曲稗之上乘。说论有《艺苑卮言》《读书后》《札记》等,评则有《明诗评》《唐诗评》《词评》《文评》《曲藻》等,不失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家。
平心而论,王世贞的创作犹如其诗学一样,成于其博而全,无所不及,无所不备。然不突显于某一端,因之而精美而建帜扬旗。博全有珍珠美玉,易被人采择,也有牛溲马勃,易遭人攻讦。其诗有以前人为宗法者,有酬唱应答还笔墨债者,有华丽豪迈中缺少真情者。王世贞尝言“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96)王世贞.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第三卷[M].武林樵云书舍刻本,明万历十七年(1589).读王世贞诗,似令人有同感。然而王世贞集中上乘佳作近百篇,为历代个人诗集中所罕见。他是明代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采前人之精,融前代诸体,“以意熔炼,然为一家”,(97)张岱.王世贞传[M]//张岱.石匮书: 卷二百六.稿本补配清钞本,清代.正所谓“明之文章,自李何而古,至攀龙、道昆而精,至世贞而大”。(98)王世贞传[M]//明书.卷一百四十七.清畿辅丛刊本,清代.非仅博大,且由讲诗法而不为诗法束,至无法而法。由音调韵叶之精微而至自然天成,所谓“离观则邈若无关,凑泊则天然一色,大都字险者韵必妥,韵奇者声必调”,(99)王世懋.遗伯兄元美[M]//王世懋.王奉常集: 卷四十七.刻本,明万历.做到了“师心独运而不累其法”。(100)陈子龙语见汪学全辑.娄东诗派卷四[M].清嘉庆九年诗志写刻本,清代: 230.王世贞诗文创作与理论是大体吻合的。有人将其比之司马迁、班固、韩愈、苏轼,“昔两汉有子长、孟坚,唐有退之,宋有子瞻。皆称盖代,今则元美其人哉”!(101)刘凤.弇州续集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即使不及汉唐诸贤,称明代苏轼,或可当之。因王世贞阅历多,精通诗法,以诗为命,“心灵之气恍惚自来,臭腐神奇与时相为无穷”,(102)王锡爵.弇州山人续稿序[M]//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故良材瑰宝、上乘佳作沉埋于皇皇巨著之中,遮蔽于所谓模拟抄袭的误读之中,尚未被后人发掘,更未进入注释赏析的经典化过程。王世贞诗需要抹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其真面貌、真精神、真价值。
王世贞在文学体式上,标新立异,有开拓之功。他天生好奇,更喜奇侠怪异与艳情。(103)王世贞自幼喜怪异与艳情,很可能受到其伯父王愔的影响。前者在《奇事述》《盛事述》《异典述》和《野史家乘考误》《宛委余编》中得以表现。后者则见之于其所编选的小说《剑侠传》《艳异编》以及删定的《世说新语补》。《剑侠传》上承《越绝书》《吴越春秋》和《史记》“游侠列传”,下启清代之侠义小说,与同时代的《水浒传》一长篇,一短制,对明清小说发展有异曲同工之效。《艳异编》合怪异与艳情两类为一,不仅对于推进艳异类小说传播有积极作用,且对艳情小说特别是世情小说的兴起,功不可没。《世说新语补》对旧作删定增补,令其更洗练完美,推进了世说体传播。历代个人文集编纂体例多是诗、词、曲、赋诸体的整合,王世贞则总括诗论、词论、曲论、文论、书论、画论、史论、经论、子论为一体,独创“说”体,并较早将个人文集归之于赋、诗、文、说四部,名之曰《四部稿》。赋体至明代而日微,王世贞力挺之,以挽其颓势。明代词弱,王世贞论词公允,深明宋代以来好词之奥妙,词作确为有明一代之娇好者。
后人对于王世贞的文学思想有赞赏者、误读者,也不乏攻讦者。无论赞赏者、误读者、攻讦者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安派误认为王世贞以法抑情,故反对格套。然其“独抒性灵”,则是承袭了王世贞性灵说与李贽童心说的结果。袁宏道恣性畅情,气盛势张,因不拘格套,而流于轻巧,未免于“破律而坏度,名为救七子之弊而弊又甚焉”(104)永瑢,等.袁中郎集: 卷四十[M]//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百七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代.之讥;钟惺、谭元春意在承接王世贞情法合一论,欲以“深幽”补公安之“浅疏”,却没把握好度,而滑入艰涩幽峭;“陈子龙倡几社,承王世贞等之说,而涤其滥溥”,(105)永瑢,等.汉魏六朝一百三十家集[M]//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百八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代.却在诗学理论上鲜有创建。清初,黄宗羲、归庄乃至四库馆臣是典型的攻讦派,他们受亡国与朝代更替之冲击,以救国和“经世致用”为追求,误将王世贞视为晚明空疏之学,厌其模拟,然而一方面因其重文学之外的社会功用而轻内在法则与艺术,难以重振文坛;另一方面其“惟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106)钱林.文献征存录: 卷二[M].有嘉树轩刊本,清咸丰八年(1863).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则与王世贞学养、治史追求无出二致。攻击最用力的钱谦益自幼读王世贞书,“余发覆额时,读前后《四部稿》,皆能成诵,暗记其行墨”,(107)钱谦益.题徐季白诗卷后[M]//钱谦益.牧斋有学集: 卷四十七.《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清代.以至于有“牧斋引用,多类元美”(108)钱陆灿.列朝诗集小传序[M]//钱谦益.列朝诗集.毛氏汲古阁刻本,清顺治九年(1652).之讥,足见其受王世贞影响之大,其宗宋的主张,也有王世贞“捃拾宜博”,喜苏轼、宋文的影子。也有赞同、支持王世贞观点,主张情法合一者,如屠隆、李维桢、胡应麟、尤侗、沈德潜、翁方纲、王士禛等,其中自成一派者,沈德潜倡“格调”,翁方纲主“肌理”,却以法抑气,以理掩情,承七子与王世贞之脉,却未得王世贞之精。袁枚的“性灵”说承袭着王世贞的性灵观、李贽的童心说、袁氏三兄的独抒胸臆说,然而因过于强调才情,淡化格调、法式,愈走愈浅窄。独王士禛“神韵”说承接七子特别是王世贞之神韵观,(109)王世贞论诗深得老庄佛禅之旨,讲阴阳之道及其关系变化,更讲空无的意境与神意自然无迹的境界,达到了自皎然、司空图之后的更趋成熟的新高度。如讲篇法、句法、字法,“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有俱象而妙者,有俱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偶对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合气完使之然”等。不同处在于将王世贞的以情意为源为归、以无法无意之妙境为尚的理论,发展为以神韵为归,更趋简明,将情与法、格调与气韵完美地融合为一,“神韵得,而风格、才调、法律三者,悉举诸此矣”,(110)杨绳武.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M]//沈粹芬,黄人.国朝文汇.甲集: 卷二十四.上海国学扶轮社石印本,清宣统元年(1909).其“神韵”说,远承皎然、严羽,近袭王世贞,(111)钱谦益《王贻上诗集序》:“太清(清代女词人)赠季木(渔洋父)曰: ‘元美吾兼爱,空同尔独师。’”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言渔洋“实是清秀李于鳞”。清康熙时人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阮亭(渔洋字)为季木(王象春)从孙,而季木之诗宗法王(世贞)、李(攀龙),阮亭入手,原不离此一派,林古度所谓‘家学门风,渊源有自也’。”翁方纲言:“吾谓神韵即格调者,特专就渔洋之承接李、何、王、李而言之耳。”(《复初斋文集》卷八)综合而别出之。然其“素狭”,“喜用僻事新字”,难免遭讥。(112)赵执信.谈龙录[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代.王世贞对历代诗人特别是明代诗人的评价常为后人采用,不只胡应麟《诗薮》“羽翼《卮言》”,(113)胡应麟.报长公[M]//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卷一百一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清代.钱谦益《列朝诗集》也多引王世贞语,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又不乏钱谦益的影子。吴伟业盛赞王世贞“以绝代之才”“领袖群流,跌宕骚苑”,悲伤于“思一见其人不得”。(114)吴伟业.戴沧洲定园诗集序[M]//吴伟业.梅村家藏稿: 第二十七卷.《四部丛刊》景清宣统武进董氏本,清代.再者,王世贞散文重辞章文采,博学识力,究精神义理,特别是注重考据,如《宛委余编》《觚不觚录》《史乘考误》等,开散文重考据风气之先,又重辞章(修辞与文章法式),这或许在客观上与注重义理、考据、辞章的清代桐城派散文有着学理上的渊源。
由此看来,清初的理论主张与文学批评,滤去其时代色彩,窥其内在之精神,大体说来当是明代后期以王世贞、李贽为代表的文学主流观念的延续与变易,而王世贞之特殊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主情尚法的复古派理论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明代文学发展转向的先声,即由“沈博伟丽”之“虚”,而转向精致、务实。(11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怀麓堂集一百卷”条:“盖明洪武以后,文以平正典雅为宗,其穷渐流于庸肤,庸肤之极不得不变而求新。正嘉以后,文以沈博伟丽为宗,其穷渐流于虚。虚之极不得不返而务实。”王世贞之学则是由沈博伟丽而转发几务实,即一切学问终归之于用。主情、尚法、精致、务实,正是清代文学和学术的大体走向,故清初之文学正是王世贞后期文学主张的进一步充实和发扬。钱锺书先生说:“匪特渔洋为‘清秀李于鳞’,世人以为七子光焰至牧斋而熸者,失之未考耳。”(116)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109.对于王世贞与明末清初文学关系的探讨,尚有较大空间。
如果说明清的文学批评与创作的重心经历了由心学到实学、由义理到考据、由率性到致用、由性灵到神韵的转变的话,那么,王世贞就是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转换器,是明代文学的集大成者、清代文学的开启者。他同前后七子一道以复古相号召,用秦汉文、盛唐诗打破理学笼罩文学的局面,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向开拓,意在像成圣成王一样成就文学之伟业。王守仁以心学掀起一代之思想潮流,王世贞以文学鼓动一代之风尚,(117)明崇祯刻本《名山藏》卷八十六《臣林记·王世贞》:“盖嘉靖之初,王守仁以讲学开门能鼓一世而从之,而当世贞之身,士人风尚大类其时。”他看到心学的空疏而以博学、精致化的文学、考据史学和致用学术校正之,他凭借少见的博学、宏识、创作天赋,团结后七子成员和五子派集团,领袖群英,成为明末之大成与清初之先导,后人无论赞赏、误读或攻讦者多难摆脱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争议虽多,却无法改变其承前启后的文学钜公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