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政策下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探析

2021-11-30 10:55朱雅倩河南理工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贷后客户经理信贷风险

文/朱雅倩(河南理工大学)

一、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旨在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列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信贷弱势群体,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普惠信贷的服务对象不像传统贷款仅仅集中于条件优越的客户,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而弱势群体经营规模小,资金流量少,风险的评判和防范更加困难。

二、农商银行普惠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农商银行根植地方,营业网点多,业务范围覆盖广,县域内农商银行大多70%以上的营业网点均位于农村乡镇地区,普惠信贷业务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和居民。农商银行肩负着服务“三农”的使命,落实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经营管理上做了大量的探索,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大、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科技支撑不足、信贷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升等。贷款的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管控,贷款的不良率依旧偏高,影响着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普惠金融政策对农商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近年来,在自身的改革发展下,农商银行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影响下信贷规模不断增长,经营状况日益改善,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然而,由于农商银行的收入组成过于单调、贷款投放过于集中,产生越来越高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现存缺陷也被暴露出来。伴随着高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率,农村商业银行更要促进信贷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在普惠金融政策环境下抓住机遇,其中,强化信贷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能否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高我国农商银行的贷款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我国农商银行改革发展和完成支农工作的重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控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质量,有必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能力。

四、农商银行信贷业务现行风险管控体系

农商银行贷款从申请到合同完成,一般为贷款客户表达贷款意愿,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和贷款申请,个人金融部或公司部客户经理开展实地调查并做好记录工作,客户经理确认客户符合贷款条件后,整理手续对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额度授信,同时由复查人员进行贷户复查,对贷款流程进行再次信息确认与信息审核,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同意贷款申请;贷款管理部门实施权限内信贷业务的受理、审查和审批;放款中心审核信贷业务合同要素、客户提款条件等,审批通过后根据贷款合同的约定发放贷款;经办客户经理进行贷后检查等流程进行贷后进行定期监督,明晰资金的使用方向,风险管理部组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信贷风险分析、评价等工作;客户经理做好贷后管理,至合同约定期限对到期款项进行催收;资产管理部负责接收管理、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按照审贷分离、贷放分控的原则,农商银行有自身信贷流程和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有效控制,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

五、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控问题分析

(一)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近年来,农商银行按照监管要求以及自身业务发展的状况,制定了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学习、落实和执行方面未进行严格要求,未切实提高员工对信贷风险制度的认识与了解,致使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另外,由于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新任客户经理不断充实信贷队伍,但新任客户经理的前期培训不到位,对客户经理管理也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竞争的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而造成信贷风险大大增加,风险管理人员岗前培训不够系统,对信贷风险评估不够专业,无法科学、客观地评估贷款周期中的风险状况,导致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

1.贷前调查不到位

贷前调查不够全面,部分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时对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具体工作、家庭收支、负债偿还能力等基本情况未深入了解,对信用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做到全面、准确核实,例如仅对借款人进行深入调查,忽略其配偶、担保人的情况调查,导致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不能及时发现。

对于企业类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和额度授信,按照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但是由于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健全,加上信贷人员自身不够专业等因素,导致信贷业务贷前调查不准确,从而不利于信贷风险的管控。

2.贷中审查未能高效执行

各级农商银行贷款业务流程根据贷款额度来规定审批部门和程序,企业信贷通过财务实力、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及额度测算,个人信贷是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信用状况来确定客户是否符合贷款要求,然后根据信用额度合理计算可用额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审批人员专业培训不够,会受认知和能力限制,评价和测量偏离客户的真实经济状况,最终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3.贷后检查流于形式

农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要求客户经理在贷款发放后再规定工作日期限内对客户进行首次贷后检查,并根据贷款金额和担保方式不同,对客户分别按月、按季进行贷后调查,但贷款放款之后,信贷员就降低了对此项贷款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信贷客户经理贷后未能通过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全面掌握借款人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对贷后检查重视程度低,管理监督落实不到位,贷后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当有信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时,不能及时引起高度重视,所有的不良贷款形成在风险初期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信贷人员提高监督管理意识就都能有所察觉,但对小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产生不良贷款消极因素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将导致信贷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三)信贷结构不合理

农商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公司类大客户贷款金额占比过大,受地方政府的影响,公司类贷款投放比重大,不良率高,另外贷款投放的惯性思维没有彻底转变,依然存在“垒大户”的现象,农商银行改制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贷款规模迅速扩张,但短时间内还无法将信贷结构调整到位。

(四)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农商银行也在科技支撑方面寻求发展和进步,积极建立区域内的大数据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线上授信、贷款功能,但能力还尚显不足,贷款获客渠道和手段较为单一,客户数据库完善度不够,系统数据的融合、精细加工及处理不够,信贷风险预防控制不足。在产品和媒介更新的过程中,需强化技术和模式变革,多角度丰富大数据内容和计算方式,更真实有效的分析和防控风险。

(五)客户经理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近几年随着业务拓展,农商银行越来越多的年轻新晋客户经理从事信贷工作,其信贷业务经验不足,风险防控能力较为薄弱,作为银行信贷工作的核心人员,客户经理肩负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市场、维护客户和客户信贷业务准入。客户经理是信贷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口,银行想要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必须提高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和风险防控意识。

六、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信贷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信贷约束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防范风险,特别对于信贷风险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地执行起到提前预防作用。

首先,岗位制约。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和审批人员各司其职,互不干预,审批人员无权干涉授信管理工作,授信管理人员也无权干涉审批人员的决定,不同级别的信贷人员以之职权划分不同工作内容和重点。贷款审批和管理作为信贷风险控制的核心关键点,建立科学、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防止信贷风险管理缺失,依据现实情况及时对信贷权限进行动态调整,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率。

其次,责任约束。信用风险控制作为金融系统中一项特别复杂的工作,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工作,每一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不同的管理权限需要对应地制定不同的责任约束机制。银行内部的主管部门应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考核,银行内的稽核审计部门也要对各环节进行检查。

最后,完善信贷岗位的问责制度。确认责任到人,使每个环节都有相应负责任的信贷人员。贷款过程中的调查人员、审查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以及贷后资金管理人员、风险评估监测人员等都要在自身参与环节中发挥应有的责任,履行本职义务。要根据自身需求,设立科学、高效的准入规定和考核标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权责对称、责任明晰的信贷风险内控体系。

(二)优化信贷结构

农商银行首先要坚守服务“三农”的宗旨,立足支农支小支微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商银行根植本土的优势,以整村授信为抓手,助推小额贷款的投放,同时,对大额贷款综合考察,使信贷结构合理化。

普惠金融不等于施舍金融,立足机会平等也要遵循自身发展利益,发展普惠金融同样需要剔除信用差的客户,客户的信用状况越好,信贷风险越低。另外普惠金融政策及产品本身越便捷越丰富,客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信贷产品的可能性越大,信贷风险也会越低。

(三)加强科技支撑

建立科技人才库,组织培训、交流和学习,人才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实现数据化平台建设的快速发展,通过大数据平台,强化客户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提高客户准入、授信、用信的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客户信息分析,细化各类贷款,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而更好地降低信贷风险。

(四)提高客户经理风险防控能力

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差,专业知识不够,则无法保证将信贷风险控制到最低。要加强对基层信贷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学会在日常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短板,不断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改正缺点。定期组织客户经理培训与考核,培训活动坚持从日常实际工作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享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心得,通过探讨和交流业务知识以及具体防控风险的方法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的素质。同时与先进行社建立联系,学习先进行社的经验和理论,融入自身工作中,切实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客户经理风险防控能力,推动本行信贷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

(五)健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信贷风险防控意识,保障信贷管理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地执行。

1.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客户经理业绩评定办法,定期根据客户经理新增业务量、利息收入、不良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等指标,按照占比评定综合得分,根据分值不同,对信贷人员配备不同的绩效薪酬。其次,完善信贷人员评分、薪酬、尽职免责等办法,真正实现薪酬的科学、公平分配。最后,通过建立提高工资、股权激励等制度,对在信贷管理机制建设、信贷产品和系统研发、风险防控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信贷人员设置专项奖励,激发信贷人员的内生动力,增强信贷人员创造力和企业发展活力。

2.优化信贷风险管理考核机制

在信贷风险管理考核方面,适当增加风险管理考核指标,坚持风险与业务、经营同时抓,真正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奖惩处罚措施。强化部门和个人的职责权限,出现不良贷款,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客户经理准入退出机制,把不良贷款率作为客户经理重要考核指标,对客户经理动态评定,确保客户经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对于一些完成信贷业务质量高的信贷员要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并且完善晋升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部门协作能力,营造高效合作的良好状态。

本文根据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控现状,分析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控中普遍存在的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信贷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和客户经理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加强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推进农商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普惠金融信贷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贷后客户经理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建设措施和方法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加强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队伍管理的几点思考
商业银行新入职公司客户经理挫折教育问题初探
商业银行新入职公司客户经理挫折教育问题初探
舒兰农商行 陆续出台两款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几点思考
常回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