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朱云 许佳(昆明理工大学)
据《砚山县志》记载,在清朝光绪年间,因江老宏、朱天鉴等制陶艺人由建水县迁居至江那镇,至此,土陶生产技艺在砚山县窑上村生根发芽。该制陶工艺主要以手工制陶为主,兼具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制陶原料为当地出产的黏土,泥料、釉料均为当地特色,故土陶制品呈现朴素的艺术风格。该地目前也有少量瓷土发现,在现代窑炉的支持下,鉴于新原料的出现,砚山窑上土陶有望在将来生产出瓷制品。窑上村是汉、壮、彝三个民族杂居的村落,少数民族文化较为典型,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土陶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土质陶器简称为土陶,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制陶技艺,一般以黏土为原料,采用手工成型方式制作,各个地区的土质杂质含量不尽相同,因此,土陶艺术效果变化万千。砚山县窑上村的泥土胎质细腻,具备较高黏度,在陶器制作上具有天然优势。在人文优势上,砚山境内居住着十几个少数民族,单单窑上村就有壮、彝两个少数民族族群,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土陶的生产制作上提供了大量本土便宜条件,这些在土陶的器型以及装饰上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通过笔者的实地走访,发现在制作技术上,砚山窑上土陶的革新较慢,较国内大中型的陶瓷产区而言,原汁原味的特征较为浓厚,不失为研究传统手工制陶工艺的优秀蓝本。在原料方面,该地土陶生产的泥料来自村子周围田地及山上的优质黏土,釉料的配方主要来自草木灰、路德地区的黄土以及明德地区的黑色圆球状的羊干石。在原料上,天然原生态,不添加工业发色矿物原料,凭借配方含量以及窑温的差异实现土陶的外观千变万化的效果。
在装饰上,就技法而言,绘画纹饰、堆塑纹饰、刻填工艺以及釉色装饰是经常应用的。在生活用品器具装饰上,施釉以及堆塑技法最为突出,偶尔辅以刻划花装饰技法。装饰祭祀器皿上,捏塑以及堆塑技法尤为重要,器型代表为香炉。在装饰民族工艺品时,装饰技法更是丰富多彩,图案纹饰的使用极其突出。几何纹如波浪纹、圆圈纹、线纹等,植物纹如稻穗纹、莲花纹、梅花纹等,动物纹如龙纹、凤纹、虎纹等经常在器具身上得到展现,书法文字等纹样同样为土陶器皿增添了别样的美感。除此之外,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特色纹饰同样在土陶装饰上焕发了别样的风姿。稻穗是稻作文化的典型象征,是壮族的传统纹样,铜鼓纹也是壮族传统纹样的典型代表。土陶上偶尔也装饰有象形文字,主要来自《坡芽歌书》,这是一种富宁县地区壮族民歌的象形文字。除了上述提到的装饰手段,中高温颜色釉也是砚山窑上土陶的美化手段之一。
砚山窑上土陶来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服务于大众,植根于民间沃土,直至现在依然广泛应用。作为陶瓷领域的分支,窑上土陶的艺术特征分析同样需要遵循大行业的指导。陶瓷领域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造型和装饰表现,并借助材料和技术手段得以实现。在文化传播尚处于相对封闭的年代,教化功能主要通过文娱活动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器具发挥了重要的功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土陶的造型多种多样,图案纹饰纷繁复杂,只要是人们认为有意义的、有美化作用的器型和纹饰,在土陶制品中几乎都能够找得到。
对陶瓷制品而言,造型是人们在制造生活用具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逐渐有了自身的方法和规律,且具备立体的空间特性。在科技不发达、各种造物材料不丰富的年代,土陶制品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因此实用性是土陶制品最大的特点。在生活中,不同的功能需要借助不同用途的器物来完成,比如饮食用到的炊具,储物用到的盛储器,饮水用到的饮具等等,这些构成了陶器丰富的种类,而器物需要依附造型结构来实现,所以最终构成了窑上土陶丰富的造型样式。在实用性的社会需求下,生活化是砚山窑上土陶的鲜明特征。砚山窑上土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物以致用”的造物理念。土陶造型是具体的功能要求的呈现,只有满足了一定量的条件,最终才会呈现出造型样式。砚山窑上土陶制品造型美观,使用广泛,历史久远,深受人们喜爱。砚山窑上土陶作为一种当地的日用产品,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用”是当地制陶的先决条件,又因为“用”的差异性,产生了不同用途的器具。但这些用途的器具没有严格的界限,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笔者的调查,按照功能,可以把砚山窑上村的土陶主要分为两大类:生活用品、民族工艺品等。
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原本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皿,因实用功能的丧失,部分制品慢慢由实用器物转变成用于欣赏的陈设器皿。比如梅瓶,原是盛酒器,最早产生于宋代,到了明清时转变成陈设器皿,丝毫看不出酒器的样子。此外,伴随审美观念的提升,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制陶艺人逐渐创作出很多经典的土陶艺术品,部分甚至称得上是精品。在这个过程中,土陶的造型特点也从简单、饱满、粗糙、实用转为向精致、周正、精细、艺术美靠拢,由此,在造型方面,窑上土陶也有了艺术美的特征。艺术学、设计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门类,在学科规范性上,必然遵循系统科学的指导。在以往只为满足实用性的需求下,造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融进科学体系后,势必要做出转变。砚山窑上土陶在现代审美的追求下,不仅造型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既可以根据客观形态的结构进行解构,进而对原有结构进行变形与简化处理,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宽和取舍,最后得到诸多新式造型。除此之外,砚山窑上土陶的造型意识相对完善,既考虑到了尺度上的严谨性,又关注了比例的适宜性,同时还综合统筹了整体的连贯性。
造型过程结束之后,势必要对坯体进行修饰、打扮,也就是到了装饰这一步骤。人类对陶器进行装饰的原因是因为自身具备装饰的经验以及产生了审美意识。在原始陶器上进行拍打、刻画、剔刺等行为是陶瓷装饰的最原始状态。时至今日,砚山窑上土陶虽然在装饰工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呈现出朴实无华的状态,尽管窑上土陶的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十分丰富,但在当地手艺人的价值观下,仍保有纯真质朴的特色。
首先,在装饰题材上。装饰作为陶瓷审美的构成组织,装饰纹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陶器装饰的发展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在早期的酒坛、腌菜罐等器型上,划纹、篦点纹、细绳纹、乳钉纹等经常出现。这些纹饰通常是利用手的指甲或是工具通过划、印等方法留下的痕迹,也有的是利用坯体半干状态使用席子或垫布达到装饰的目的。这些纹饰通常不代表具体的形象,只是装饰愿望的最初发生行为。“从这种意义来讲,真正的装饰只能开始于陶器。因为正是从制陶开始,人类开始不满足于器具物质材料所固有的和加工时形成的纹样,而是赋予其自身不可能有和不可能产生的纹样,即有意识地进行装饰了”。随着装饰技术手段的提升,表现题材日益丰富起来。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出现在土陶的器物表面上。装饰题材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窑上村是一个汉、壮、彝三个民族杂居的村子,装饰题材势必会受到姊妹民族文化精华的影响,所以表达少数民族的意象图案随之出现在器物上。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中,造物活动因生活需要而产生,劳动过程中产生美。砚山窑上土陶以“用”为目的服务当地大众,并以美的形式愉悦民众,以材料为基础,于器物上体现使用和审美的统一。美来源于粗糙的物质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双手将制陶人的情感融入器物,在器物中又体现了人文的价值。
很多文化的艺术形式都与地域有着重要的关联。任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受众多因素影响,比如生产资料、民族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方式等,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淀,祖祖辈辈一代代传承,经过时间的检验保留下来的精华。砚山窑上土陶历史悠久,形象生动,题材丰富,很多是从现实生活取材,充满了地域风格。云南地处高原地带,土壤成分非常复杂,土质非常丰富。就砚山地区而言,陶泥的质地和颜色就非常丰富,低洼地带和山区坡地地带挖到的土质不一样,同一地带不同的深度挖到的颜色也不一致。这些泥土经过人工复杂的加工之后就是制作陶艺的优质原料。砚山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绚烂无比。整体而言,民族手工业非常发达,传统制陶工艺传达着以往的制作方法和审美情趣。土陶制品深深扎根民俗沃土,创造者也是平民百姓,能够做到代代相传,说明深受百姓的喜欢。砚山窑上土陶是一门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功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实用性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烙印附着在土陶形体上,成为一种民俗文化。与其他门类艺术相比,传统窑上土陶制作相对粗糙,工艺流程也不复杂,但是,作为中华文化家族中的一员,砚山窑上土陶凭借独特的魅力,用独有的方式承载着文化的痕迹,真正做到了土陶制品在哪里,土陶文化就在哪里。
砚山窑上土陶村是汉、彝、壮三族杂居的村寨,少数民族文化在土陶的装饰图案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在温饱不得以满足、精神认知不能够回答科学现象的年代里,求神问灵、祖先崇拜成为一种重要的宣泄途径。正所谓,土陶装饰什么,只是表象,为什么这样装饰,才是本质。彝族的马缨花图案、虎纹、鸡冠纹……壮族的铜鼓纹、稻纹……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喜好的图案,每一个图案都寄予该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图案在土陶装饰上同样有所反映。少数民族图案传承至今,除了其美化、装饰的功能外,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才是传承下来的根本因素。
目前,砚山窑上土陶距离大众视线有一定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不单单是艺无人继和作坊的减少。土陶手工艺依附的是器物,器物体现手工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手工劳动是手工文化的前提。人类凭借双手开创文明的历史,通过手的劳动,将认知的经验和感性的情感借助手工艺融于器物,使得器物具有文化的特性。手工文化的本质是手工艺。严格的来讲,民间美术中的工艺美术,同属手工艺范畴,但是不追求材料的高贵,体现出大众的审美即可。手工劳动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是最传统的生产方式,所以见证着人类的文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手工文化的“艺术性”遭到了破坏,手工价值被现代社会怀疑。
制陶史告诉我们,原始陶器的成型方式经历从手制成型(捏塑、泥条盘筑)到轮制成型(慢轮、快轮)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和技艺提高,也代表制陶从家庭副业到专门的手工艺的变迁,但无论是哪种成型方式,手的劳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黏土的可塑性能,手会在黏土表面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也是这种手纹记录了制陶的过程。在手工制陶过程中,制陶艺人将习得的经验结合个人的理解,通过拉坯、拍打、刻画等技法,凭借双手将个人的感悟传达到器物的表面和深层,最后构成了手工土陶的手工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