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峰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工业文化是指内在地蕴含着一种与工业发展相匹配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促进工业发展,构筑国家富强的根基[1]286。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和创客文化是人类工业技术发展史上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区别的三种工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工匠文化相对于西方而言更为发达,而西方世界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科学革命和观念革新推动了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使传统手工业率先向近现代工业转型,传统工匠文化转型为近现代工程师文化。在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主导技术的新时期,创客文化应运而生。
在人类工业发展史上,依次出现了手工业、近代工业及智能制造工业等工业技术形态,在这三种形态基础上分别生成了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及创客文化。
中国古代工匠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号称“百工”(六类职业中的一种)。《周礼·考工记》把工匠细分为制作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等30个工种,仅木工就有弓人、轮人、车人、梓人、庐人等工匠。“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2]159。传统的工匠伦理、工匠文化就是在各种工匠形成职业群体、世代相传的情况下产生的。中国古代工匠可以分为官匠和民匠两类,二者服务对象不同,其主要文化特征在于他们都勤劳、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制作器物,并“物勒工名,以考其诚”[3],做出精美绝伦的器物,体现认真细致、追求精品的精神,在传习方面“世守家业”“工之子恒为工”[4]227。技艺世代相传且关键性诀窍保密,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工匠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核心主体,其技术卓越成就占主导地位,比较重要的有建筑、造纸、印刷术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工匠始终是中国技术发明的主力军,他们有的青史留名,如鲁班、马钧、李春等,而更多则是藉藉无名。
古代西方主流观念不重视技术及工匠文化。如古希腊是一个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体系,与体力劳动相关的活动及机械技能被认为是粗俗且低下的,而与哲学相关的活动则被认为是自由并具有启迪性的[5]139。上述观念阻碍了古希腊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在希腊化及希腊—罗马文明存续的800年间,大部分生产是带有地域性的手工业,为垄断自己的独门诀窍,工匠们按照行规对手艺严格保密;由于受到轻视,他们的手艺也未从文字、科学或自然哲学中获得过任何好处[6]102。西方古代工匠的技艺知识主要来自于实践经验,其传习主要通过学徒制,很少有文字记载。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在技术上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大。
由上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统工匠文化的内核在于技艺达至精益求精的境界,工匠技艺的养成主要通过依靠经验获得,其诀窍秘不外传,并且经验具有地域性。
近现代工程师文化的生成与兴起是一个渐进式积累的过程,体现了生产方式的累积和跃迁。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具备科学知识的技术阶层日益壮大,各级工程教育发展起来,工程师人数急剧上升,当时大量的工厂、铁路、桥梁等都是工程师的作品,工程师文化由此凸显并传播开来。工程师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化因素,即科技与思想的变革。西欧17世纪以后近代科学的建立与机械自然观的确立为工程师文化奠定了基础。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共同促进了近现代工程师文化的产生。人类可以支配自然以及对手工劳动的肯定等思想观念的改变导致了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合,出现了诸如达·芬奇、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等艺术家兼工程师,推进了机械技能和自然哲学的进一步融合[5]143-144。与此同时,手工业行会秘密逐渐消失,工匠们吸收了学者们的知识,学者也开始注意到匠人的经验和方法[7]128。学者和工匠之间大量而广泛的接触与互动,推动了工程技术科学的建立。
二是环境因素,即市场经济的发展。14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推动欧洲贸易范围迅速空前扩大,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形成,要求社会中各个经济组织都参与市场交换。世界市场的扩容刺激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机械生产技术的发展,如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
三是物质因素,即新机器的发明。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时期,新机器的发明是工程师文化萌生的物质推动因素。工具机和动力机一经发明并使用,对机器系统的使用、保养和改进就贯穿于产业生产的全进程。工厂里由机器控制生产节奏,这就剥夺了原来传统工匠控制生产的权力[1]75。于是,经验型技术转变为科学指导下的技术,机器产业技术的生成和操作方式以显性知识为主,技术专业化教育逐渐兴起;操纵机器的主体身份、地位与职业角色从传统工匠向机械工程师、设计工程师转换。一种全新的工业文化即工程师文化逐渐萌生、形成并发展出各种细分类型。
四是制度因素,即管理和雇佣制度。机器工业的出现促使传统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劳动力队伍的扩容、分工细化和雇佣制度的确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工厂以严格的纪律界定了时间,控制生产节奏的权力由过去工匠手中转移至资本家手中,这种鲜明的工业文化制度特征对那种自尊且保守的传统工匠来说是难以适应和接受的[1]75。
不同于传统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在内核上具有近现代工业技术的科学思想基础,这种文化形态离不开市场环境,工程师文化还具有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制度特征,资本主义工业文化生成机械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数据工程师等诸多类型,并且继续向前进化。
“创客运动”是信息科技革命催生下开源创新的产物,自2000年开始,美国涌现出众多创客空间,接着出现助推创客运动的创客博览会。2012年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创客及其运动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在一起引发的制造业革命[8]47。为表示对创客运动的支持,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每年6月18日定为“国家创客日”。创客文化由此兴盛开来。
克里斯·安德森对“创客”的定义是“一群使用互联网和最新工业技术来进行个性化生产的人”[8]49。由于具有“微生产力”,他们可以为本土化利基市场生产定制化的产品,这些定制化产品可能通过互联网而快速打开市场;消费者有可能也是“创客”,“创客”制造出来的作品或产品通常是在市场上寻觅不到但又满足他们所需的东西;“创客”也可能是“创意阶层”[9]25,如研发工程师不仅满足于为了工作而创造,他们会基于兴趣做出为自己使用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到来,“创客运动”成为一股颠覆已有创新范式的变革力量。日趋成熟的智能制造及其规模化应用技术降低了产品设计制造的门槛,信息网络化实现了人们频繁的实时交流[10]。“创客”的特点在于制作与分享:他们通过“数字DIY”制作软硬件相结合的作品;作为网络在线社群的成员,他们不仅在网络社群分享制作故事,而且通过开源分享源代码、作品原型和知识产权。因此,他们并非孤独的发明者,而是通过社交网络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是“创客”发起一场新工业革命“公众制造”的路径[8]27。
创客与发明者不尽相同。发明者主要是颠覆性创新,而创客主要是对现存技术加以改造或是寻找该技术新的应用,更可能引发的是增量创新。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创客应该是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手段,将互联网智慧运用于现实世界的人[8]37。
国内学者丁大琴认为“创客文化”的内核是“实践、创新、创业、风投、创意、动手、开源和分享”[11]。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的新时代,发展“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是大势所趋,应鼓励倡导“创客”加大创新实践,加强创意、动手以及开源和分享,不过在创业融资等层面则需要结合国情,寻找自身“创客文化”落地生根的方式。
工业发展史上的三种工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三种工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分别具有特征性优势及不足,这就需要对其文化形态进行辨析性反思。
中西传统工匠文化虽略有差别,但基本特征大致类似,总体看来有以下优势和劣势。
一是注重实用,但不追根溯源。传统工匠专精一门、技艺精湛且注重实用,强调“良工不示人以朴”,做出来的器物精致绝伦。但传统工匠文化并不注重操作原理是什么,原始工业化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以工匠经验诀窍积累为途径,“有用知识”是以默会知识形式存在的[12]12-13。直到15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才真正改变工匠文化这一缺陷。
二是重秘方传承,传播受限。中西传统工匠传承文化中分为家族世袭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传统技艺传承习得过程中“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排他性问题严重,那些“百年老店”等一些传统手工业靠“口传心授”等才能领会的“诀窍”“心法”,一旦由于战乱、子嗣学艺不精等原因失传便不复存在,对后人也是一种损失。
三是社会等级地位低下。重农抑商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从事手工业的工匠社会地位相对低下,有的工匠仅仅满足于生存现状,无意于创新创造,加之传统社会官本位观念严重,各种因素累积造成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同样,古代西方哲学家热衷于与“爱智慧”有关的探讨,鄙夷一切“形而下”的活动。尽管如此,工匠所做的贡献却是无法抹杀的。
四是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的工匠,都是仅提供一定地域的市场供给。西方大部分手工业具有地域性。中国古代手工艺生产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点,据《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奥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2]160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的手艺人优势各有不同。总体来看,传统手工产品及其工匠文化市场化发育不足。
工业革命以来是工程师的英雄时代,工程师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优势。
其一,工程师文化具有科学学理文化的特征和优势。近代工程技术发端于15世纪科学革命,借助科学理性提升了传统工艺水平。工程技术直接在物质生产中起了核心作用,一端连接着研究和开发,另一端则融入工业与商贸。工程师和自然科学家分享了共同的人类心智和物质世界,他们有共同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在许多领域,二者合作紧密以致于很难严格区分。
其二,工程师文化兼具社会组织文化的特征和优势。工程师通过发展物质技术掌握一般原理,提取物质,创制工具,设计产品,并为有效的制作和操控而设计工艺流程。工程师通过开发组织技术分析目标,评估成本和收益,替换掉某些因素,在相关各方之间通过协商达成共识,规划工程项目,以及协调生产过程中的人力,通过物质和组织两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强化,从而提高工程技术和社会福利的水平。
其三,工程师文化具有设计创新文化的特征和优势。在工程技术领域,设计成了中心目标。工程技术设计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尽管总是被诸多条件所限制。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既要关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又要关注构成它的每一个要素,直至微小细节的运行情况,同时不能忽略不确定的外界因素。由此可见,工程师的设计创新文化更加复杂多样。
其四,工程师文化具有社会责任文化的特征。工程师在处理错综复杂的技术提高人们福利的同时,还得承担工程技术风险导致的偶发事故、负面效应以及社会风险,他们必须将视野扩展到社会需求、政府法规、伦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还要帮助公众评估、权衡风险利弊,对技术公共政策作出理智选择。
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程师文化有以下劣势。第一,工程师文化必须且只能是资本支配下的工业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工程师即便再强调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在实践中都不得不面对资本权力的支配,特别是有着市场赢利的压力,创新、设计并不是第一位的。正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本权力支配下,机器大规模生产破坏并瓦解了工匠的创造独立性以及传统工匠文化中不少保障产品品质的文化内涵,传统工匠文化被工程师文化逐渐取代。资本主导下工程师的员工身份与专家地位的对抗注定要使他们深受分裂之苦[13]172。工程师文化不得不协调资本逻辑与科学、设计、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
第二,工程师文化有可能会陷入自设的局限。工程师文化是与科学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相伴而生的工业亚文化,但若过于关注职能差异和等级制度,就有可能陷入自身局限[13]169。如有人认为,通讯巨头摩托罗拉的崛起凭借企业内部工程师文化的严谨务实、重专业等优点,很快实现了领先优势。但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摩托罗拉变得组织臃肿,强调技术而忽视市场运作,注重程序变成程序复杂,最终导致品牌在市场上惨败[14]。由此看来,工程师文化必须与科学文化、商业文化交流融合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命力。
“创客运动”是数字通讯信息技术催生下开源创新的产物,在智能制造新时期,“创客文化”有若干特征优势。
第一,“创客文化”实现了智能制造时代的互联网敏捷定制化创新服务。从词意上说,工匠和工程师是不同工业时代对技术主体的职业称谓,而“创客”是一个创新创业主体称谓。创客活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既要是精品,还须采用智能制造技术的定制化服务,从而实现手工业时代和机器时代所没有实现的互联网敏捷个性定制化服务,而以往工业要么是技术达不到,要么是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看,“创客文化”兼具了工匠文化与工程师文化两种工业文化的优势。
第二,“创客运动”及“创客文化”开创了工业制造文明的新时代。不同于“工匠文化”的保密性传承以及“工程师文化”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创客运动”是通过在线社区开源共享的,当然在线社区的“创客”需要一定的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基础,“创客”应该是从工程技术人员持续学习“演进”而来的。通过创意、动手、开源、分享和风投,原有的企业概念和边界被打破,实现“微创业”在线智能制造及“云工厂”并非难事,人类制造文明开始走向智能制造新时代。
第三,“创客运动”及“创客文化”越来越触及现代人的各个方面。“创客运动”及“创客文化”关注普通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智能”和“泛在”的优势,一旦有某方面不满意,创意很快就在“创客”中得到解决,如人工智能问题、无人驾驶问题等。未来在“创客文化”熏陶下的创客活动中,一定会出现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但研究者认为,“创客运动”及“创客文化”也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创客运动”及“创客文化”不大能够涵育出颠覆性创新技术。“创客运动”更多的是对已存在技术加以改造或是寻找新的应用,即便是实现了智能制造虚拟社群的开源共享,引发的也是渐进式的增量创新,并非核心科技的颠覆性创新。要实现核心科技的创新创造及应用,更需要在倡导“创客文化”的同时大力倡导自立自强的创新文化,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15]。
二是“创客运动”及“创客文化”的普及与发扬需要制造业集群的配套。作为一种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形式,“创客运动”与“创客文化”是建立在制造业集聚和消费市场开放等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制造产业集群,零配件配置都需要费时费成本,“创客运动”的激情及实效性可能得不到保障;如果消费市场无法做到充分开放,“创客运动”的个性化定制及产品迭代也做不到更加顺利便捷。
近代二百多年以来,世界先后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不同国家也经历了有差异的工业化发展道路[16]。中国曾经是落伍者,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和追赶者。新中国建设初期通过“国家工业化”战略实现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成为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施了转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工业产品增加值大幅提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实施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战略,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推行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战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迅速增长,开始成为全球未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不可忽略的引领者[16]。
不过,挑战与机遇同在。新时代的中国工业化战略正在从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战略转变,并且还要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工业化动力转变,努力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心智、价值观即文化层面倡导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创客文化三种工业文化的融合式发展。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创客文化三种工业文化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一是克服和应对全球性工业危机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整体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工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其赖以维继的自然资源短缺、枯竭的可能,并且工业化生产在消耗矿物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有限性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17]。上述三个方面所蕴含的资源短缺、生态危机以及经济危机等可能性迫切需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工业化发展作为一种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需要直面全球性传统工业化发展的瓶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特别需要强调人力资源要素的重要作用,那么在人的工业文化层面,需要从仅注重工程师文化转为愈加强调传统工匠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及增加工程师文化新内涵等。
二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需要。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包括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17]。但中国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某些行业相比还有差距,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品档次偏低、产品标准化水平和可靠性有待提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依然不足,制造业产品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且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亟待提升[18]。实体经济的产品供给质量与信息化、城镇化主导的消费转型升级并不匹配,甚至出现日益突出的矛盾。如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以量大价廉冲击了传统手工业,但并不能完全替代高品质的手工产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三是丰富和促进工业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不论是传统工匠文化还是工程师文化,甚或是创客文化,都是工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决定了社会偏好和优先次序[12]19。在科学技术发达和创业昌明的新时代,现代能工巧匠、各级各类工程师与“创客”理所应当得到更多的激励。中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培育着全球最大规模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队伍,需要在培育中促进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与创客文化的融合式发展,这对于加强工业文化的内涵建设、提升竞争力大有裨益。
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跟跑、并跑和领跑交织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将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和创客文化三种工业文化实现融合式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首先,可以把工匠文化的优势融入工程师文化和“创客文化”。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技术能力、产业规模等“硬实力”指标,还要注意提升工业文化的“软实力”。工业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组成要素,也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19]。因此,要将传统工匠文化的特征及优势纳入工程师文化和创客文化建设当中,加大对创新默会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持续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地位,经济上的成功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20]412,弘扬踏实稳健、奋发有为的社会风气。
其次,可以把三种工业文化的优点融入制造企业文化。严格意义上说,理工科毕业生只是工程师成长的“毛坯”,培养工程师的关键在企业,弘扬工程师文化的关键也在于企业。先进制造企业要将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创客文化的优点纳入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凝练和教育,把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和创客文化作为制造企业经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可以把三种工业文化的优点融入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传播中。不论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DIY活动的“创客”,还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都应该将三种工业文化的优点融入其中,并营造传播一种创新亚文化氛围,推进全社会的创新创业高潮。在全社会特别是系统性专业教育培训中推进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与创客文化的融合发展。推进工匠、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学习并传播先进科学知识,促使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交流,降低全社会获取知识的成本,让创新、创业和创造成为全社会乃至草根阶层的共识。
二百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富强竞赛所呈现出来的工业文化历史表明:任何一国工业化的启动或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心智层面即工业文化层面的变革,包括勤奋、进取、精益求精、相信科学、面向未来等共性价值观体系的改变[1]289。从传统工匠文化到近现代工程师文化的转型已经成为工业文化变迁的历史,互联网创新创业和智能制造时期的创客文化在整体意义上尚未完全代替传统工匠文化和近现代工程师文化。作为工业化领域的后来者、追赶者和引领者,中国在促进高质量工业化发展阶段,需要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融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和创客文化三种工业文化于一体,塑造面向未来的先进工业文化。
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创客文化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既一脉相承而又相互区别的三种工业文化形态。从三种工业文化形态的纵向联系来看,工程师文化脱胎于传统工匠文化与科学思想文化的结合,创客文化是对传统工匠文化和近现代工程师文化在物联网及智能制造时代的继承且创造性发展,三者之间是人类工业文化既一脉相承又辩证否定的发展关系。中国正处在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同步协调的高质量工业化战略的新时代,需要并倡导工匠文化、工程师文化、创客文化三种工业文化的融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