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环境建设及改进策略研究

2021-11-30 11:21赵颖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评估师生

赵颖

(河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动态、有机、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师生的共同成长。以含“教学环境”和“英语”两个词语的摘要为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献344篇(均为CSSCI或中文核心),近五年的研究多集中在混合式教学[1-3]、生态教学[4-9]、智慧教学[10-13]等领域,由于研究者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各有不同,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也多把其视为外在物理客体进行,对教学环境中的人(师、生)以及各种关系体,多视为教学的主体,而很少从更宏观的视角,把主体、客体视为教学环境整体中的相关要素加以考量。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把过程哲学视域中教学环境的三种形态引入关于教学环境的探索,把传统的教学主体和外在的物理教学环境都视为教学环境的一环,从整体上梳理高校教学环境的缺失及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教学环境的概述

“教学环境”作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给出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班级气氛[14]67;有的强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组合[15]67;有的直接把教学环境定义为“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16]7;也有学者在客观物质条件之外,提到了师生人际关系也属于教学环境的一种[17]21。不过,大部分学者对教学环境的认知偏向于客观的外在物质条件,把人与物设立成对立关系。魏善春不赞成将教学环境与作为主体的人视为“二元对立”的两端,提出教学活动本身与教学环境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教学在环境中发生并且与环境相连接,两者之间不仅是一种“在其中”的包含关系,更是一种“彼此嵌入”的交互和连续性关系[18]。他以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过程—关系思维反思教学环境建构,提出了构成教学环境的特殊形态,即师生的感官和身体,师师、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以及围绕儿童生活和经验组织的“连续性课程知识”。本文借用这一理念,并糅合传统的教学环境认知,提出高等学校同样应该秉持过程—关系的思路,建构主客体共在的、动态和谐的英语教学环境。具体说来,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应该包括教师及教师共同体、学生及学生共同体、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环境、课下教学环境、评价环境等不同内容,并形成师生共同成长、课上课下相互协调、课内课外目标统一的、整体和谐发展的完善的教学环境。但现实情况是高等学校的英语教育环境还有很多不足和缺失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二、高校英语教学环境的现状

教学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健康、和谐、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英语教学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高校排名、双一流建设、职称晋升等多重压力下,在电子产品对师生学习生活不断“侵扰”下,在地方高校经费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改善力有不逮的无奈下,地方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学环境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身心俱疲的教师与学生

从过程哲学的关系思维来看,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感官和身体状况构成最直接的教学环境,是衡量师生教学生活质量和教学活动是否圆满的重要指标。将身体作为教学环境的重要形态,需要从师生的外在身体和内在身体两个方面考量。具体说来,“教师的外在身体一般特指教师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学生的外在身体与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和功用有关”,内在身体则指“身体面临疾病和意外时的健康状况以及身体功能状况,是一种客观实体”[18]。只有当身心合一,个体的生命活力尽显时,作为“身体性”存在的教学环境才是良好的、正常运转的。

现实是,作为“身体性”存在的教学环境并不如人意。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教书育人,但由于现行职称评审机制和评价机制的问题,教师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科研论文的写作和科研课题的申报,教学反而成了副业,这导致教师花在备课、上课上的精力十分有限,其教书育人的职业形象日益虚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弱化。此外,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做科研,甚至熬夜做科研,教师的身体状况和上课的精神状态都很难达到最佳状态,教师作为“身体性”存在的教学环境处于一种亟待改进的状态。学生的“身体性”存在状况同样堪忧。当今社会物质非常丰富,诱惑也越来越多,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光怪陆离却诱惑满满的虚拟世界。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围绕手机上网话题,对全国1 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4成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19]。长时间沉湎于网络,导致学生在上课时要么用来补觉、要么用来接着冲浪,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极为有限。而且长时间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刷网页,也使得学生一个个睡眼朦胧、精神不振,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特征极不明朗。简言之,就作为“身体性”存在的教学环境而言,当下师生的个体生命活力不足。

(二)形同虚设的共同体存在

魏善春指出,“共同体是内部有着密切关系的团体,人类在不同的共同体中相依成长”[18]。教学生活中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共同体,比如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等,理应提供的是充满关爱、相互成就的生存环境,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共同体形同虚设,没有作为共同体应有的活力、动力和凝聚力。

1.缺乏活力的教师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本应成为教师成长的蓄水池,但现实中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组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师并不坐班,导致教师教学活动的个体化,多为单打独斗,很难说有教师共同体的存在。虽然教研室(自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作为教师共同体的形式长期存在,而且在建设之初,对专业建设发展和教师成长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研室作为教育教学研究基层组织的功能却逐渐式微,“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学习欧美高等教育模式,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改革,或直接将教研室缩小、撤销,成立研究所(中心)负责科学研究和发展”[20];教研室日渐沦为基层行政组织,主要用来完成一些基本的教学运行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其作为教学研究基层主体的功能基本丧失,颇有些舍本逐末之感。不仅教研室内部的合作教学和共同教研的气氛薄弱,教研室之间的合作更是匮乏。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如果进一步细化,增加翻译类、文化类、文学类课程,可以和英语专业教研室形成联合,提升自己的专业性,但现实是专业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研室基本是各自为政,没什么合作关系。简言之,高校教师共同体缺乏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活力。

2.缺乏引领的学生共同体

学生面对的学生共同体,可以是寝室、班级这种高校组织下的物理存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兴趣小组这样基于共同爱好的关系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有利的教学环境,但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宿舍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之外最经常待的地方,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们在宿舍往往都在各自看手机,或用电脑打游戏,同学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同学感情也日益淡漠。再说班级共同体,繁重的学业和手机占据了学生很大一部分校园时间,作为班级学生粘合剂的班级集体活动大多只剩下学校指派的活动,年轻人在一起组织的交友、郊游等活动几乎没有,班级共同体也只是在评优评先时才会聚在一起。再说基于共同兴趣组成的兴趣小组和各类协会,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也多为业余爱好,闲散活动,不成气候。总的来说,当下的学生共同体作为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促进生生互动、和谐成长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3.缺乏凝聚力的师生共同体

师生共同体更多表现为一种教学共同体,也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如导师制的实行所建立的师生共同体,或者由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组织等。在师生共同体里,教师重在发挥引领、指导、示范、教育、呵护等使命,而学生则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教师建立亲密、和谐的共同体关系,同时由于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环境。现实是教师往往只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上课来、下课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严重缺失,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极为有限。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多由教师独立完成,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建构的参与者,这种泾渭分明的师生关系,疏离了师生之间本应存在的亲密与和谐。极端情况下,教师可能不知道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名字,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任课教师的名字,相互之间都只是匆匆的过客。

(三)连续性教学环境缺失

魏善春认为,“过程哲学崇尚构建一种连续性的教学环境……,连续性教学环境重视‘经验’在师生成长中的作用以及‘经验’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18]。换言之,课程知识在这里不再仅是一种作为客观知识体系的名词性经验,还包括主观的、主动经历的实际活动中获得的动词性经验。“当课程内容作为‘主观经历过程’的‘连续性经验’存在时,课程内容成为教学环境构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18]。以这一视角审视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环境,就会发现有诸多不足。

1.教学内容大幅压缩

很多高校都在压缩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的比重[21]6。此外,各高等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现实情况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普遍不足,大多只有大学英语听说和大学英语综合两个环节,翻译、写作、阅读等专门的技能课程以及语言文化类的知识拓展课程都没有开设,或只是在公共选修课程中有所涉猎,但没有成体系的课程设置。不仅如此,近年来,高校在进行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如果出现要削减课时的情况,大多从公共课下手,大学英语课首当其冲。以某学校为例,2015年的培养方案修订,把大学英语的学分由原来的16个减到12个,课时由原来的256个减到192个。这样压缩的结果是不仅知识拓展课程无从谈起,即使是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如果连作为名词性经验的知识内容的讲授时间都很难保证,动词性的主观经验则更没有时间实施。

2.教学硬件设施老旧

动词性经验所需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到位,教学设施老旧,当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多为基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为主,辅以师生互动。但是教学师资的短缺导致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基本为大班授课,一个班少则60个人,多到150人左右。这样的大班教学,基本成了教学讲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无法使他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自行其是在所难免,即使有一定的师生互动,也多为锦上添花,很难落实到每节课、每个学生。而且,大班教学的教室多为老式固定座椅的大教室,学生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建构用于体验的教学环境。简单、固化的教学硬件、有限的教学时间致使课程知识沦为客观、固化的知识,使“师生失却了整体性的、交往性的、连续性及交互式的师生成长和发展历程”[18]。

3.网络教学缺乏监管

网络教学环境没有形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按照《课程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21]5。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就此而言,如果课堂教学学时不足,基于网络的线上学习由于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及时补充。但现实的情况是,虽然网络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必要补充,但针对这一块教学的各种政策措施还不到位,对教师在网络教学上的投入与付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网络教学成了慕课资源的简单播放。高校虽然也建立了自主学习中心,购买了一些线上学习资源供学生们课下学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学生多以挂够课时为目的,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和师生互动,主观体验效果不佳。

4.第二课堂专业性弱

第二课堂活动没有成为“主观经历过程”的有意识补益。高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但是和第一课堂挂钩的不多,多是一些纯文艺性质的活动,如歌唱比赛、朗诵比赛、情景剧之类的活动,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作用有限,很难实现以第二课堂反哺第一课堂。就英语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各种英语文化活动把客体化的知识通过表演、竞赛的形式变为动词性的经验,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5.评估体系形式单一

评估体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连续性经验”反映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课程要求》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21]5。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换言之,英语学习,尤其是大学英语学习,重在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提升,对这五项技能的评估,可以为线上、线下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

现实的情况是,形成性评估多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教师多会根据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估。由于大学英语综合课大多为90人以上的大课,教师很难监控到每一个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有限的课堂表现给一个大致的分数,科学性、合理性不足。学校规定,如果期末测试不合格则这门课的评估即为不合格,这一规定仍旧是一考定终身的表现。换言之,如果学生期末发挥失常,即使平时表现再好,也无法弥补期末考试的失误。期末考试由于学生多、试卷批改任务大,出题时往往以客观题居多,这无形增加了不客观的因素,因为就这有限的几个选项,不会的可以蒙,无法真正展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教学环境建设改进策略

过程哲学视域下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持师生在教学生活中的身心合一,注重良性、和谐、亲厚关系的建立,注重体验式、人性化的教学生活氛围构建,由此完成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彼此成就。就此而言,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环境的不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构身心合一的“身体性”教学环境

要想建构身心合一的“身体性”教学环境,首先,要给教师松绑,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要把教学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建立教学、科研打通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获得良好的评价,有利于其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其次,加大英语教师访学计划力度。通过定期安排英语教师到英美国家访学,开拓其知识视野,提升其能力水平,实现其职业形象的改造升级,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身心合一地投入教学活动。此外,引进专业+英语的知识体系升级培训,让教师通过培训对学生的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师生共同语言的建立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让教师在更和谐的环境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其能力水平。对学生而言,要想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要通过入学教育等手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抛弃高中教师输入的“在大学喘喘气”的思想,全身心投入大学学习。其次,可以实行课前手机入袋行动,让学生在课前把手机统一放置在一个接触不到的地方,保证学生不会因手机分心脱离课堂教学,以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心合一。同时,应加大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让学生通过强身健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总之,要想保证有身心合一的“身体性”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对“教”、学生对“学”保持全情的投入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建构关系和谐的“共同体”教学环境

打造和谐友爱的“共同体”教学环境,是师师、师生以及生生亲密关系建立及共同成长的基础。

1.强化基础教学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加强教师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手段。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单位[20]。教研室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关键单元,不能把教研室仅仅作为落实教学任务的载体,还要抓好其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群体性教学活动的功能。要给教研室配备一定的教学管理经费,每周抽出固定时间进行集体教学研究,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就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展开讨论,积极开展内部说课和公开课展示,相互学习。同时要求教师按研究兴趣组建教研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申报教研课题,学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团队进行资助,提高教师组建团队的积极性。此外,要加强英语专业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研室之间的协作,利用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合作,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在与大学英语教师的合作中发现教学研究的新生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最终达到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

2.建立亲密的学生同窗关系

《课程要求》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21]3,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个体性的自主学习,还应该有团队式的合作学习,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素养,建立亲密的同窗情谊。具体说来,应由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在自由组合的前提下,由教师综合调配,一般会保证一个小组内学习水平既相对均衡,又有一定的落差,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下,将任务发布给学习小组集体完成。VanLier曾从生态角度提出语言教学中要设计更多的互动学习机会促进语言学习;而调节理论也强调教师、学生和任务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提倡学习产生于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22]。此外,应加强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推动国际交换生计划,建立学生和国外高校学生的联系和合作学习。中外联合的学生共同体建立,不仅有助于中国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升整个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要利用好宿舍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打破按专业划分宿舍的方式,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生宿舍。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和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联合组建宿舍,以提升宿舍的英语文化氛围。总之,不同个体、多个层面的学生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情,还可以建立亲密的同学关系以及和谐的“共同体”教学环境。

3.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大学”的英语对应词“university”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是指教师与学生自发构成的联合体。这一联合体自发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谈经论道,催生了欧洲中世纪大学。就此而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建设本就是高校共同体建设的一部分。但由于高校教师教学的个体化,导致师生之间的联系日渐淡漠,需要进一步强化。首先,可以试点学生教学社团,由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与教师对接形成学生助教团,协助教师收集教学资料,参与慕课、微课设计和维护,协助教师解答学生提问。其次,可以实行导师制,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长期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学业上的答疑解惑,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情感开导。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打破以往学生对教师的情绪隔膜,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可以组建由教师作为幕后指导的英语社团或协会,通过教师的指导,英语社团的发展会更专业、更长久,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课外接触中,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总的来说,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师生共同体,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差异,尽力设计合理的、开放性的、可供探讨的教学任务或兴趣主题,这些任务主题要能形成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的联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充分调动组内成员采取更多行动,促进学生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换言之,共同体的建立应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更深入讨论,互动、互助合作,并促进“学生—学习资源”“学生—任务(互动学习机会)”之间的频繁互动,转化更多的积极给养,形成“生态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22]。

(三)建构动态转化的体验式课程知识教学环境

课程知识和课堂教学环境作为连续性教学环境的内容,需要积极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大胆改革、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动态、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健康成长。

1.建设互动教学新模式

针对教学学时压缩的问题,应及时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要求》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1]4。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要求,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革教材内容。要选用能反映学生关切的热点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有些教材内容根据TED演讲内容设立,关注时事,贴近生活,洞察人心,激发共鸣,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及时引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在课上解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核心课程内容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录好,由学生课前完成学习,课堂教学则主要用于讨论和实践。讨论和互动不仅对于二语习得中的听说能力至关重要,也是语法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把核心内容的讲解在课前完成,课堂教学就可以主要用于互动式教学,由学生小组进行知识的互动和实践,教师则从旁予以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学时压缩的问题,而且更多的互动机会也可以促进学生各项英语技能的全面提高。

2.加大智慧教室建设

针对动词性经验所需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到位问题,需要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加大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英语学习涉及听、说、读、写、译等各单项能力的协同进步,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尤其是真实语境下的操练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智慧教室可以通过营造各种英语语境,训练学生各项专门技能。这种动词性的仿真体验经历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也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语体、语境和语用。不仅如此,智慧教室里多为活动座椅,可以形式灵活地开展各种互动、讨论和演练,有助于学生在宽松、活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线上、线下资源互通

针对网络教学环境没有形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除了前文提到的微课教学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网络上已有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有益延伸,还要能记录、管理、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能提供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平台。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学校的自主学习中心,及时建构学生的校本网络资源,把课程内容、拓展知识、学习小测、单元小测等都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学习、评测。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改善已有资源,提升网络教学环境,并根据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设计更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形成各种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

4.第一、第二课堂联动

针对第二课堂活动没有成为“主观经历过程”的有意识补益的问题,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大环境,大力推动双语校园建设。除了校园标识的双语化之外,可以把教学楼内的名人名言双语化,把各种通知双语化。而且这种双语化的校园建设,可以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可以由外语学院牵头,联合其他学院形成特色标语小组,根据不同学院的不同特点,设计适合本学院特色的双语标语和文化走廊。比如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文化走廊便可以把一些知名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的中英文标语选取过来,还可以把一些典型的经济学术语的中英文对照版张贴在教学楼里,便于学生随时学习。还可以通过早晚的英文广播、固定的英语角、英语沙龙、每年的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双语主持人大赛、单词大赛、英语阅读大赛、英语配音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英语赛事,为学生的“主观经历过程”提供语境和场所,为学生营造比追赶超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外语文化节,通过海外电影播放、英美文化宣讲、中西文化比较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宣讲和学术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课堂反哺第一课堂的活动需要学校多部门的联动,所以一定要在部门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最好由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外语学院和专业学院负责内容的选取,宣传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上下齐抓共管,师生相互配合,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终极教学目标。

5.评估体系灵活多样

评估体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连续性经验”反映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评估体系的构建一定注意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要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更大限度地发挥形成性评估的作用。要实现《课程要求》所提倡的形成性评估模式,也对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和评测平台,能有效记录各种学习形式的时长和结果。现在主流的学习平台,如智慧树、雨课堂、爱课程等都可以为多样化的形成性评估提供平台。以智慧树平台为例,学生登录该平台,选择学习课程之后,他的网上学习记录、连续学习记录、回答问题的记录、提出问题的记录、完成练习的记录都构成了个人的学习记录,成为其个人形成性评估结果的考察项。再比如批改网的引进,批改网是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布置作业,设置完成时间后,把作业号发给学生,即可完成作业布置。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平台会给出修改意见,学生可以根据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在自己修改满意后,获得一个最终分数。教师在后台不仅可以收集学生的作业分数,还可以了解学生的修改经历,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同时学校的自主学习中心和专用教学平台也为教师和学生的评测提供助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各种打卡小程序,助力学生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为形成性评估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比如百词斩、趣配音、每日听力等。以上谈及的形成性评估的各种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覆盖整个学习生活的学习环境,为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自我监管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支撑,也为学生的学习和评估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支撑,有效促进各种资源的联通、联动。

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配合,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的改善,辅之以灵活多样的评估方法,动态、和谐的良性教学环境得以建立。

四、结语

以过程关系思维审视高校英语教学环境,可以发现,作为“身体性”存在的教学环境本体,即教师和学生,常常难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共同体构建也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结合,较少展开有实质内容的互动、合作。课程知识和相关的“连续性体验”也多陷入机械、僵化的知识传授。这些教学环境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学校层面的政策引领、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师生共同体的建构和师生的共同成长、课上课下的相互协调、课内课外目标统一的整体和谐发展、形成性评估的有效开展得以改善,最终构建全员参与、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教学环境。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评估师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爱的共同体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师生讨论改病句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