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2021-11-30 11:21崔学荣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崔学荣

(河南科技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此后,课程思政成为中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课程思政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本质的揭示与把握,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升华[2],是将高校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即寻找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之中[3]。

鉴于此,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要性和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若干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要性分析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必修课,进行课程思政既是紧扣国家政策的外在要求,也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更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终极需求。

(一)国家政策外在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同年6月5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5]。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从国家层面上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加快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二)课程自身内在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是课程思政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依据,也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

1.课程性质要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课程定位与性质方面对大学英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要求,“应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6]ii。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一直作为各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开设,周学时为4。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让学生通过掌握英语这种语言从而具备查阅英语文献、学习外文专业领域知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能力。关于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可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6]4。大学英语的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点,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要求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6]5。《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级别,并对各级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强调“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基本的交际策略”[6]8。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适时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利用所学英语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7]I。如今,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跨国公司和跨境电商蓬勃发展、自贸区遍地开花等背景下,我国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无疑需要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作为一门可以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通识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不仅可助推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必须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其在对外交流中做到“两个维护”,时刻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学情分析

作为特定时代的一个特定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社会因素和生源因素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可以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对学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一)社会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通识必修课,通常在第一学年开设。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是00后,处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世界交流逐渐深入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思想极为活跃,再加上互联网技术和各类信息平台的出现,获取信息非常容易,因此,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强、敢于创新。但由于自身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处理。此外,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加上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00后大学生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的综合素质整体较高,但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薄弱。

(二)生源因素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第一类生源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但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最终选择了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但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意识不强,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第二类生源虽实践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这类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文化课学习方法、讨厌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普高生会认为教师教授的知识过于简单,在高中都学过;对口生会认为学习英语好比读“天书”,从内心有一种抵触情绪。

总的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高,语言基础千差万别,缺乏运用英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缺乏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的意识,尤其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

高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大学英语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基于上述对国家政策、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提出具体建议。

(一)教材内容是根本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材是中心,教材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曾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提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8]。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不仅规定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指明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与内容相对固定的理工科教材相比,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不同出版社、不同编者所编写的教材,除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和基本语法之外,单元主题、文章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主题,作者的叙述侧重点、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偏重于介绍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有的侧重于传授更实用的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知识的渗透。当然,也有的会平衡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平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要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必要鼓励一线教师和出版社共同努力,争取编写出版更多更好的优秀教材,为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提供物质保障。

(二)教师的思政意识是先导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内涵;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9]。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

1.转变课程思政认知,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10]4。有学者对若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效果也不是太令人满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厌学情绪”[10]12。学生方面的表现主要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减弱,听课率严重缩水,到课率可达到90%,但听课率却只有大约50%”[10]12。学校管理层往往“更倾向于保护专业课”[10]14。大学英语虽然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通识课程,但由于大部分在校生有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专升本考试的意愿,所以其教与学受到普遍重视。但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大学英语主要是教单词,讲语法、课文,介绍西方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因此,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转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主动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2.深化思政意识,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因此,在大学英语授课中,不能只把课程思政局限在某个教学阶段或某个教学内容上,而是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程体现思政内容。大学英语教师要树牢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道德水准,从教学设计开始就要体现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新课导入、内容讲授、课外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讲授单词、语法知识,介绍必要的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加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方面的要求,也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出的新要求。自2013年12月开始,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有了改变。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也提高到了15分,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翻译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主要是介绍类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要深入了解我们的国家,能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更好地对外介绍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这也体现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的能力。

3.教师的思政实践是落脚点

拥有了优秀的教材和不断提高的思政意识,就要“知行合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有意识地结合课程特点、社会现实、学生特点,深度挖掘和转化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

一是课文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英语不同,大学英语的课文以记叙文或议论文为主,通常是提出建议、表达观点或叙述事情。大学英语教师应善于从课文中挖掘深层的思政元素,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来,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功,该单元两篇文章分别围绕“野心勃勃”与“差不多就行”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展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主要对象是大一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从普高过来的,他们中不乏一些学生会与那些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有的是从中职过来的,他们的文化课与普高生相比又差了一些,难免有些学生会觉得不如人。在讲授本单元内容时,教师不妨通过实例让学生探讨一下新时代下“成功”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以成熟的心态辩证地看待“成功”,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此外,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各自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学,这就是一种情景悖论。任课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头脑风暴现实生活中情景悖论的例子,深入思考悖论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情景悖论,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使其学会辩证、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二是语言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于语言类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蕴含在篇章中,也可能蕴含在段落、句子,甚至是单个单词中。还以上述《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Good to great,作者在文中运用定义的方法解释了ambition这一抽象概念。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写作能力欠缺,而给抽象概念下定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技能,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对某一抽象概念的深层理解,还能检测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大量的抽象词汇。因此,任课教师在讲解ambition的定义模型后,可以选取汉语里的抽象词汇多举几个例子并让学生模仿练习。在举例时,可以选择有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词汇,如谈到reverence(孝道)时,可以讲述东汉孝子黄香的故事;谈到integrity(诚信)时,可以讲述孔子的“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定义抽象概念”这一写作技巧,还可促使学生深入体会、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为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会利用手机娱乐、在线购物,也会利用手机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这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已经多元化了,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另外,生于00后的青年学生往往思想比较独立、主体意识很强。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一言堂”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交流互动,不利于知识的有效传播与接受。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授必要的课程知识的同时达到思政教育目的。

(三)课程思政氛围是保障

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要想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有效促进课程思政的落地实施。

一是制定校本文件,做好顶层设计。教师才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只有教师提高了课程思政的主观意识,自觉主动地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点并引入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但是,课程思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并且这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坚持的教学活动,需要慢慢成为一个教学常态。因此,每个学校都必须依据国家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校本文件以调动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促进课程思政研究、规范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二是改变评教体系,强化思政评价。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现行评教体系进行改革也要必要的。以河南某高职学院为例,目前的评教结果包含学生评教(70%)、同行评教(20%)、教学督导评教(10%)三个部分。其中学生主要从教学态度(20%)、教学内容(20%)、教学方法(20%)、教学效果(20%)和课堂组织能力(20%)五个方面进行评教;同行和教学督导主要从教学态度(15%)、教学内容(40%)、教学方法与技能(30%)、教学效果(15%)等四个方面进行评教。教学内容包括教材选用得当,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难点剖析清楚,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四个方面。综合来看,评教内容并没有涉及对教师课程思政方面的评价,教师是否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做得好坏与否并不影响评教结果。因此,现行评教体系并不能满足党和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亟待改革。在新的评教体系改革中,要纳入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是否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否深入、课程思政方法是否得当、课程思政效果是否显著等指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教师把课程思政作为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选动作,促使教师真正用心地挖掘、导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的思政目标。

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思政能力。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比较重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高职教育处于边缘位置,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整体不高,参差不齐。大学英语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也就是原来所说的公共课程,更是游离在专业课程的边缘,大学英语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并且授课任务偏重。在谈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时,不少教师提出质疑,英语是一门外文语言,讲授的英语知识和思政教育毫不搭边,硬性将两者连接起来就是课程思政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透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片面地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等同起来。如果真得这样做了,那就是低级红、高级黑了。近年来,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意见》指出,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5]。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性地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和课程思政能力,从而促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四是举办思政教学竞赛,拓展交流平台。拥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学竞赛是全面展示、培养和提高这一素质的最有效的形式[11]。举办教学技能竞赛不仅能为教师搭建交流教学思想、理念与方法的学习平台,还能引领教师教学发展、创新教学理念、交流教学方法。围绕课程思政,可以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题、面向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通过竞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同一学科教师之间都可以互相学习、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四)第二课堂是补充

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12]。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大学英语课程可依托英语专业社团,将课堂内容、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收集素材,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四版)综合教程1》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功,本单元两篇文章主要涉及“野心勃勃”与“差不多就行”两种观点,学完之后,可以举办以“我心目中的成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以“成功”为主题的辩论赛。再比如,围绕近两年抗击疫情情况,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征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四个自信”。

四、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课程思政工作的逐步推进,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在培养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回应新的时代命题,勇于承担教育使命,凝心聚力,用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设定育人目标,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将思政元素挖掘与语言技能传授有机融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润物无声地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