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全育人”与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提升

2021-11-30 09:17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志愿育人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三全育人” 理念的直接执行者,必须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这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寻找出新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十分重要。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应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高职院校应该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效机制。[1]

全员育人强调每一位老师都是育人者,每一位老师都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开展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一部分,所有参与志愿服务指导的老师和志愿服务基地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从活动开展的意义、方式、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引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担当社会责任的情怀,全员育人可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提升和教育效果的呈现,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角度出发,强调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过程育人要有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就志愿服务而言,强调育人工作必须要贯穿到活动的始终,从活动开始的培训、活动实施过程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都要对学生全过程关注指导,让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受益,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和指导,力求教育意义贯穿志愿服务活动的始终。

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角度出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进行育人。就志愿服务而言,强调活动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提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

二、“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高职院校要秉承这一指导思想,将大学生培养成爱党、爱国家、爱人民,有责任、能担当的时代新人。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除了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之外,志愿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让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去感受时代的变迁、感受祖国的伟大,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志愿精神。

(一)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认识,与“三全育人”紧密相连。志愿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互帮互助,诚信友爱,奉献进步,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高职院校将志愿服务引入“三全育人”的理念,加强对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志愿服务全过程、志愿服务全方位的管理,能够更深入、更系统地将志愿服务精神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对志愿精神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和在实践中的勠力践行。

(二)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可以在服务奉献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这会激发他们继续服务,促使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总结完善自我,进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无偿、志愿、公益性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有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在岗位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在不同场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可以让人更加自信和有效地展示自己。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分为基础核心能力和拓展核心能力两大类。这些能力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实践认知,另一方面促进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活动中既可以提升其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的基础核心能力,也可以提升其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的拓展核心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达到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可以促进学生岗位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面临的机遇

高职院校的团委、学生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社团组织是其志愿服务工作的真正组织者,大多数都是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形式完成,活动的组织也很随意,缺乏一些正规的指导。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重视活动过程,轻视活动前的培训和活动后的总结;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内涵和对学生思政素养和道德水平的引领;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参与较少,缺乏对全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受限;活动形式单一,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脱节。基于以上问题,更要强调“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中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爆炸时代的机遇

现如今,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各个生产领域也在更加细化,各个环节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促使信息更新迭代,各种信息以更为简短和精粹的形式呈现,青年群体更是乐此不疲地享受着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从而产生一呼百应的势头。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青年群体的需求趋向于利用零散的、碎片化的、低成本的方式去了解多元的世界。大数据时代使人们的需求更加精确化,更容易被辨识,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更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面对当前更为交互、个性化的时代,平等、个性的体验促使其自我满足得到更多的释放。

(二)传播途径的多元融合

相较以往信息知识的传播方式,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大学生志愿实践服务活动,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固有的有限空间范围开展,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实施。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信息知识的交互和实时传播,从而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知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空间的延展带来的是交流的互通互融,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时与服务对象之间、与社会之间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和通畅。利用新媒体组织和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将会使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效应得到极大提升。

(三)志愿服务参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多样化提供了很多方便,新媒体层出不穷,多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应运而生,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创新,衍生出了如 “微电影”“微视频”等多种新颖的宣传方式。大学生对于新兴的宣传媒介应用自如,这无形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覆盖面,从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提升路径

(一)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院团委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全院团员青年学生,是学生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怎么做才能收益最大化。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团委可以牵头并协调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在大思政精神的指引下,把握住最新的形式与政策,有针对性、对口味地做好志愿服务的指导和安排工作,特别是在服务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和接地气。要想调动同学们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高职院校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有更多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进来并出台好的政策与院团委共同配合,保证参与同学获利最大化,才能将此工作良性运转起来。各高职院校应该建构志愿服务组织领导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合理规划志愿服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提供培训保障;组建专门的志愿者团队,提供后勤保障;开设专门的多渠道的志愿服务宣传阵地,提供宣传保障;制定奖惩制度,提供激励保障;学院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全方位提供安全保障;设立志愿服务意见箱,多渠道收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沟通保障。只有以上各种举措综合使用,才能建构高职院校全方位、立体化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才能为志愿服务的长久开展和开拓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让思想政治理论走进志愿者服务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国家当前主要面临的是扶贫问题、生态环保问题、民生问题、依法治国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在思政课上都有体现,但怎样让理论生活化,很多的高职院校每年都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大多数都是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到相对落后刚刚脱贫的县乡去实践,实践过程中应该引导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在前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实践让同学们共同想办法、出主意解决当地实际问题。同时,可以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尝试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3]针对00后学生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在社会大课堂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参加了公益活动,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投身志愿服务,让资源最大化

目前,就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而言,参与组织的人员仅限于团委、辅导员、学生社团、学生本人,参与的项目也仅限于环保、支教、敬老等方面,志愿服务项目非常单一,很多同学做上几次就感觉乏味了,这种模式育人能力有限。因而,要想拥有市场,就必须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进来,可以尝试进行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营,联系一些可靠的校企合作企业和志愿服务基地,设计出一些志愿服务APP,让志愿服务项目多元化,志愿服务过程清晰化,志愿服务管理专业化,志愿服务宣传信息化,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志愿服务指导教师

志愿服务活动如何开展?如何组织?如何把同学们从手机世界吸引到有意思有意义的志愿服务中来,单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邀请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同学之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相差不多,说服力不强。但是如果有专业志愿服务指导教师的加入,志愿服务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各高职院校应该在院团委、各学院或系分团委、专职辅导员和青年教师中选拔和培养一批懂得志愿服务规律,懂得高职学生特点的专业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开设专门的志愿服务课程,既有理论指导,更有社会实践,在专业志愿服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更加规范、更加长效,也更加有吸引力。[4]

(五)充分利用大数据,强化志愿组织的体系化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许多信息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越来越离不开高速信息。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已经显现出了落后的态势,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模式,跟得上时代的进步才能让这项工作正常开展,志愿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应运而生,它的目的是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便利性。一个有序的管理系统非常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构建一个健全现代化的志愿服务系统特别有利于日常管理,从而促进活动有序开展。[5]各高职院校应尝试在校园网、企业微信上增加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和可视化管理。

志愿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志愿服务有序有效开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工作。党中央提出的“三全育人”制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直接体现,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志愿服务,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一套内容完善、制度健全、运行有序、保障有力、效果显著的一体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生根开花,长久永续。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志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以志愿,致青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