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31)
文旅融合是提高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山西省委省政府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摸索与借鉴,对辖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定位,力求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集聚发展,在做强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遗产品牌的基础上,对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全新打造“游山西·读历史”的旅游品牌,让历史厚重的山西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挥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因此,山西亟需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底蕴,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助力山西转型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历史高度确立的重大国家战略[1]。在此背景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得到沿黄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黄河流域,俗话说“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水患治理与历代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治水文化是黄河文化战略的核心之一,其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文化都是当代黄河治水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九曲黄河,奔腾不息,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文明凝聚了民族共识,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根基,深入挖掘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全面提升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以此做大做强黄河文化旅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不懈奋斗。
黄河在进入晋陕大峡谷后,从偏关县老牛湾入晋,向南流至运城市芮城县的风陵渡,折向东流经平陆县、夏县,在垣曲县小浪底水库出境。黄河流经了山西4个地级市,分别是忻州、吕梁、临汾和运城,流经19个县市560个村庄,流程共达965.8千米,接近黄河全长的五分之一,沿途有大小支流19条汇入黄河,流域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山西行政区域面积的62%。可见,在沿黄九省区中依附黄河而生的黄河文化在山西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黄河文化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文化旅游是以独特的黄河文化资源为核心吸引力、吸引人们前往异地进行观光、体验、休闲、感悟的一种旅游活动。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与其他省份相比而言,尽管山西对黄河沿岸旅游区的打造起步较早,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山西拥有丰富的黄河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河流、峡谷、瀑布、湖泊、温泉以及溶洞等构成的风景名胜区,也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在山西主要的景区景点有入晋第一湾的老牛湾、娘娘滩、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古镇、天下黄河第一湾的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景区以及被誉为中原黄河湿地明珠的圣天湖景区。黄河人文旅游资源景观涉及古人类遗址、寺观祠庙、古民居、名人故居、古战场、陵墓和博物馆等构成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加之名特产品,地方戏曲、传统民俗和现代工程等,主要的景区景点有闻名古今的鹳雀楼、秋风楼、黄河大铁牛以及大禹渡、蒲津渡等黄河渡口,还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古镇与华夏根祖文化之源的后土祠国宝级的景区景点,另外还有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有定襄八音会、九曲黄河阵、碛口号子、河曲民歌、后土文化和禹王传统祭祀文化等。
黄河从偏关县老牛湾进入山西境内,由垣曲县碾盘沟出境,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在四市景区的空间分布上,运城市和临汾市分布相对凝聚,其他地区整体不均衡,忻州市现在在黄河周边100 km以外无任何A级景区,吕梁市在黄河周边有2家3A级景区(抖气河和柳林黄河三峡,临汾市在黄河周边只有1家5A景区(临汾吉县壶口瀑布),运城市在黄河周边有2家4A景区(普救寺和鹳雀楼),有1家3A景区(大禹渡风景区)和3家2A景区(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万固寺和圣天湖景区),共9家。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地140多处,截至2019年底已开发旅游区(点)仅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6家。山西省唯一知名的是临汾的壶口瀑布现为5A级景区,由于5A景区的缺乏,没有吸引游客的特质,也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缺少了市场知名度,也很难带动周边景区发展,造成了“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与“黄河蛇曲地质公园”知名度也不高的现状。
黄河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沿黄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沿黄流域各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与黄河水患坚持不懈的抗争中,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最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山西正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繁衍了华夏文明史,同时也哺育了三千万的三晋儿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黄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风采,与三晋文化共生共息。因此做大做强山西黄河文化旅游是挖掘与保护黄河文化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
黄河在山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十分厚重,包括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游的仰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2];也包括姓氏文化、根祖文化、治水文化等;另外还包括偏关老牛湾的古堡文化,河曲民俗的西口文化、碛口古镇的商贸文化、万荣县后土祠的祭祀文化、风陵渡与大禹渡的古渡文化等,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与发展。从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不仅是一笔财富,更是山西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山西对黄河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保护、利用、营销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经营方式相对初级,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对地方文化重视不足,文化旅游资源挖掘难度较大,收益效果不明显[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风情。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这方土地上长久的文明积淀,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地域风情,河曲的二人台、河灯节都是晋、陕、蒙三省区黄河边的民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十分隆重的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文化色彩;传承着黄河文化的临县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2008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曲黄河灯阵是一项百家百灯、神人集会、众人参与的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活动;晋南威风锣鼓是山西的一张民俗文化品牌,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尽管山西省黄河沿岸的民俗风情异彩纷呈,但仅限于当地群众的自娱自乐、节日庆典以及社火表演,在旅游开发和项目设计方面只注重观赏功能,缺乏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没有自身特色,内涵品味不高,因此造成黄河文化旅游吸引力不足的困境。
山西要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区与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务必在挖掘、利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科技 + 创新”的手段才可以振兴黄河文化旅游行业,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与力量进行创新性发展。
旅游开发应遵循“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原则,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广,集中优势力量,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征意见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山西省黄河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山西黄河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4]。同时,山西应积极响应国家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紧紧围绕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明起源、黄河治理、地质现象等重要事项上,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实施捆绑整合,积极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统筹规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黄河文化资源整合与保护开发,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可观览、可体验、可学习的文化旅游产品,联合推出一批黄河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打造一批跨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IP,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充分体现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旅游项目要想提高品牌知名度,一定要加大产品的曝光度。一是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电台、报刊、节会、演出、展会等资源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直播等在线新媒体进行营销,尤其在当今互联网直播时代,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宣传,通过“旅游+网红+直播”实现全网覆盖,网红自带粉丝和流量,从而提高产品转化率;另外可通过短视频,在各旅游目的地做主题活动、选秀活动,也可通过微电影、公众号进行推广,从而扩大受众对象的参与度。二是充分利用黄河文化旅游节、国际马拉松赛、黄河非遗大展、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巡展、摄影大赛、书法大赛、红歌比赛、广场舞展示等各类赛事节会活动,更好地向人们展示黄河文化。
音乐是根植于文化,又是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形式。2020年,由山西省文旅厅与山西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推出“唱游三晋”原创音乐活动,该活动是通过“音乐视频+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的途径,推动艺术创作,探索文旅融合的创新性模式,以新颖时尚的风格和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其中《梦回乾坤湾》,让大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了解黄河文化、感悟三晋文化,用音乐讲好黄河故事,让世界倾听山西的声音。
随着文旅融合进程的加快,文化是内容,旅游是载体,科技是手段,产品拓展以及形态升级都对科技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旅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现代旅游中,科技已成为打造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充分运用互联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进行升级改造,增强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升黄河文化旅游服务质量,为做大做强山西黄河文化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在旅游演艺这一细分领域,科技体现得更加突出,旅游演艺业态持续升级,从1.0版的剧场旅游演出,到实景演出、主题公园演出、沉浸式演出等版本不断更新。广州明道文化科技集团已然成为近年来旅游演艺细分领域的一匹黑马,在夜游项目、光影水秀和文旅演艺方面取得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地位,已经成功打造大型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大有兰州》黄河楼光影夜游和博鳌亚洲论坛夜游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山西在开发黄河文化旅游项目时,要与成熟的专业机构合作,结合旅游资源特色,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深厚内涵,利用好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创作,建设一批黄河文化和旅游发展示范项目,支持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演艺作品,推动城市、景区旅游演艺发展,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成为行业新标杆。另一方面,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参与性高的深度体验则是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发展的较高形式。任何一种旅游形式要得到持久的发展,必须从游客的身心体验出发,进行产品创新,通过情因景生、景因情入,做到情景交融,景区让游客进得去、留得下,做到可观赏、可参与、可享受、可回味,从而达到离开后还想来的旅游的闭环。大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可以助力我们实现全息投影、水幕投影、AR/VR互动,带入感和互动体验。5G与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的融合,让文化教育、文化体验的形式更加生动、更加多样化,让历史重现,让文化传承。因此,将科技创新运用到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上,从而成为加强旅游目的地服务、提升旅游体验的关键手段。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已经不再是旅游业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旅游产业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黄河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和发展潜力,从文化产业角度出发,对黄河流域各种文化体验园、文化传承馆、特色文化节、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民村等文化景观和发展载体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形式的更新,可以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坚实的根基与平台[5]。
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传播黄河文化。可以综合利用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促进黄河文化与数字产业、文体产业、康养产业、研学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融合和谐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将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通过系列艺术作品传播黄河文化,展现黄河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黄河文化国家公园、黄河生态保护区、黄河文化体验馆、黄河书院、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打造新型“黄河文化讲堂”;通过拍摄纪录片、网络电影、短视频、综艺节目等方式,传播黄河手工技艺、风俗民情、天文历法、灌溉技术、宗法制度、古都文化等,注重知识的趣味性,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展现黄河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魅力,从而提升黄河文化的规模集聚效应[6]。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7]。国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近年来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创造更安全的研学环境,这为山西省开展黄河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条件。
黄河流域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展示黄河文明、传承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领会与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8],以打造黄河文化品牌为载体,积极研发一批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黄河文化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精品线路,遴选一批各有特色、示范引领、安全适宜的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培养一批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的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专业人员,共同推动山西省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快速健康发展。
黄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以“黄河1号”旅游公路为轴,构筑“城景通、景景通”一张网格局,围绕“游山西就是读黄河文化变迁史”等主题,重点打造“游山西·读历史”文旅品牌,做好黄河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响“中国根·黄河魂”黄河文化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做文章[9],在品味黄河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