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民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110034,辽宁沈阳)
农业机械装备在我国有十分巨大的市场前景,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由于需求比较迫切,对机械的性能和原理了解不够,所以在后期的使用中极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农民由于自身技术水平有限,不太会进行机械维修,同时保养的技术也达不到要求,所以农业机械状况越用越差,尤其是在使用季节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将耽误农时。这就要求企业及时给予支持,加强企业在农民心中的存在感,使农民选购和使用更加舒心。由于农业季节性较为明显,因此要保证农业机械不在农忙季节发生故障,保持机械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农业机械有更高的使用效率。
机械使用过程中如果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对农业机械生产和销售企业来说也有一个较好的宣传作用,机械良好的运行情况会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农民间也会相互宣传,提高企业在农业机械销售竞争中的地位,增加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对农机销量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同时如果农机企业了解了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农机技术革新等方面也十分有益,这对促进未来企业的发展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都十分重要。
调查发现,农机工作的地点都是在农村,环境条件较为艰苦,尤其是水田耕作,维修环境进一步恶化。农村的整体交通条件也不够完备,有时需要维修人员进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维修,维修设备等转运困难,交通不便影响维修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这就导致售后服务过程中企业与农民产生了分歧,在急需农机作业的时期农民是非常焦急的,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企业无法及时提供售后维修服务,导致农民使用机械的满意度下降。
农业生产受季节影响较为明显,农忙时需要的维修人员较多,而农闲时又没有工作。通过走访三十几家农业机械维修单位发现,商家从降低企业成本角度出发,在招聘维修人员时需要考虑到农闲季节的人员费用,而短期用人又难以招到合格的上岗人员,同时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较多,没有合适人员从事机械维修方面工作,导致维修能力和需求间不能形成正比,维修工作的时效性相对较差,长期这样会影响使用者的效益。
农民在农机购买和使用时往往没有与商家签订较为完备的保障合同,农民的维权意识也较为淡泊。企业在维修中使用的人员技能水平不高,当遇到质量问题时会推卸自身责任,这样不仅导致维修工作很难进行,也会导致农机使用者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通过走访可以发现,多数企业、销售者和维修者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售后服务的内涵、重要性和应承担的义务,很多销售者没有建立明确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在农村农业机械购销过程中,双方认为都是熟人,因而没有签订完备的销售保障合同,导致农民在维权过程中遭遇销售者推诿责任等较多问题。
许多商家认为对自身的产品只负责销售,不需要售后,没有形成服务意识,只重视生产、销售等形成利润的环节,不注重维修网点等售后服务方面的建设,缺少足够的维修人员,对产品精通的技术人员下派也较少。加之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服务人员服务范围较广,维修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精神上的懈怠。这就很难及时完成使用者所需要的维修工作,最终造成了维修者不愿意去维修、使用者没有办法维修的局面。经营者应该重视客户的“终身”需要,从一个产品出厂,一直到产品最后退出适用范围,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服务,来换取客户的再次消费,经营者必须形成终身服务的意识。
辽宁省的农机维修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培训,技术水平不高,多是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来传承技术,所以技术人员的总体技能水平没有太大的突破,这就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农机维修工作。同时大部分企业的维修人员没有经过厂家的培训,都是临时由销售者组建在一起的团队,对机械的性能和维修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尤其是机械新产品,在技术、性能上与以前的产品有差异,就会导致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产生一定的延后性。
经过走访看出,辽宁省的农户在使用过程中多是只知使用,很少知道保养,导致机械超负荷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小毛病不断,故障一旦累积过多,就会最终影响机械的使用。同时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使用者文化水平偏低,导致使用者对机械性能的掌握程度不断下降,尤其是对维修、保养、操作等方面没有更多的重视,对机械缺乏专业的认识,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大型机械设备;所以需要对农机户进行必要的机械方面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使用与保养方面的知识。调查中使用者多次反映,需要得到来自企业和销售者的培训,以便更好地使用、维护机械。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纠纷是没有合理的监督造成的,尤其是缺少对生产者、销售者优劣评价的机制,对维修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也不完备,导致一些商家钻了空子,将售后服务问题放至脑后。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将评价体系纳入到对企业和销售者的考评中来,从而更好地监督生产和维修企业。
(1)主管部门要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将售后维修体系纳入到评价企业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中,建立体系可以为客户维权提供重要的依据。
(2)企业要重视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建立完备的售后服务制度,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标准化生产。农闲时可以适当派专业人员对机械进行保养,对农机使用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新的机械,通过培训使农民更了解机械的性能、适用范围等知识;农忙时及时对机械进行维修。
(3)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建立健全零部件和服务的收费价格标准,尤其是对过了“三包”期的产品的保养与维护的收费。这些价格应该在销售时就告知使用者,做到收费透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