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回流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

2021-11-30 07:03孙建国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特校随班家校

孙建国

1 研究背景

随班就读是国际融合教育浪潮在我国的本土化体现,是符合特殊教育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残障学生教育形式。2017年5月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应就近到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000~2014年,随班就读在校学生占残障儿童在校生比例平均为60.1%[1]。2017年,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在校生为30.40万人,占残障儿童在校生总数的52.52%[2]。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比例略有下降,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现象开始显现。

随班就读回流是指一定比例的残障学生从普通学校回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现象[3]。影响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其进入普通班级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4],也有语言障碍、教师素质、同伴关系、家长素养等多方面因素[5~7]。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个别化支持服务计划为依据的教学调整能够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策略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其学业水平[8]。普通学校应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普通教师应学习手语,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保障[9]。以往研究侧重于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回流现象的预防,对已经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学生缺少关注。本文以郑州市盲聋哑学校为例,对回流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干预措施。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郑州市盲聋哑学校聋高中部1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7~22岁,其中男生79人,占总数的62.7%;女生47人,占总数的37.3%。高一年级44人,占比34.9%;高二年级42人,占比33.3%;高三年级40人,占比31.7%。另选取适应性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小学、初中、高中听障学生各1人,共3人进行访谈、干预个案研究。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聋三年级学生L,男,11岁,1岁时由于高烧药物致聋,听力残疾一级,没有语言训练经历,随班就读1年;聋九年级学生M,女,16岁,先天性听力障碍,听力残疾二级,植入人工耳蜗,经过3年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基本能够与人正常交流,随班就读8年;聋高二年级学生Z,男,20岁,药物致聋,听力残疾二级,配戴助听器,基本能够与人正常交流,经过5年语言康复训练,随班就读9年。

2.2 调查问卷

本研究对郑州市盲聋哑学校聋高中部126名学生采取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班级、年龄、随班就读所在学校及时长、回流时间及时长等个人信息。

3 调查结果

高中部共有随班就读回流学生24人,占总人数的19%。其中,小学一至三年级回流学生8人,占回流学生总数的33%;四至六年级回流学生6人,占回流学生总数的25%;初中阶段回流学生8人,占回流学生总数的33%;高中阶段回流学生2人,占回流学生总数的8%。可以看出,目前随班就读听障学生回流现象明显,小学和初中阶段是随班就读回流的高发时期。

4 回流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自我接纳程度低

随班就读听障学生自我接纳程度低主要表现为难以接纳自己的残障身份。随班就读听障学生长期与普通学生相处,渴望融入集体并恐惧被孤立,通常选择隐藏自身缺陷,通过模仿的方式减少与他人的差异感。久而久之,对自身的残障特点无法接纳,导致其对自身整体接纳程度降低。这种排斥心理,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生活。由此可见,对自身的不接纳,尤其是对自身残障身份的不接纳是回流听障学生的突出心理问题。

4.2 自卑与自负的矛盾

自卑与自负两种矛盾心理同时出现在回流听障学生中。一方面,随班就读听障学生感知事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受损,会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普校与他人竞争的环境中产生“不如别人”的想法,导致自卑心理,并感到痛苦羞耻。另一方面,普校和特校在教学进度、教学方式、课程设计、课程深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听障学生会对特校的学习方式与节奏产生不适甚至轻蔑感,进而产生自负心理。自卑与自负的矛盾心理对其适应与融入特校产生不利影响。

4.3 疏离感

在普校环境中,听障学生往往是“边缘人”的身份,容易对学校环境和他人产生疏离感。一方面,普校教师对于特殊学生的忽视,客观上造成其融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听障学生自身存在客观缺陷,无法接收到事物的全部信息,容易对感知到的部分信息带有个人倾向的认知加工,导致其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误解,形成偏执、敏感的性格特点。进入特校后,已形成的模式难以迅速改变,加之其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加剧疏离感的产生。

5 对回流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干预策略

针对随班就读回流听障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依托郑州市盲聋哑学校资源,实施一生一案、多彩活动、家校合作和融合式教育等策略,使随班就读回流听障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得到全面发展。

5.1 一生一案

对于随班就读回流听障学生,心理老师结合其过往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全方位评估心理状态,针对其突出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并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开展全方位的干预措施。例如,普校二年级转入该校聋部的小L在家休息了半个学期,对于课堂常规、课堂纪律都不熟悉,且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笔者对该生的语言、心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现状进行评估,为其设计了解决方案,包括心理老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消除厌学情绪;班主任任命其为班长,使其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产生责任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

5.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社团活动

开设工艺美术、西点制作等特色课程,以及舞蹈社、足球社、心理社、动漫社等社团活动。多样的课程和社团能够改变回流听障学生固有的以学习成绩评价自身能力的单一体系,帮助其发掘自身优势,使其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回流学生更好地融入特校环境,不再感觉孤立无援。

5.3 家校合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家长,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持,鼓励其重拾信心,掌握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为此,该校开展了各种家校联系活动,针对听障学生家长开设手语课堂,让家长学习手语,与孩子进行正常沟通。针对住校生家长,每月到校一次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健康成长。

5.4 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做好融合式教育

该校不仅局限于校内活动,同时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做到融合式教育。开展与其它普校联谊活动,让每个残障学生走进普校课堂。适时开展特色活动,如参观消防站、春游、秋游、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是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封闭的突破性尝试,使随班就读回流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享受融合教育的优势条件,帮助其自信地面对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

猜你喜欢
特校随班家校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